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孙雅君 《科技资讯》2014,12(19):108-108
为积极响应热电公司节能降耗的号召,现根据滨海热电厂的实际运行情况,提出停运2#汽轮机组两台高加,增加2#机的供热发电量来提高经济性的设想,并针对此设想,通过计算和分析,得出一定结论。认为当热网负荷大于机组供热能力时,不投高加是有利的,而当热网负荷小于机组供热能力时,投高加可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供热汽轮机利用冷源节能增效原理;提出“NCB”新型供热汽轮机,其供热能力、热效率和发电功率均有大幅度提高;并以300MW供热汽轮机为例进行比较,供热能力提高30%,达到最大,热效率提高12 %,供热高峰时发电功率可增加15 MW  相似文献   

3.
将热用户、热网、热网加热器和供热机组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以热网加热器为切入点,根据供暖期内室外环境温度的变化,计算热用户所需热负荷和热网加热器水侧参数,根据传热学理论计算热网加热器汽侧所需参数;结合汽轮机特性,根据热电联产系统联合特性,推算供热机组中压缸的排汽参数。建立供热机组中压缸排汽参数的数学模型,进行迭代计算,得到供热机组中压缸排汽参数的精确计算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准确计算在整个供暖期内满足不同热需求时所需的供热抽汽参数,为热电厂的运行调节起到指导作用;解决了供热机组变工况功率计算中确定第二冷源参数的问题,为供热机组变工况计算提供了条件;用准确的量化数字为热电联产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空冷机组和供热机组的四季运行参数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对机组的运行经济性和安全性影响较大。该文以200 MW级别的空冷机组和供热机组为例,阐述了两种汽轮机运行方式的低负荷适应性优化策略,既能够提高机组全年变工况运行经济性,又能够改善机组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在实际中真正实现了安全节能的效果。这对我国空冷机组和供热机组的节能优化的运行及改造经验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集中供热系统的供热质量和供热经济性,提出一种集中供热系统热源运行负荷预测的方法。该方法考虑了热媒在管网输送过程中温度的衰减,将管段衰减度引入到基于图论理论所建立的供热管网模型中,建立热源运行负荷预测的数学模型。运用该模型可计算不同供热温度下的用户室内温度和供热管网中各节点的温度,对热源运行负荷进行预测,为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介绍汽轮机低真空循环水供热的原理及可行性,并结合工程实例论证汽轮机低真空循环水供热技术的可行性及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7.
汽轮发电机组甩负荷试验目的为测取甩负荷后最高飞升转速变化曲线,通过对调节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考核汽机数字电液调节系统(digital electro-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DEH)在甩负荷时的控制性能,通过对中国首台套超临界双抽背压式汽轮机组甩100%负荷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在甩100%负荷过程中关键的控制点,尤其是甩负荷过程中的旁路控制、燃料控制、主蒸汽压力控制、给水控制、转速控制等方面进行充分分析研究,并进行了100%甩负荷试验,最终实现了在甩全负荷工况下的供热,各参数均良好,对热网产生的波动很小,有效提高了事故工况下的保障供热能力。本机组甩负荷后,转速飞升最大值3 113 r/min,动态超调量3.77%,实现了超临界再热型双抽背压机组100%甩负荷试验一次成功,也为超临界双抽背压机组供热稳定性提高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董宝全  李中典  于恩清 《科技信息》2013,(13):386-386,392
由于大型双抽供热凝汽式机组可以在供应电力的同时,以最经济方便的方式向城市提供两种压力的抽汽,热效率高,环境污染小,是热电联供汽轮机发展的方向。本文结合东汽新开发设计的330MW双抽供热凝汽式汽轮机,对供热机组的设计特点和设计技术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9.
韩风毅  石久胜  王浩 《科技资讯》2006,31(26):188-189
本文提出了由于当施行计量供热之后,热用户具备了自主调节的能力,因而使整个供热系统为变负荷供热系统。分析了计量供热系统中公共建筑与民用建筑的供热特性及热负荷变化情况。最后提出了热源应具有超量性与预测性以适应末端变化着的热负荷需要。  相似文献   

10.
根据供热机组的基本特性,将复杂的供热机组按供热循环和凝汽循环划分为一定数目的简单等效机组,推导确定各机组的特性方程,然后建立相应的机组热电负荷分配的模型。同时通过实例证明,该方法简单、方便,为电厂的负荷优化分配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汽机热泵系统的内可逆数学模型,并基于有限时间热力学对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汽机热泵系统由内可逆汽机循环和内可逆压缩式热泵循环组成.在动力部分保持一定的输出功率和热泵部分保持一定的制热率的前提下,以损失最小为优化目标函数进行优化研究,得到了系统运行参数、汽机效率、热泵cop和系统性能系数随无因次输出功率和无因次制热率的变化关系.算例研究显示动力运行参数随输出功率趋于线性变化,热泵cop的变化明显,系统性能系数随输出功率和热泵制热率的增大均增加.优化结果可为汽机热泵系统运行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多种能源优势互补的冷热电联供型微网,能够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实现资源的阶梯利用。针对区域内由电、热、冷多种能源耦合形成的微网系统运行优化问题,基于不同季节典型日风光出力和负荷需求特性曲线,构建了含燃气轮机、余热锅炉、吸收式制冷机等机组设备,采用改进的动态惯性权重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algorithm, PSO)求解方法,综合考虑系统的燃料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电网交互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进行优化求解。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本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成果为冷热电联供型微网系统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风能致热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风能致热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对系统与负荷匹配的研究,提出采用薄壁孔元件作为阻尼元件可使系统始终工作在最佳工作点有效地将风能转化为热能。  相似文献   

14.
当环路热管所承受的瞬时热负载过大或蒸发器局部过热时,会出现失效现象。为使失效后的环路热管快速恢复正常工作状态,通过实验研究了两种环路热管失效后再启动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影响环路热管再启动速度的因素。实验发现,在环路热管失效后的恢复过程中选择适当时机加热蒸发器,可使环路热管重新启动并缩短恢复时间;重力与加热功率是影响再启动速度的关键因素。加热功率较小时,重力辅助下的环路热管再启动速度明显快于逆重力状态下的环路热管;随着加热功率的提升,重力因素对环路热管再启动速度的影响逐渐减弱。环路热管失效后不切断热负载,通过抬高冷凝器的方式也可使环路热管停止失效,但此方法会导致环路热管出现逆流现象,因此不具备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在煤改电进程中,为减缓因规模化应用空气源热泵供暖对电网负荷造成的负面影响,模拟研究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对电网负荷的影响情况.以京郊地区400万用户的采暖用电为例,采用EnergyPlus能耗模拟软件分析供暖期不同阶段用户侧优化调控,以满足电网需求响应的可能及优势.研究结果表明:与空气源热泵直接供暖(ASHP)系统相比,空气源热泵蓄热(ASHP-HS)系统可大幅降低电网峰谷差,提高电网负载率,更有利于电网的稳定安全运行;尽管ASHP-HS系统的初投资较高,但其增加的成本部分的回收年限仅为3.5 a,具有更好的全生命周期经济性.  相似文献   

16.
当环路热管所承受的瞬时热负载过大或蒸发器局部过热时,会出现失效现象。为使失效后的环路热管快速恢复正常工作状态,通过实验研究了两种环路热管失效后再启动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影响环路热管再启动速度的因素。实验发现,在环路热管失效后的恢复过程中选择适当时机加热蒸发器,可使环路热管重新启动并缩短恢复时间;重力与加热功率是影响再启动速度的关键因素。加热功率较小时,重力辅助下的环路热管再启动速度明显快于逆重力状态下的环路热管;随着加热功率的提升,重力因素对环路热管再启动速度的影响逐渐减弱。环路热管失效后不切断热负载,通过抬高冷凝器的方式也可使环路热管停止失效,但此方法会导致环路热管出现逆流现象,因此不具备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借鉴双机联合循环热力机组高效节能的成功经验,应用能量梯阶利用原理,通过回收尾气和强制冷却的热量,使水变成过热蒸汽,成为第二工质,和燃气一起吹向透平做功。从而提高热效率和输出功率,减少压气机的自耗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透平的热伤害,抑制氮氧化合物的生成,降低噪音,实现节能减排这一永恒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汽轮机凝汽器最佳真空的影响因素及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汽器真空是汽轮机运行中的重要参数,其数值的大小对汽轮机的运行安全经济性及调节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虽然提高凝汽器的真空可以使汽轮机的理想焓降增大,电功率增加,但无论从设计角度还是从运行角度来看,都不是真空越高越好。影响凝汽器真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换热面积一定的情况下,主要有:汽轮机排汽量、循环水流量、循环水入口温度。同时,凝汽器脏污程度、汽轮机排汽阻力、锅炉补充水、抽气器(或真空泵)耗功率、凝结水溶氧量、循环水最低流速、循环水的费用、凝结水过冷度等因素对于凝汽器最佳真空确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