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前期清朝(1644—1840)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王朝,其疆域之稳定、边防之巩固,并不在汉唐盛世之下。这一繁荣局面的形成,自有诸多原因,而对中国边疆的积极经营、有效治理和灵活多佯的民族政策,既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清朝治边的显著特点,并为当今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
与以往相比,宋元明清诸王朝的治边方略大致呈现出一种波动起伏的特点。两宋奉行“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方略,在具体的边疆政策上,体现为明显的消极“守势政策”,然其传统夷狄观念甚为强烈。元朝尤其是前期秉承草原游牧民族的习性,对开疆拓土十分积极,同时,元朝对传统的“华夷之辨”观念较为淡薄,但其民族政策开明与落后并存。明朝治边方略核心是“守在四夷”,其重点是防范北部边疆的蒙古势力,在南方地区,其策略则是守境安民,达到稳定的目的。清代前期的治边方略仍是“守中治边”,但对边疆地区持有积极态度,后期治边思想与方略的局限性逐步明显。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历史上,移民屯田是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政策。中央政权的“移民实边”始于西汉,年代相袭不断,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罗马历史上,土地问题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罗马一系列的对内对外政策,例如军事扩张、土地改革、退伍老兵的安置、罗马公民权的扩展、奴隶制经济的兴衰等问题,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4.
康熙末年,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袭占拉萨、危害川滇,西南边疆局势岌岌可危。为巩固边防,维系湖广经黔入滇道的畅达,清廷采取了开辟黔东南苗疆“生界”之策。但在开辟过程中,由于经营未得善策,引发了黔东南苗民大起义,危害了清廷在西南的统治。面对如此之局面,清廷直接任用当地征苗有功者、或土人为土司,以代理朝廷实施间接统治,这一经营策略,由于能兼容苗疆实情与清朝的治边理念,为西南边疆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安宅与边疆服务运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著名社会学家、藏学家李安宅根据自己多年在边疆工作生活的实践,在总结历代政府治边措施的基础上,予以积极评介,并提出了多项治边措施。作为边疆服务工作的顾问及研究调查指导委员会委员,李安宅不仅在理论上指导边疆服务工作,而且还亲身参与边疆服务,对边疆服务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汉代通西域,新疆在中国统治下,经营已两千多年。然而从古代中国对西北边疆的政策来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朝西北边疆政策不仅继承和吸收前代的政策,从而保持了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的延续性。同时,历代又以其西北边疆的形式为依据,有所创新和发展。清王朝在经营西北边疆的过程中,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治疆理念,逐渐形成了伯克制、扎萨克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到19世纪中叶前后,“因俗而治”的治疆理念已不再适应新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农民起义和外部势力的打击下,清政府“因俗而治”的治疆理念被内地划一的治疆理念所取代。新疆历史步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  相似文献   

7.
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提出长时段理论,突出不同时段研究的内容,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扩展了研究者的视野。本文以边疆观念史与边疆治理史、边疆经营史与边疆开发史方面的问题为例,应用中长时段方法做新的审视,认为古代的治边观与边疆治策经历了动态发展的过程,元代的土官制度是前代羁縻之制的重大发展,并开创了统治边疆少数民族南北有别的时期;历代对西南边疆的经营,可分为秦汉至宋以及元至清两个差异较大的时期,不同时期经营边疆经济门类的重点亦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8.
对秦汉至唐宋时期历朝的治边方略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历朝的治边方略呈现出“守势政策”的特点.这一“守势政策”在不同王朝或同一王朝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内容,大体可概括为两种类型,一为积极“守势政策”,一为消极“守势政策”.二者虽然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有差异,但本质上均含有保持中原王朝文化优势的“以夏变夷”的思想内容.受封建统治者思想认识水平及民族构成的影响,不同朝代对边疆少数民族或民族政权的认识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为维护封建大一统,“守中治边”和“守在四夷”是清前期统治者治边理念的核心。与历代王朝不同的是,清朝设立了主管西、北边疆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理藩院。为了巩固和加强对新疆的统治,稳固西北边防,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设置伊犁将军,在新疆实行军府制统治;八旗、绿营分驻新疆南北;在边境地区设立卡伦,定期巡边;辟治交通,建立新疆台站体系;屯田实边等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西南边疆地区的边政问题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罗彩娟、徐杰舜、罗树杰著的《中国西南边疆治理模式研究》着眼于历史上历代王朝治理西南边疆的不同思想与治策,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待不同历史时期的王朝在治理西南边疆的思想与政策方面的发展历程及其相互间的差异性等问  相似文献   

11.
“边疆教育”是民国时期对少数民族实施的一项特殊教育政策。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推进边疆教育实施了一些政策,对边教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考察和梳理边疆特殊的社会情形、边疆与边疆教育、国民政府特殊的边疆教育政策,有利于了解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边疆教育的重视及实施状况,同时也能够为边疆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云南改土归流的起因与前朝不同,目的是巩固云南边防,抵御法英侵疆。受当时云南处于多事之秋的客观环境影响,在急进与缓进的指导思想之下,云南政府与土司经过博弈,土司辖地最终形成土流并存的政治格局。民国时期云南改土归流体现的治边思想依然是传统治边思想的延续,但其实施方法有所创新。当然,改土归流的失误也显而易见,对流官的任用不当导致了边疆民族的诸多起事。  相似文献   

13.
我国边境线漫长,并且绝大部分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民族宗教问题与我国边防安全密切相关。边防部队作为保疆卫界的武装力量,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正确解决边防地区的民族宗教问题,为我国边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提供安全保障,真正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14.
清朝建立以后,为了统治地域广阔、民族成分繁多的领土,对西北边疆各少数民族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并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加以发展、丰富和完善,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这一政策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保持边疆地区的长期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康熙、雍正统治时期这些政策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到乾隆帝统治时清朝发展处于极盛繁荣时期,与边疆少数民族接触更是频繁。因此,他继承了前朝这一政策,对少数民族继续推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尤其对实力强大的准噶尔部,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施以"和抚"之策,并且在平定叛乱后也仍然实行安抚,同时做好善后安置措施,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绥抚"思想,实现了维护清朝边疆稳定,巩固中央政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一个三点边值的Strum—Liouville问题的迹公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一个边疆条件有特征参数的三点边值的Sturm-Liouville问题,讨论了特征值的性质和渐近估计,获得了迹公式。  相似文献   

16.
云贵高原内联藏川渝湘桂,外邻缅甸、老挝和越南,其东部的贵州高原处于内联一侧,自古以来同属"泛边疆",历代中央王朝均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到元明清时期发生的"一线道"与"边墙"关系,就形成于"泛边疆"历史条件之下的"苗疆"。  相似文献   

17.
边防派出所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边防部队的建设,影响到边海防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团结。当前边防派出所建设中存在:政治教育形式化,思想不稳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工作不到位;装备落后,后勤保障跟不上;双重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采取:加强人员培养,提高队伍素质;加强领导,提高队伍稳定性;解决装备问题,搞好后勤保障;理顺关系,完善制度等策略和措施来加强边防派出所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宋神宗即位之后,"志复河、陇"、"联蕃制夏",实施向西北扩大辖区的积极边疆政策.面临诸多新的社会和民族问题,北宋政府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防务和经营,并注重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各族关系,强调运用"汉法治蕃"以之解决边族地区的矛盾和纠纷,对于边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川藏共治之历史实践业已彰显川藏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当下西藏发展诉求与川地互补态势亦愈加凸显边内一体化发展实为经济兴藏、交通助藏、文化润藏、共治稳藏的应然实践。基于此,以次边疆为推手、主边疆嵌入,构建先发带动、优势互补、多层叠加的二元嵌套结构,为川藏一体化建设注入动力。聚焦边疆治理现代化远景目标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川藏嵌套建设时也、势也。然而,川藏两地产业格局不匹配、交通网络不发达、文化交流不深入、区域规划不同步的四重现实难以适应边内一体化建设目标。为此,须赶乘“一带一路”历史性机遇,以打造“川-藏”旅游廊道为抓手,促成两地产业布局契合;以川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助推两地多维互通;以增强民族互动为焦点,带动两地文化互融;以数字时代为契机,构建省际协同平台。多维共进、多措并举,为川藏嵌套建设提质增效,切实推动边疆与内地经济、交通、文化、治理一体化,助力边疆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动。一批有识之士在强烈的民族意识驱使下,掀起了“开眼看世界”思潮,具备了一定的世界意识;而对世界的认识,又促进了他们民族意识的进一步增强。这批士大夫的民族意识,已由战前对统一王朝内部民族分裂问题的忧虑升华为要求巩固边防、抵御西方侵略,维护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统一。学术界出现的边疆史地研究热潮则是士大夫民族意识增强的反映。“开眼看世界”思潮和边疆史地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