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位父亲带儿子去参观大画家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惊讶地问父亲:“凡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凡高是个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个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20年后,这个孩子伊尔·布拉格,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他在回忆童年时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出卖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  相似文献   

2.
作文如作人,这话一点也不假,谁也不喜欢虚情假义的人,谁也不爱读言不由衷的文章。许多人由于阅历不够,写起文章来大话连篇,空话绵绵,让人望而生厌。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背影》,大家都很熟悉。车站里父亲送儿子的事,许多人都经历过,千余字的文章,许多人都写过,可朱先生硬是在这短短的篇幅里把这常见的小事写得催人泪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个“真”字,父亲对儿子是真心关怀,儿子对父亲是真情流露。作者不妄语,不矫揉造作,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样是父亲送儿子,有位同学这样写道:“父亲握住我的手,眼含热泪地说:‘儿子,为了早日把…  相似文献   

3.
01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碎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相似文献   

4.
<正>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一个犹太人对他的儿子说:“现在我们惟一的财富就是我们的智慧,当别人说一加一等于二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大于二。”纳粹在奥斯维辛毒死536724人,这父子二人却活了下来,真不知是出于侥幸,还是因为他们的大于二原理。1946年,他们来到美国,在休斯敦做铜器生意。一天,父亲问儿子一磅铜的价格是多少?儿子答35美分。父亲说:“对,整个得克萨斯州都知道  相似文献   

5.
幽默地带     
<正> 一个五十岁的老人有一个三十岁的儿子。这个儿子非常懒惰,从不干事,衣食全靠父亲供给。那老人为儿子的事忧心忡忡,便带着儿子一同去算命。父子俩都相信了算命先生的话:父亲可以活到八十岁,儿子也有六十二岁的寿命。儿子知道了父亲和自己的寿数后,非常犯愁。父亲便安慰儿子说:“别难过!你才三十岁,还有三十二  相似文献   

6.
相信自己的意志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相似文献   

7.
断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带在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相似文献   

8.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包括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一个整体。这三个部分互相影响,在不同的时间内,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同的支配作用。《老妇谭》里康斯登斯一家,即:儿子、母亲、父亲,就代表着传统父权制社会一个家庭结构的三个层次。正是由于父亲这个"超我"角色对儿子"本我"这个角色的强权压制与左右,才让儿子满怀"厌父"情绪。母亲充当着"自我"的角色,她的调和很重要,但有时又显得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9.
一个半朋友     
我爷爷跟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仗义的人,广交天下豪杰武夫。临终前对他儿子讲,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先是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就会懂得。儿子先去了他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那里,对他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正被朝廷追杀,情急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这人一听,客不得思索,赶快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儿子将衣服换下,穿在了眼前这个并不相识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自己的儿子却穿上了“朝廷要犯”的衣服。  相似文献   

10.
《青年科学》2010,(1):39-39
从前有一个有趣的家庭,家里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每个人”,二儿子叫“任何入”,最小的儿子则叫“没有人”。一天,父亲从外面归来,带来一枚芳香四溢的苹果。每个人说:“爸爸,把苹果给我吧,我可想吃了。”父亲将苹果给了每个人。  相似文献   

11.
孙悦  张学忠 《科技潮》2001,(12):65-67
陈省身是浙江嘉兴秀水县人,1911年10月28日(辛亥年九月初七)诞生在一个书香门弟家庭里,父亲陈宝桢是1902年(甲辰)的秀才,为孩子取名必须引经据典。“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故为儿子取名省身。少年时代的陈省身即显露数学才华,本着独立自由之精  相似文献   

12.
王超 《奇闻怪事》2007,(6):29-29
父亲牵着年幼的儿子逛一家大商场。商场中琳琅满目的商品让父亲乐此不疲。儿子则截然相反,跟随父亲才走进商场便不想逛了,而且哭闹不休。父亲连哄带骗,甚至动用武力都无济于事。儿子很是委屈,哭闹得更厉害不说,索性甩掉脚上的鞋以发泄对父亲的不满。面对儿子的“责难”,父亲只得先拾鞋再和儿子“算账”。  相似文献   

13.
父亲的考题     
儿子事业有成,但对金钱的追求程度真的到了别无所求的程度。一天,父亲给一向标榜自己心算能力很强的儿子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457名旅客的列车驶进车站,这时先下来98人,又上去103人。”儿子紧张的情绪松弛了下来。“在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去132人。”儿子的嘴角挂了一丝微笑,开始把左腿压在了右腿上。“再下一站下去91人,上来67人。”父亲拿本子的手有些抖,念的速度也在加快。“再下一站下去84人,上来65人;再下一站下去114人,上来37人;再下一站下去52人,上来97人。”父亲念得快,并努力使每个发音都清楚。儿子有些心疼起老父…  相似文献   

14.
追求忘我     
《当代地方科技》2010,(3):96-96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相似文献   

15.
?? 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 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 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启发: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起洗碗,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 突然,厨房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 儿子望着父亲说:“一定是妈妈打破的。” “你怎么知道?” “她没有骂人。” (启发:我们习惯以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作家们在小说中总是倾向以儿子的身份自居而尽可能避免父亲的立场?为什么很少有人像鲁迅那样既能毫不留情的审父又能堂而皇之地为做父亲的辩护?为什么中国当代作家喜欢把政治、道德、性、生命本体的存在及其终极关怀悉数放在父与子的冲突中加以表现?  相似文献   

17.
有一个叫做渔王的人,捕鱼的技能太强了,甚至被誉是渔神。他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从小就跟从他出海,但是,捕鱼的技能却还在一般人之下,更不用说和父亲相比了!所以,渔王特别沮丧。  相似文献   

18.
卑微的伟人     
《青年科学》2014,(1):93-93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一位百万富翁吗?”父亲回答:“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  相似文献   

19.
有一天,儿子突然提及某某同学离家出走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同学抱怨他父亲太严厉,母亲太唠叨,两人常常同时指责他,而且一点也不了解他。"原来"父母一点都不了解我"成了时下青少年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问他:"你觉得妈妈了不了解你呢?"他呵呵笑道:"有时候了解,有时候完全不了解。"  相似文献   

20.
妈妈的唠叨     
这不,刚要去上学,妈妈的唠叨又接连不断地冒出来了。只见妈妈三步并作两步地来到我面前,气喘吁吁地叮嘱:“芳华,上学路上千万要慢点走!又耽误不了上课,骑车子别腾云驾雾一样,听见了没有啊?”见我听得不专心,妈妈便用手揪我的耳朵,疼得我直求饶:“好妈妈,请放手,儿子明白的干活。您老人家的教诲,我都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了。”妈妈笑着放了手,眼睛一瞪,仍然唠叨不休:“还有,这一点可是最重要的,路上人多车多的时候,就赶快下自行车让路,听见了吗?”我向妈妈举手行礼:“是,老妈。我这么聪明还不听您的话吗?如果您宝贝儿子一不小心把人家汽车给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