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98-2005年度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广义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中国科技投入的经济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投入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不同的科技创新方式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显著不同。中国在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要对科技投入的结构和使用效率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在科学科技领域和经济发展上仍然属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原因很多,但究其根源,主要在于经济发展对科技发展支持不够,以及科技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不足。二者的不足造成了整个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本文就科技发展对经济增长推动不足这一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赫刚 《天津科技》2009,36(1):82-83
针对民营科技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法,指出民营科技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潜力、最有前景的部分,在今后10-20年内,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步速将主要取决于科技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因此必须着力解决好民营科技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4.
数字普惠金融经历了微型金融→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的演进。商业银行数字普惠金融成本较高,存在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悖论。金融科技覆盖面广、交易成本低、金融效率高、可持续,与数字普惠金融目标:平等、优先、可持续相耦合。金融科技易获得、公平属于“普”,能够让弱势群体享受到金融服务,低成本、减贫属于“惠”,能够让弱势群体受益。金融科技普惠的深层机理是促进金融资源脱虚向实,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实现经济发展和弱势群体收益的包容性增长,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增长,增加人民福祉。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美国金融科技数字普惠金融具有底层技术优势,中国金融科技数字普惠金融具有规模优势,发展潜力更大。  相似文献   

5.
自主创新业已是中国一项政治、文化的抉择。当下中国科研成果每年虽春光烂漫繁花似锦,但真正得到国际上公认的伟大成果少。环顾四周就会发现,科技对我们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贡献远远不够,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人说:中国科技进入了一个“快速批量产生成果”的时代,中国科技进入了一个“成果一派繁荣”的时代。也有人说:中国科技又进入一个让人无奈而尴尬的时代,在大众消费兴勃的今天,有多少产品的原始创新始于中国?中国经济不断繁荣,而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又有多少?中国社会科学院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研究中心金周英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时…  相似文献   

6.
提到科技,人们往往会忽视基层科技。事实上,大量的科技的创新并不只是在这样的城市,而是在基层,在生产一线。我们不能忽视基层科技工作。基层科技工作是连接民生与政府的桥梁,既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要服务于民生改善。让地区经济依靠科技‘热’起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是基层科技工作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科技潮》2012,(4):16-19
有委员指出,现行科技体制依然属于"半计划半市场"的混合体制。这种体制很难让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牵引力,推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盟(CAFTA)科技合作作为中国对外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中国-东盟科技合作的现状与问题,以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作为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收集中国和东盟两个区域的垂直型科技合作相关原始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方法,分析了中国-东盟垂直型科技合作模式的特征和不足。并根据地区科技合作的政策和实际情况,就进一步推进中国-东盟科技合作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
周德田  冯超彩 《河南科学》2020,38(2):321-328
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是高质量发展,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选取2011—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和测算中国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运用FGLS和系统GMM方法实证分析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①科技创新能够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存在区域异质性.在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在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影响并不显著.②科技创新能够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环境污染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改善区域科技创新环境,改进生产流程和更新生产设备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0.
贫困农村,在人力、财力、物力极度匮乏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发展,是中国农村经济的一大难题。蔡西村,中国贫困农村的一个典型代表,其科技兴村发展模式对整个中国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和操作意义。它告诉我们科技才是贫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蔡西村在引进科技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制约因素表明,就现实条件来看,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功能性缺位”。  相似文献   

11.
正日前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中国旅游集团论坛发表讲话称":科技改变旅游"。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抓手,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动能。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2.
褚盈 《科技咨询导报》2011,(25):232-23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文章根据国外不同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相关信息数据,分别总结了两个阶段科技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不同特征。从而揭示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各地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式主要从支撑转变为引领。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国际经济发展大环境,必须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大形势,必须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基础,必须立足于科技、教育优先发展大前提,对中国经济怎样顺利地向预定目标发展作了简要的分析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建设浙江省区域性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汝忠 《今日科技》2003,(12):13-15
从2002年中国创新能力报告看,浙江省的综合排名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均为第7位,与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而建立一个服务于区域科技创新的电子化信息服务系统对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此提出了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5.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事业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的阶段,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重要的创新载体,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国家创新体系的五个建设重点中的三个,即技术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应继续大力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以更加有效地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载体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隐藏着经济转型和发展科技两大机遇,正在实行“扩内需.保增长”经济转型的国内环境和陷入经济衰退的国外环境都对中国科技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中国已进入科技快速发展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抓住发展机遇,促进中国科技快速发展以产生新技术革命带动经济发展,是使中国未来走向真正的经济强国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7.
研究我国中部6省科技竞争力的差异,为提升江西科技竞争力献策。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对中部6省科技竞争力的内容,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比较分析。对6省科技竞争力的4个方向37个指标,用文字和图表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6省在科技和经济发展中的差异。研究结果对提高江西省的科技竞争力有重要的参考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求中国的发展必须从资源要素驱动转到主要以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加快创新型内蒙古和科技创新工作,加强高新技术研发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成为当务之急。要深入分析新常态下内蒙古科技创新和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使命和新要求,更要提出和实施新形态下推进内蒙古科技创新工作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2009—2015年中国23个机场的相关数据,研究并分析了空港经济发展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结果显示,中国城市间的空港经济发展效率存在显著的差异,其排名与其城市等级基本保持一致,且空港经济效率总体呈逐年缓慢上升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空港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科技教育水平4大因素对空港经济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各地政府可通过增强空港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技教育、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和提升区域地理优势等方式来促进本地空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尤其在目前,资源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约束增强、要素驱动模式难以为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现实背景下,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对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科技服务体系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开发体系的桥梁和纽带,对理论成果的社会化、产业化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