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一般的统计方法对广西师院学生开展环境意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环境基础知识,有良好的环境态度和热情,基本做到简易环境行为,但是缺乏较系统深入的环境知识与环境感知,对环境问题因果关联的认识不足,复杂环境行为难以做到.提示今后师范院校环境教育要注重环境知识内容和隐性教育引导,重视学生对环境的情感,为社会培养环境意识高强的教师人才.  相似文献   

2.
任秀芬 《海峡科学》2006,(6):106-107
目前,公众对环保的关注越来越高,但参与环保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因此,增强公众环保参与意识,使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的一项重要举措.环境宣教系统要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加深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争取公众的支持与参与,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了问卷抽样调查及统计分析方法,对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干部、村民、学生从认识意识、关注意识、行为习惯和参与意愿四方面分析研究区公众环境意识状况,得到了三者环境意识高低分别是干部、村民、学生的结果,从而为探讨研究区环境教育的内容、方法、行动方案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环境保护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参与和积极行动.全民的环保参与度和行动力的高低取决于全民的环境意识,环境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环境教育.本文旨在通过探寻出一条附和中国国情与现状的全民环境教育模式,力图改进我国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由政府唱独角戏、环境宣教工作面窄、粗浅、群众参与度低、综合效果不佳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城市居民在"黄金周"及节假日的集中出游,使得景区人满为患,加上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使得城市居民的旅游休闲活动成为"美丽中国"的环境之殇.本文以福州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新生态范式量表并设计居民旅游休闲行为问卷,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福州鼓山和三坊七巷调查居民环境意识和旅游休闲行为,分析福州居民环境意识和旅游行为的特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福州居民环境意识和旅游休闲行为得分总体上较高,但在不同景区有所差异;性别、居住地、月收入、年龄、教育背景和职业等对居民环境意识和旅游行为均有影响,政府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制定管理政策,有针对性的对城市居民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以改善其旅游休闲行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不文明旅游行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提高游客的环境意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文章采用美国学者Dunlap的"新生态范式"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调查环境意识与不文明旅游行为,分析环境意识与旅游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大学生游客群体中,环境意识得分与旅游行为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而环境意识得分和旅游行为得分与旅游次数无显著相关,部分旅游行为与环境意识量表的部分选项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大众环境意识与环保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的高低水平以及二者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群体对环境的关心程度较高,环境意识较强,但其环保行为频率仅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学生环境意识与环保行为之间存在差异,表明环保领域中大学生群体存在“知行差距”。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综合分析大学生环境意识组成的基础上,力图构建大学生环境意识培养和提高的环境认识,环境价值、环境伦理、环境法制和环境行为内容体系,并针对环境意识培养内容体系构建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教材建设.与环境基础教育衔接及环境实践性教学内容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的环保认知意识和参与意识较强,但他们日常环境道德行为习惯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存在着环境道德知与行的背离.这既有学校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社会和家庭等外部原因.要培养中学生保护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并形成自觉的环境道德行为,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其对策有: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完善中学环境道德教育的制度和领导机制,提高家长和教师的环境道德意识和水平,创新教育模式,改进教育方法等.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现状,有针对地开展大学环境教育,用自主设计题目和分层随机整体抽样法,对大学生环境意识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环境知识、行为和态度方面表现良好并且未受专业影响;师范生注重环境教育的内容,而非师范生更偏重于实践。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环境行为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影响、改善学生的环境行为 ,促进环境行为和环境意识的协调发展 .通过中学生环境行为的问卷调查以及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 ,了解目前中学生环境行为的现状 ,并为进一步改善中学生的环境行为 ,提高中学生的环境素养提出建议 .  相似文献   

12.
全民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积极的环境行为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以武汉地区七所部属高校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分析了大学生的环境行为现状,并采用ordered probit回归分析技术,分析了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环境行为总体水平不高,生活习惯中的环境行为度较高,而环保活动的参与行为则较差;个体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环境行为水平,但不起决定性作用;环境认知(特别是环境问题认知)和环境意识(特别是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思想意识)是影响大学生环境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增强人们环境意识的角度出发,系统地阐述了环境的概念和各项环境要素,以及人们生存环境逐渐恶化的各种原因,目的在于唤醒广大民众,尤其是企业领导干部的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规范不良环境行为,提高市民的环境素养,更新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思维模式,统一认识,团结一致,走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在基层环境监察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意包括被监察者和缺乏应有的环境保护意识,极度反感执法行为,普通大众环保意识和法律观念淡薄;执法人员缺乏,素质较低,技术手段有待提高;违法执行深度不足,有效监察彻底性不够;行政干预阻碍公开公平公正执法.要采取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和法律观念,促使人人参与和监首环保;加强机构建设,配备先进仪器设备,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改革环境管理体制,减少和杜绝行政干预的产生;强化对违法行为执行的深度和彻底性,切实发挥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生态旅游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基础,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通常是各类自然保护区发展中难以绕过的难题。对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及各类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考察,详细考察了保护区范围内的各类自然资源及旅游资源,并对旅游资源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为分析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承载力,根据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面积法和改进的线路法结合的方式计算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保护区趋于保守的游客日承载容量为13349人次,游客年承载容量为2402820人次。  相似文献   

16.
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之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当今世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需要全民努力才能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环境意识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现阶段公众环境意识的主要特点 当前,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环保知识总体水平不高,与我国环保工作面临的任务还有相当差距,但环境污染治理和思想问题已经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虽然我国环境保护面临诸多问题,但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改善持乐观态度并充满信心。 1.文化程度与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公众环境意识的重要因素 文化程度与环境意识呈正比关系。文化程度越高,环保知识越  相似文献   

17.
创建"绿色班级"的目的是将让环保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培养出有环境科学知识和生态伦理道德的高级人才. 提高环境意识的意义在于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 提高环境意识要从环境价值观教育、环境责任感教育和自觉参与环保教育几个方面进行. 本文对高校创建绿色班级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广泛开展绿色班级创建活动, 能够使"专业性"环境教育转向"素质型"环境教育, 使高校成为培养绿色高级人才的摇篮和走向"绿色文明"的先导.  相似文献   

18.
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宣传活动、日常生活等方面实施环境教育,着重探索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行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傅庆旺 《海峡科学》2008,(11):45-45
环境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保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全国、全省环境宣教行动纲要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密云水库流域村镇为例,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居民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水源保护区农村公众环境意识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对水库环境状况关注较低,虽对环境保护持积极支持态度,但存在依赖政府心理,参与意识较低.分析发现,教育是影响环境意识的最主要因素,性别、劳动力数量、家庭支出和居住所在地也对环境意识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