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证社会主义文化信仰的理论基础与思维方式,是社会主义文化信仰研究的理论前提。社会主义文化信仰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多种理论的组合,包括文化民族主义、文化革命思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中国文化中的"人民观"、文化符号学理论、开放文化思想、马克思文化结构思想等。基于此,社会主义文化信仰研究的思维特征可归纳为文化民族主义视角、文化革命思想视角、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视角、中国文化中的"人民观"视角、文化符号学理论视角、开放文化思想视角和马克思文化结构思想视角。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发展实际并具有极大发展前景的一条"人间正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并为世界治理作出时代思考的一套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实践之中。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在于其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中的"中国元素",它绝不是"飞来峰",也不是"舶来品",而是富有"中国味"、具有"中国魂"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以毛泽东文化思想为基点,它的逻辑起点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总问题的文化维度的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时代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先进文化理论和和谐文化理论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理论张力,并为我们在实践中指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而使我们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俄国社会发展前景时提出了"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该理论对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十八大报告中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都是建立在"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要始终坚定信念,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斗。  相似文献   

6.
在19世纪40年代德意志意识形态范畴内出现了一股"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既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精辟的分析,举证了"真正的社会主义"流淌着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因,直接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表征;又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分别从哲学前提、理论渊源、阶级基础等多个层面做出了意识形态性意义上的有力批判。笔者重新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分析与批判,既可还原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真正的社会主义"批判,到真正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出场的思想进路,又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的新视角,亦可为应对我国当下涌动的社会思潮进行意识形态批判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毛泽东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历史和历史经验,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并开辟了一条与苏联有别的工业化道路,提出了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邓小平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党的基本路线、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及关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产生历史性突破;江泽民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及党建理论.认真考察他们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轨迹,对于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十七大报告的最大理论贡献就是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统一,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思想。实现"三合一"的整合是实践和理论不断发展的结果,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9.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军事理论”课程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超 《长春大学学报》2012,(10):1305-1308
"军事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其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课程的灵魂;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教学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精髓贯穿"军事理论"课教学始终;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学的基石。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求,不断创新"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途径,充分实现"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念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出发,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把社会主义本质与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使"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在理论上更科学、更完善。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充分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切实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现实使命感,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了解、全面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机制,努力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三进"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潍坊学院学报》2017,(5):42-46
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理论概括和实践,为推进社会主义本质的逐步实现发挥了重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理论阐发,从"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到"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入手精辟阐述共享发展,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路径、手段、阶段性和渐进性的认识上升到更深刻的层面。同时在改革实践中,我们也着力进行制度和体制的创新,在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代表了当今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和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两者将"人"视为自己的理论核心,具有三个方面的共同点,但是又有着两个方面的本质区别,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等同于"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明确提出,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内涵。在邓小平理论中,"实践主题"与"生产力问题"的相互提升与深化,最终标志着社会主义已经开始由最初的"理论设想型"和"经验主导型"向"科学实践型"的飞跃。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和谐社会主义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了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是高度凝练的科学范畴,其发展合乎逻辑、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首先是对社会主义的自信,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的自信。对社会主义的自信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对"中国特色"的自信则源于中华文化的优越和先进。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与民生理念实现了完美的契合.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了当代中国发展民生的理论前提;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回答了发展民生的根本途径、制度保障和民生目标;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找到了发展民生的动力源泉;党的建设理论指明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核心力量;"一国两制"的天才构想蕴含了为中华民族谋永福的博大民生情怀.解决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必须从邓小平理论中汲取思想养料,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以"三个代表"思想解读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苏联模式窒息了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气勃勃的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毛泽东关于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三个代表"的思想要求;邓小平理论初步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真正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价值观培养内容,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培养当代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通过理论教育、实践养成、创新方法手段及建立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三位一体"化的教育平台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发展战略中的社会建设理论作了详细深入的阐述,充分体现了我党在社会发展领域的新创造、新思路、新路线,完善了我党在社会建设领域的理论发展,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体现了我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主要举措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理论,成为建设以"教育权利、教育机会、教育规则和教育分配"为核心的教育公平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也为推进教育和谐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