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减少冷轧带钢的非对称板形缺陷的产生,设计了工作辊非对称弯辊控制系统.应用影响函数法计算辊系变形,同时考虑辊缝中金属横向流动对带钢出口横向张力分布的影响,通过迭代法计算出工作辊两端施加不同弯辊力后的辊间压力分布、出口厚度横向分布以及出口横向张应力分布.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工作辊非对称弯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辊间压力分布不均,减轻轧辊磨损和减少轧辊掉皮事故的发生,降低带钢边部的非对称板形缺陷.实际应用结果证明,当倾斜调整量小于10%时,应用工作辊非对称弯辊替代倾斜调整,可以获得更好的板形精度.  相似文献   

2.
以20辊轧机辊调系统为对象建立了电液PCM控制系统的系统模型,提出了PCM与二次型性能指标最优控制相结合的组合控制方法,运行结果表明,电液PCM控制能够较好完成诸如20辊轧机辊形调节这类的位置控制,从而有可能发展成一种结构简单,经济实用的控制系统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板形控制理论目前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控制思想和方法还不完善。结合湖北省科委下达的小型可控轧机科研任务和武钢提出的技术协作课题,我们开展了工业用压力型伺服阀和新型液压弯辊系统的开发研究。本文系弯辊控制的研究小结文章。文中首先提出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之后从分析现有弯辊系统存的在问题入手,探讨了三环新型弯辊系统的控制思想;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动态分析;通过动态分析,指出了新的三环弯辊系统的特点和性能显著优越于国内外现有的单环压力反馈弯辊系统。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针对楔横轧机采用液压压下进行辊缝调节基于Popov-Landau超稳定理论设计电液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给出了算法,设计方法,理论分析及数字仿真结果,表明这种MRAC系统具有良好的静、动态性能,并具备一定的跟随性及抗干扰能力,控制器形式简单,易于现场应用.  相似文献   

5.
液压弯辊的液压系统,采用了电液压力伺服系统,电控系统采用了结构简单、编程方便、高可靠性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它与主机的WDPF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有机地结合,组成一种新型的自动控制系统,在控制和消除板带材的中浪、边浪及瓢曲等实际问题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用支承辊和工作辊弯辊装置进行板厚板形综合调节的理论基础,介绍了300四辊可逆式冷轧机板厚板形综合调节系统的设计,给出了综合控制系统的方块图,分析了综合调节系统中板形控制系统和板厚控制系统的特点。试验研究及实际测定表明,此系统既可保证板厚又可保证板形质量,比较理想地达到了综合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液压弯辊控制系统的结构,给出了系统各个环节的传递函数,建立了液压弯辊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针对理论模型中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以某四辊冷轧机为对象设计了系统辨识方案,采用自回归历遍(auto regressive exogenous,ARX)模型辨识出液压弯辊控制系统模型.辨识的输入和输出数据分别为弯辊闭环系统的弯辊油压给定值和弯辊油压实际值,模型参数估计采用最小二乘法.通过残差分析检验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辨识模型的输出响应能很好地反映实际系统的动态输出特性,并具有较高的精度,证明ARX辨识算法对于弯辊系统的辨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以某1420mm带钢冷连轧机为原型,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法对UCM轧机冷轧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不同板形调控机构对轧制压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工作辊弯辊作用下,轧制压力在带钢边部的峰值消失且在中部逐渐增加,使马鞍型三维分布变为凸型分布;中间辊弯辊对轧制压力的影响相对较小,基本没有改变其分布形式;中间辊横移消除了轧制压力在带钢边部骤增的趋势,使其在接触变形区的分布更平缓.三者对轧制压力的影响程度:工作辊弯辊>中间辊横移>中间辊弯辊,这与其调控功效对比结果一致,表明板形调控机构通过影响轧制压力分布来改变带钢板形的工作机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作为板型控制基础的弯辊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对弯辊系统的控制要求及现状。对比分析了单阀控制和双阀控制.伺服阀带宽对弯辊系统性能的影响,指出了采取液压措施大大展宽弯辊力控制系统带宽的可行性及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六辊轧机对使用两组弯辊力进行四次板形控制的理论不足,提出了弯辊力组合板形控制策略.利用Marc有限元仿真计算软件建立辊系--轧件耦合模型,分析工作辊弯辊力与中间辊弯辊力板形调控特性的差别.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弯辊力组合板形控制策略的两种实现方式——在线闭环控制模型与基于弯辊力组合系数的设定参数在线调节方法.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弯辊力组合板形控制策略能够充分利用工作辊弯辊力与中间辊弯辊力板形调控特性的差别进行配合调节,对长期困扰生产的四次板形缺陷实施快速精确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模糊控制算法在温度控制系统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电加热炉的控制特性,分析了传统PID算法控制器和模糊逻辑控制器的优缺点,并根据智能控制理论的前沿研究,选择了模糊PID复合控制(Fuzzy-PID)来实现对电加热炉这一数学模型为双输入双输出系统的智能控制。根据实际温控系统的要求,设计出一种PID控制与模糊控制相结合的智能控制系统,具备一定的自适应控制能力,因而特别适用于难于用精确数学模型描述的温度控制系统,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一类非线性系统把模糊控制、模糊逻辑逼近及模糊滑模控制相结合,提出一种综合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基于李亚普诺夫函数系统参数的自适应律,不需要最小逼近说差平方可积条件,而且利用模糊滑模控制补偿模糊系统的逼近最差及外部干扰对输出跟踪误差的影响,理论证明了闭环系统稳定,跟踪误差收敛到零或零的一个小邻城内.仿真表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交通信号灯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运用PLC技术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用简洁的软硬件使其智能化程度更高。采用PLC与计算机之间的通讯链接技术,完成交通对象的复杂控制。并运用模糊控制原理,将人的控制经验及推理过程纳入系统自动控制当中,使车辆行驶和道路导航实现智能化。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上分析了采用了多变量自校正控制器设计系统时,目标函数加权网络的选取对系统稳态偏差的影响,给出了使系统无稳态偏差对加权网络选取的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薄弱现象及原因,从制度控制、机制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方面论述了上市公司内控制度的设计,指出正确发挥制度控制、机制控制和会计控制的作用,上市公司就一定能取得实质上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网络控制系统将日趋成熟的网络系统向控制领域方面延伸与扩展。集散式控制系统具有自主性、协调性、在线性、可靠性、风险分散等优势;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是一种开放的分布式控制系统,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式双向传输、多分支结构的通信网络;开放嵌入式控制网络系统具有技术支持广泛、通信速率高的特点,可以实现网络的无缝连接,但也存在网络诱导时延、数据包丢失、多包传输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Fuzzy-PID多模态控制的位置跟踪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PID控制和模糊控制在位置跟踪系统应用中的局限性,利用它们的各自优点,采用多模态控制方法对位置跟踪系统进行控制,给出模糊控制器的设计过程以及采用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相结合的多模态控制方法的运行结果.跟踪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减小了系统稳态误差,而且改善了系统动态特性,证明了多模态控制在位置跟踪系统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针对小型电力推进船舶推进控制系统简单、对复杂环境适应性差的问题,在借鉴传统内燃机动力推进船舶主机控制策略基础上,根据小型电力推进船舶的特点和推进控制功能要求,提出了更加完善的控制系统方案,并建立了系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系统方案是可行的,提高了电力推进船舶的稳定性及安全性,使小型电力推进船舶更能够适应海上多变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火电厂电气系统融入DCS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内火电厂电气监控系统(ECS)接入DCS的实际状况,详细分析了硬线接入方式、保留部分硬接线的通信接入方式的网络结构、接入信息、控制方式及各接入模式的特点,并在ECS的发展中探讨了全通信接入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一个鲁棒部分分散控制器的独立设计方法。该方法是将部分分散控制系统扩展为非方分散结构,再通过求取对象的广义逆矩阵来设计内模控制器(此法打破了内模控制器只能对方系统进行控制的局限性),最后通过选择特殊形式的滤波器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通过仿真证明,用该方法设计的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可控性和强鲁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