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第一、二、三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为研究样本,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地理联系率等方法探讨中国乡村旅游创客基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创新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各省区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分布不均衡,总体而言,东部沿海较快,中部次之,西部发展较慢;相应地,我国乡村旅...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13 个区县为研究对象, 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模型, 分析乡村经济发展、农产品生产、社会保障、生态服务及旅游休闲五项功能的时空分异特征, 并探讨其未来的功能定位。结果表明, 乡村地域各类功能空间分布差异明显: 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集中于近郊平原区, 农产品生产功能集中于远郊平原区, 生态服务与旅游休闲功能集中于远郊山区。受经济发展基础、地理区位、地形条件及相关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近郊平原区、远郊平原区和远郊山区三类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的五项功能的发展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未来将结合地区资源现状及发展差异, 围绕区县乡村地域功能定位合理配置资源, 促进各区县乡村功能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三批美丽乡村示范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地理联系率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海南岛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16—2018年,海南岛美丽乡村示范村年建成总量逐年增加的同时,历年新建成的各级别示范村也呈现出明显的建设转向,一星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相似文献
4.
在测算零售业综合发展指数基础上,基于Theil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了 2000-2017年中国零售业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驱动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零售业发展整体水平逐渐提升,东部地区是零售业发展的主要区域,中、西部地区在零售业发展方面仍相对滞后,始终保持着"东-中-西"阶梯式递...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4—2021年山东省美丽乡村数据,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探究地形、河流、交通、人口和经济五个因素对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通过计算综合影响因素得分的方式分析美丽乡村的地理影响.结果表明:1)美丽乡村多分布于鲁东、鲁中等区域,其中烟台市拥有7个美丽乡村,数量最多;2)美丽乡村空间分布具有部分聚集特征,聚集区域主要集中在临沂市、枣庄市、淄博市、泰安市、济南市、济宁市,以及烟台市沿海区域,呈线状分布状态;3)地形和河流构成了美丽乡村发展的基础动因,交通条件是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正向因素,人口和经济是带动美丽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4)青岛市、潍坊市、烟台市、泰安市、菏泽市等受综合因素影响很强,更适合建设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探索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规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下文简称“广西”)378个乡村旅游地为研究样本,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冷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系统研究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特征、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广西乡村旅游地类型、等级的区域分异特征明显。(2)广西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核密度差异较大,呈现多核心集聚分布格局,乡村旅游地发展冷热点区域分布失衡,表现为“两翼冷,中间热”特征。(3)广西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结果,旅游水平、资源禀赋作为核心拉力,宏观政策、经济水平作为核心推力,影响较大;自然环境作为次要拉力,市场潜力作为次要推力,交通可达性作为阻力因素,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7.
河南乡村旅游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为有效利用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采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以及基尼系数、不平衡指数等定量方法从空间分布类型和空间分布密度等方面探讨河南省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乡村旅游点的整体空间分布趋于凝聚分布;各地市之间乡村旅游点分布不均衡,空间集聚区有明显的等级特征;市域范围空间分布不均匀,呈多核心带动式发展;空间分异格局受经济发展、人口密度、交通条件、政策因素、资源禀赋以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基于河南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异格局及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40年来,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但中国旅游业发展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区域旅游业发展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有助于理解这一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为缩小地区旅游业发展差距提供参考依据.借助修正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算中国大陆31个省(市及自治区)2000年-2016年的旅游业发展效率,并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2016年4个时间节点,利用G指数、锡尔系数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格局及其变化,并运用Tobit回归分析方法模拟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0年-2016年中国大陆省域旅游业发展效率均有所提高,正在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型;旅游业发展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差异主要来源于四大板块内部,但区域差异已波动缩小;旅游业综合效率受旅游产业地位的正向驱动作用最强,纯技术效率受到交通可达性的正向影响最大,规模效率主要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重视程度驱动.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自2013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以来,美丽乡村数量及空间布局迅速变化.基于Voronoi图变异系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研究了河南省2013-2017年美丽乡村空间分异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南省美丽乡村总体数量急剧增加,在市域尺度美丽乡村数量趋于均衡化;省域尺度及区域尺度下空间分布模式均具有随机分布向集聚分布转变的特征,但转变强度具有区域差异性,但区域之间空间分布模式的呈现趋同性特征;河南省美丽乡村空间分布重心总体向北移动,不同研究断面移动方向与速度不同;美丽乡村的分布呈现空间收缩,方向性减弱、分布轴线向正南-正北方向接近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以安庆市188个公共休闲资源为调查研究区域,采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GIS空间分析与核密度分析等方法,研究并分析安庆市全域公共休闲空间结构及时空变化.结果显示:(1)安庆市公共休闲资源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分布于城镇的建成区;(2)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主要依托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进行再开发,公共休闲空间在功能上呈现叠加的特点;(3)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均衡程度总体不断提升,呈现出由低水平集聚向优化均衡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土地覆盖数据集(CLCD)产品和轮廓提取算法,系统开展了1990―2020年中国乡村聚落建筑形态、面积扩展及其时空变化研究。通过深入分析乡村聚落时空变化特征发现: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中国乡村人口不断减少的同时,乡村聚落呈现持续扩张的态势。2020年中国乡村聚落面积约是1990年的2倍。小面积的乡村聚落拥有更快的扩张速度,在面积到达特定阈值后开始逐渐放缓。乡村聚落扩张速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西部地区的扩张速度快于东部地区。乡村聚落的持续扩张和规模扩大,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城乡平衡发展取得了可喜进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城乡建设用地“双增长”可能对农业及生态用地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对2000~2012年徐州都市圈工业发展时空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县域工业发展的相对差异呈波动性缩小之势,而各县域之间呈现正空间相关性且集聚态势有加强趋势,但空间集聚程度不高;该都市圈县域工业集聚程度呈以徐州市区为核心向外围降低的圈层分布格局,且近年来沿东陇海线向沿海延展的轴线发展格局初现,而南部、西部地区的工业边缘化现象明显.根据相邻县域间的关系,将徐州都市圈各县域分为扩散发展型、极化发展型、过渡发展型和落后均衡型. 相似文献
14.
以乡镇为研究单元,构建乡村性指数,对徐州地区的乡村性进行定量评价.借助ArcGIS软件为支撑平台,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研究区乡村性的空间分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地区的乡村性指数普遍较高,乡村性比较高的区域所占比重较大;乡村性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差异,乡村性较低的地区集中分布于徐州市区周边及县级行政所驻地附近,其它地区乡村性较高.研究区的乡村性空间分布呈现集聚分布态势,局部表现出“冷点区”和“热点区”的空间结构;“冷点区”位于研究区的中部、徐州市区附近及邳州市和新沂市县城附近;“热点区”主要位于沛县的西部及睢宁县和邳州市北部. 相似文献
15.
探讨房价的时空演变和分异规律,有助于政府部门制定合理的房价调控和土地利用政策,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以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昆明市主城区的房价数据为基础,采用克里金插值分析了研究区房价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揭示了房价的空间关联格局,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测度和分析了房价的空间分异性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 相似文献
16.
卧龙自然保护区景观多样性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景观多样性的时空分异格局及成因,并探讨了相关的管理和多样性研究尺度效应问题。结果显示,过去35年复杂的人为影响是研究时段内景观多样性显著变化的根本成因。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大规模森林砍伐活动,降低了全区特别是中低山区景观多样性水平,而延续30多年的植树造林活动,使不同区域的整体景观多样性水平逐步提高。合理的景观整体结构(包括多样性空间格局)建设目标和实现方法,应成为今后相关研究工作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研究还证明了景观多样性研究具有显著的尺度效应特征,具体表现为林地面积的恢复在全区、自然景观、人为影响景观以及海拔高程分异等中尺度研究中显著提高了景观多样性水平,但在各人为影响发生源的缓冲区这种小尺度分析上,则降低了景观多样性水平。工作区内开展中小尺度景观多样性研究的适宜正方形样地面积应为50×50个像元。 相似文献
17.
基于第一批和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数据,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借助ArcGIS 10.2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区内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地区两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分布较不平均,表现为凝聚型,非均衡态势,形成了“东密西疏”“多核中心、次中心环绕、梯次布局”的空间分布特征。2)示范村的分布受坡度、地形、交通等因素影响,多聚集于坡度和地形起伏度小,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及沿海地区,第一批示范村到最近公路的平均距离小于第二批,说明交通是乡村发展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3)省会城市的城市化、现代化的综合实力对示范村建设具有辐射作用,主要表现在治理能力方面。4)根据地理探测器检测,目标层影响因素影响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地理因素>农业因素>交通因素。 相似文献
18.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是我国旅游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1年~2017年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地理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化规律,探讨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从全流域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旅游经济的专业化程度缓慢提升;2) 从上中下游各区域看,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上游地区较低的区域经济水平突显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中游各省市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最小且下降幅度最大,下游的相对差异最大.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对此亦有贡献.4)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已经形成了下游网络化、中游均质化、上游专业化的空间结构,并有望向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湖北省为实证区,选取湖北省2006年~2011年17个市州的入境旅游人数,运用年际集中指数分析了湖北各市州入境游客时间分布动态变化;运用变差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系数及位序—规模法则对近6年来湖北省入境游客规模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演化分析,并且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湖北省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湖北省大部分市州入境游客随时间变化稳定,潜江市、神农架林区与随州市随时间变化波动最大.②湖北省各市入境旅游规模为首位分布,首位城市发展快于中小层位城市,处于中间层位市州的旅游发展速度加快,中间层次的市州数量增加,湖北省入境旅游规模分布趋于分散,入境游客分布朝非均衡化方向发展.③旅游服务设施、区位条件及交通、三产业发展对入境旅游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经济发展对入境旅游的推动作用还没有有效的发挥出来,并且还存在“资源诅咒”现象. 相似文献
20.
选取2000—2016年山西省规模以上焦化企业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SPSS与Excel等软件,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法、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算与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山西省焦化企业的数量、产量等时空分布特征与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焦化企业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多数规模较大的焦化企业集中分布于中南部的孝义市、介休市、洪洞县等县区,形成了明显的焦化工业集聚区;山西省焦化企业总体上呈非均衡分布的空间格局,扩散趋势为东北-西南向;相对平缓的地势、丰富的焦煤资源、便利的交通与政府的发展政策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