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以哈尔滨主城区260个旅游景点为研究对象,采用GIS核密度法计算旅游景点(POI)密度以分析旅游空间结构,运用句法理论探究不同尺度下城市空间可识别性水平,通过双变量相关性分析道路空间结构与旅游景点的集聚程度.结果表明,道路结构指标中,与旅游景点分布关联最强的是深度,道路连接值、整合度和深度值与旅游景点POI密度呈显著正相关;选择度与旅游景点POI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哈尔滨旅游景点总体呈现"内部智能,外部迷失"特征,景点集聚分布呈现为"核心-过渡区-边缘区"的核心多层次结构.根据道路和景点关联情况,有针对性地对路网规划和景点布局提出可行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街道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街道空间活力则是衡量城市街区空间品质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在概念层面重新界定了城市街道空间活力,并从外在表征与内在构成要素两方面构建了城市街道空间活力的定量测度框架,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索城市街道空间活力外在表征与内在构成要素的影响关系.通过对合肥市政务区的实证研究发现:(1)不同时刻街区内的行人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规律;(2)城市街道空间活力的外在表征与绿视率、界面围合度、界面丰富度、相对步行道宽度、商业设施便利度、公共服务设施便利度、文化设施便利度等内在构成要素之间具有显著影响;(3)街道空间活力的外在表征与内在构成要素的影响程度随时间而改变.合理的空间功能布局与精细化空间环境设计,是高效组织人群、提升街道活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现有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模式是城市旅游规划与旅游经济开发的基础.文章以上海市为例,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相关分析法,从空间密度分布、空间集聚模式以及各类资源相关性等方面对以街道为基本单位的旅游行业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上海市旅游行业在空间密度上呈现出从市中心向周边递减的同心圆趋势;空间集聚上,全局Moran’s I指数为0.2左右,说明上海市旅游资源在乡镇街道尺度上存在微弱聚集;局部空间自相关的高高集聚区主要位于市中心到外环线以及外环线附近乡镇街道;此外,上海市旅游不同类型的设施和场所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目前上海市旅游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现状,可为上海市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合理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沈阳市太原街商业街区可吸入颗粒物与湿度、风速等主要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及其在不同水平截面和垂直断面处的分布规律.方法以太原街多时相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SPSS Statistics分析了街区可吸入颗粒物平均质量浓度与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相关性,采用Fluent软件,模拟街区内不同水平截面与不同街道断面的流场与颗粒物浓度场.结果商业街区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在一定阈值范围内与湿度正相关与风速负相关.街道两侧建筑由于高度、形态与密度差异,形成了不同特性的街谷局部流场,对可吸入颗粒物扩散效果具有较大影响.结论在建筑容积率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裙房的屋顶形态及其与高层建筑的组合关系,能够改善可吸入颗粒物的扩散效果.  相似文献   

5.
城市道路结构对商业的集聚有重要影响,研究两者关系对商业的选址和布局以及道路规划等方面有现实意义。以广州市主城区为例,运用空间句法模型计算道路结构指标,采用核密度分析法计算2018年广州主城区的商业POI密度以分析商业集聚的空间结构,通过相关分析得出商业空间与道路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类道路形态指标都与商业空间集聚呈现"高-高"集聚的空间关联模式。(2)商业集聚分布总体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域集中于主城区的中西部,并向外围逐渐扩散。(3)道路结构指标中,全局整合度是大部分商业类型的最强相关因子,能够较好预测商业空间的分布;连接值和局部整合度稍差,平均深度值的相关性最弱。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规模软件宏观拓扑结构体现出的层次特征,基于大量开源软件结构核数的统计数据,分析了节点核数的分布及与度值的相关性、最高核节点对各层的影响力,以及软件结构核数的演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软件结构的核数普遍不大,节点核数分布具有无尺度特征,最高核节点影响力巨大;低度值节点的核数与其度值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是核数达到一定值后不再随节点度值增大,软件演化中其核数以及核心框架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7.
利用三维微尺度气象模拟软件ENVI-met,对广州市海珠区中山大学小区冬夏季水平和垂直流场特征以及污染物扩散情况进行了模拟研究,并通过实地观测CO质量浓度进一步检验了模拟结果。研究表明,ENVI-met适用于模拟街区尺度近地面污染物的分布特征,研究区域内存在角隅大风、气流爬坡滑坡及回流等显著特征,由此造成的污染物在不同区域和高度形成高低质量浓度区。当来流与街道峡谷平行时,在风速辐合区形成污染物高值区;当来流与街道峡谷垂直时,存在2种情况:对于独立建筑物和上风向建筑低于下风向建筑的街道,存在与来流反方向风分量,导致街道背风一侧为污染物高值区;而对于上风向建筑物高于下风向建筑物的街道,低层气流方向相同,街道中东部为高污染区。街谷中垂直扩散效率,上风向建筑物低的路段最好,其次为上风向建筑高的路段,独立建筑物的路段最差。研究结果对于城市小区的规划设计布局具有实际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0年和201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利用ArGIS和GS+Version 7软件对乌鲁木齐市街区人口数据空间化,分析其人口变动情况,并运用莫兰指数和半方差函数探索10年来各街区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相关性和变异性.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人口增长迅速,且各辖区表现出"人口数量增长率大密度小,增长率小而密度大"的差异性格局;各街区人口增长分布不均匀,街道之间人口数量差异越来越明显;2000—2010年乌鲁木齐市各街区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相关性分析显示呈正相关性,且相关性增大;空间变异性分析显示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整体结构越来越稳定,但影响空间分布的随机因素不确定性也在增加.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漯河都市慢行系统与绿色开放空间分配的内在联系,把握漯河慢行系统空间布局特征与绿色开放空间分布现状的缺陷与不足,进而构建都市区便捷、通达、高效的慢行绿色开放空间耦合体系.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利用Depthmap X软件,对高精度无人机影像解译的漯河城市道路空间结构与绿地资源分布数据进行耦合分析.高精度影像下显示:①道路空间结构布局方面,研究区整体体现出了极高的布局成熟度,这其中以北区最高,滨河区最低.②街道尺度,绿色开放空间资源供给错位,在西、东和滨河三个区域中,开放绿地率与道路局部整合度不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土壤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以土壤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及SPSS数理统计方法,对湖北省县域尺度上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微量元素与人口健康相关性进行探讨.结论如下:1)县域尺度上Zn、B、Mo、Mn、Fe、Cu 6种土壤微量元素分布均存在明显空间聚集特征,B元素的Moran's I值最大,其空间聚集性相对最好,Zn元素的Moran's I值最小,空间聚集性相对最差;空间分布模式中以高值聚类(HH)所占比例最高,同时正热点区域比例均高于负热点区域,不同微量元素之间的正、负热点区域空间分布存在某些一致现象.2)县域尺度上人口健康水平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并非在整个区域内随机散发分布,长寿指数的集聚性要略高于死亡率,表明县域尺度上湖北省长寿人口分布相对较集中;长寿指数和死亡率的空间分布模式差异较大,同时发生高值或低值聚集的县域个数和空间位置呈现出不同分布特征.3)Mo和Cu两种元素与人口健康指标相关性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人口健康状况;适量的Zn和Mn元素是已被证明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但在本次研究的县域尺度上进行相关性分析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研究有利于深入认识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异特征,为进一步开展土壤环境与人口健康的机理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对黄河源区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地理集中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Voronoi多边形的面积变异系数、区位熵分析法、β指数等多种方法,深入探讨其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区域差异及交通可达性,并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分析旅游资源中心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旅游资源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征,次区域尺度聚集态势明显,旅游交通与资源分布的连接度水平较低,且1/3县域旅游资源中心结构处于较高水平的平衡阶段,区域具有较明显的"段落性"垂直分布特征.基于黄河源区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一带三区"的开发布局模式,并提出改善交通环境、优化旅游资源结构及依托区位优势发展特色旅游项目等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2.
通过样方分析与核密度估算揭示了都江堰市耕地时空演变特征,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分析了都江堰市耕地破碎化趋势变化,最后探究了耕地破碎度和人工干扰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都江堰市耕地资源集中分布于东南部平坝地区;研究期内都江堰市耕地破碎化程度增大;耕地破碎度与人为干扰度紧密相关,破碎度高的区域受人为干扰程度大,破碎度低的区域受人为干扰程度小.根据耕地在各密度区呈现的不同特点,可为都江堰市耕地整理整治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不同尺度不同土层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不同尺度不同土层土壤电导率的空间变异性及其与土壤基本物理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尺度增大,不同土层土壤电导率的变异程度由弱变异变为中等变异,空间相关范围增加,0~20cm土层空间相关性由中等变为强烈,20~40cm土层空间相关性均为中等.随土层深度增加,不同尺度20~40cm土层土壤电导率的空间相关范围均大于0~20cm土层,田间尺度上不同土层空间相关性均为中等,区域尺度上空间相关性由强烈变为中等.区域尺度上0~20cm土层土壤电导率分布比较离散,20~40cm土层自西向东先降后增.不同尺度上0~20cm土层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基本物理特性的相关性不显著,20~40cm土层土壤电导率在田间尺度上与粗粉粒和砂粒含量的相关性显著,在区域尺度上与粗粉粒和粘粒含量的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4.
摘要:城市化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城市主体人的城市化,在此背景下,对城市内部公园系统的空间布局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城市内部公园系统进行分类,并基于POI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法、最邻近距离法、标准差椭圆法及欧氏距离法等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空间句法理论,从公园系统空间布局分析、城市路网形态分析、路网形态对城市内部公园系统空间布局影响三个角度对区域公园系统进行评价,得出以下结论:①公园系统总体呈多中心聚集式分布,形成四大聚集核心和若干次核心,分布格局总体呈西北-东南模式,与区域路网形态相适应。城市公园分布相对分散,自然公园分布较为集聚。②全局尺度与局部尺度上城市路网形态特征具有较大相似性,呈现出三大整合度核心,整体上较依赖于高速公路等城市通勤体系带动。③区域内公园系统空间布局依赖于全局及局部尺度上的路网形态。其中,城市公园与路网空间相关性高,说明城市公园系统较受区域路网影响较大,相比而言受全局路网影响稍大与受局部路网影响;自然公园与路网空间相关性较低,自然公园系统几乎不受城市路网空间的影响,相比而言受全局性通勤路网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河北武安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驱动因子,选择2005年、2013年和2021年3期遥感数据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此外,讨论了园内2021年POI密度的空间分布,并在2021年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的基础上,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园内高程、坡度、坡向、人口密度、POI密度、绿度、湿度、干度、热度对RSEI值的影响程度,并进一步探究相关驱动因子对RSEI模型中4项指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2005—2013年,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出现“两级化”趋势,2013—2021年,西南区域的环境质量大幅提升,但生态质量较好的区域(主要位于自然保护区内)占比大幅下降;2)旅游开发较好的景区POI密度最高,旅游环线及重点乡镇的POI密度次之;3)绿度、湿度、干度、热度及高程对公园内RSEI值影响较强,而坡向、坡度及人口密度影响较弱,POI密度对RSEI值无显著影响;4)绿度、湿度对高程、坡度、坡向及人口密度较为敏感,干度和热度则不敏感.本研究成果可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管护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构建的旅游业发展效率指标体系,运用Super-SBM的DEA模型对河南省3种尺度下旅游业发展效率进行测度,进而分析其空间分异机制.结果显示:①分区尺度下,豫中区、豫西区旅游业发展效率高,豫东区旅游业发展效率一般,豫南区旅游业发展效率较低.②市域尺度下,高值区逐年增多,主要集中分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低值区逐渐减少,并向较低、较高值区转化,近期主要分布于中南部、东部和北部地区;较低、较高值区在数量上相对稳定,在空间分布上覆盖面较广.从"冷热点"看,热点区逐渐增加,并向中北部和西部方向发展,该区域空间关联性较强;冷点区在研究期内相对稳定,但在空间上由西南部逐渐向中南部和东部转移,该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效率差异较大;次冷、次热点区呈微弱的波动变化,较稳定地分布于中部、南部和北部地区.③县域尺度下,高、较高值区分布范围相对较广,但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和北部,在空间上形成相对集中的片状分布格局;较低、低值区域占据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在数量上占据明显优势,在空间上形成相对广泛的连绵分布区.从县域"冷热点"看,热点、次热点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郑-汴-洛区域,太行山前地带以及"T"字型集中分布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东部、西南部和南北等区域,连绵的分布态势依旧明显.④空间分异机制方面,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是效率提升的核心驱动力,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是效率提升的基本保障,旅游资金投入保障是效率提升的重要支撑,旅游从业人员数量与质量是效率提升的关键环节,旅游投入与产出协调是持续提升效率的重要动力,旅游项目规划和运营策划的拉动是新时期效率提升的新引领点.  相似文献   

17.
以南京市615个休闲旅游点为例,按资源性质与休闲方式将其分为自然游憩类、文化休闲类、康娱游憩类和专项休闲类,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南京市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南京市休闲旅游资源总体呈主城区密集周边城区稀疏的特点,空间分布上呈显著集聚,4类休闲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程度差异明显;(2)全市休闲旅游资源整体呈大聚集、小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康娱游憩类主要沿传统商圈布局,文化休闲类在空间上分布较为稀疏,自然游憩类总体集聚度不高,专项休闲类具有小聚集、大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3)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尺度依赖性,且各类休闲旅游资源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分布格局不同;(4)交通条件、资源禀赋和空间集聚等因素对南京市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是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契机,该文通过分析全国“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特点.该文以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中的314个村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探讨全国“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法等方法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显著,总体结构呈“南北均衡和中部凹陷”的空间分布特征,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2)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在特定区域空间上呈数量规模集聚,空间密度呈“双核中心,次级中心零星分布”态势,冷热分区与集聚核心中心高度吻合.3)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点集系统空间分形结构特征明显,空间分布无显著的标度区,分形结构较为简单.4) 影响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核心要素主要是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社会经济以及区域基础设施条件等.研究结果印证了314个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作为乡村旅游培育重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19.
物种间区域分布与局域多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宏生态学的经典模式之一,即局域高密度的物种地理分布范围广,而局域低密度的物种地理分布范围较窄.这种模式在不同的大型生物类群中得到了广泛的证实.但是微生物群落的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并且已有工作主要集中在水体环境中.本文以内蒙古草地土壤细菌为研究对象,在3个不同的空间尺度上采集土壤样品,探讨土壤细菌区域分布与局域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地理尺度上,土壤细菌区域分布与局域多度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随分类阶元的降低而有所减弱.该结果暗示细菌群落中常见种和稀有种的多样性维持机制可能存在差异,生态位和中性过程可能同时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境内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及种类众多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近几年当地旅游业带动的民宿发展也成为了平江县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使用Python网络爬取平江县民宿房间价格数据,运用ARCGIS10.2软件进行莫兰指数、核密度、经验贝叶斯克里金等分析法对平江县区域内民宿进行价格空间特征分析,得出平江县民宿价格密度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分布呈现多核心聚集状态,且价格空间分布南至中部向东北方向呈逐层递减趋势.针对不同价格区域提出不同的民宿发展优化建议,高价格区域应利用高价格优势促进民宿高质量发展;中价格区域应大力开发中部旅游资源,扩大民宿规模;低价格区域应大力增加民宿文化附加值,打造区域多业态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