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思政已成为GIS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组成部分.借助三维GIS地学建模课程教学,是发挥GIS专业特色优势,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有力举措.从反映安徽文化特色小镇GIS建模出发,围绕安徽特色小镇特征,开展空间数据采集、空间分析建模以及三维建模,培养学生GIS数据处理与分析实践能力.论文研发并实践了安徽特色小镇GIS课程思政的...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思政能力有很高要求,专业课程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容易陷入误区.以实验教学作为切入点,以实验教学案例作为抓手,建设思政实验案例库是实现课程思政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本文以建设中国历史地名GIS思政案例库为例,介绍了以中国历史地名作为课程思政元素,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空间数据库课程实验环节中融...  相似文献   

3.
GIS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 是在GIS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育德"与"育才"的统筹兼顾.以广西精准扶贫GIS案例库建设为依托,在GIS实验课程教学中借助寓研于教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引导学生全程参与案例库建设.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研究成果及决策对策的提出进一步深化和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政治认...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建设关系到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OBE教育理念为实现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一种值得探究的方法渠道.大学物理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讲授教师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塑造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还需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基于OBE理念,通过将《大学物理》知识内容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相结合,培养学...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专业课程和思政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GIS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勇于实践和探索并追求科学真知.当前GIS专业课程与思政的结合较弱,适合课程思政的GIS教学案例不多,亟待挖掘GIS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能源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的推进可从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文化课程三方面入手.思政课是基础、专业课是主体、专业文化课是桥梁,三者合力推动大思政格局的构建.担当桥梁作用的专业文化系列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天然成员,专业文化课程着眼于专业的历史传承、学科精神、价值观、制度等方面,其开发与实施涵盖着教材的开发与编写、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  相似文献   

7.
探讨滑冰教学课程思政实现路径,实现高校大学生素质培养与思想教育协同进步.通过提升高校滑冰课教师的思政意识,挖掘滑冰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加强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创新滑冰课程教学方法,完善滑冰课程考核方式等路径,促进学生思想与技能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8.
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要求,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了"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分析专业特点、专业核心价值及"专业思政"的载体,建立"专业思政"体系.在培养方案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在课程大纲中明确思政目标要求,将"课程思政"作为"专业思政"的基础,以学生实践活动促进"专业思政"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思政"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思政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有"三全育人"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通过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三晋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具有很高的课程思政价值.对大学生起到培养家国情怀、完善自我人格、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文中从课堂教学、学生实践、校园文化、网络育人等方面探索三晋文化融入大学生...  相似文献   

10.
中原文化内涵丰富、包罗万象,以其独特的历史面貌占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中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不仅可以有效拓展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还可以传承发展中原文化。如何有效地将中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需要探索,也需要实践。本文对中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进而提出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专业类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东莞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群教学团队基于课程内容知识,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及行业特点,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从课程思政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思政融入点及实施方式等方面着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深入发掘了三大课程思政融入点,将国家发展历史与学科、专业历史融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力学理论融合,职业精神与力学应用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隐性植入理想信念、责任使命、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工作态度、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2.
为植物检疫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支撑,促使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成为自觉行动.以植物检疫学课程思政建设为着力点,在分析植物检疫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从课政思政挖掘原则、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方面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和梳理.通过分析形成了植物检疫学课程思政建设结合点,包括"爱国主义""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尊重科学、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构建全课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而课程思政资源又是实现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主阵地地位的重要支撑。《素描与色彩》课程思政建设,基础是思政资源的挖掘与整合,重点是思政资源与教学内容的衔接,难点是思政资源与专业知识点的化合。应对课程教学素材与内容进行梳理分析,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与政治文化背景,凝练典型个案,对接专业知识内容,通过系统化整合,达到教学案例蕴含思政背景,教学过程贯穿思政内容,教学评价植入思政主题的全过程课程思政目的。  相似文献   

14.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之一,而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根据西北大学GIS专业基本情况,以GIS专业实验教学为载体,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这一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融入到GIS专业教学中去,建设黄土高原水土保持GIS实验案例库.通过该案例库在教学中的应用,达...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实施"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而言,从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转变、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及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以期为高职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生产与运作管理专业课程重在培养企业、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极为重要.本文提出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模式,挖掘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 结合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实践,提出实施课程思政要把握“身正示范、把握涵义、隐性教育”三原则, 按照思政教育七个目标,通过基本理论知识、公式推导与结论证明、理论知识应用、中国物理化学 家的贡献、优秀传统文化、学科交叉融合、科学家故事等挖掘思政元素,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学科 思维、创新思维、审辨能力、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为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提 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着力点,专业思政为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专业规定性,是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体系化和规范化体现.北京联合大学金融学专业通过系统设计课程思政的递进式教学路径,形成了专业思政统领下的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融会贯通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模式;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并达成"四度"目标,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与育人本领.通过课程思政将"公正、平等、诚信"的新金融人才核心素养教育"入脑、入心、入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9.
分析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的现实意义,建构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的理论框架.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从专业核心素养体系构建、核心素养与各类课程的深度融合、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机融入教学各环节的生态型课程、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评价等方面,对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进行一体化设计.从第二课堂建设、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建设、优质课程与教材建设、专业负责人队伍建设、高素质专业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整体性推进策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是目前高校教育的重要改革措施,而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工作者是高校医学专业的最终目标,因此,必须要把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为了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教学评价,探讨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对在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学生对本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的评价、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情况评价、学生对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及对自我影响的评价.通过评价调查分析来推动临床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从而为进一步提高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