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哲学及神学概念,在传世典籍里屡见不鲜,但此概念的渊源至少可追溯到甲骨文、金文时代.本文结合甲骨文、金文和传世典籍的相关材料,对我国古人对"天"这一观念的演变作一些初步的梳理,从而探讨一下古人的神学观.  相似文献   

2.
在甲骨文、金文中,唯、有二词具有某些特殊的词法、句法特点。由于这些特点在先秦早期传世文献中表现得不够显著,因而传世文献中某些唯、有辞例的词义和句式往往被人们按传世文献中常见的词义和句式所曲解。本文在拙作《先秦“唯”字的用法》和《先秦早期文献中“有”字的代词性》两文的基础上,对《诗经》和《周易》中若干唯、有辞例的词义和句式作一些新的训释尝试。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方位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方位词根据其构成,可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复合方位词.甲骨文方位词以单义词为主,但已有一些名词,在句中可作主、宾、定、状、中心语等,还可活用为动词谓语.与甲骨文相比,金文、先秦典籍方位词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在用法和意义上也有大的扩展。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中没有出现天命概念,天命是周灭商以后提出的。早期的天命是神学概念,一是用来解释族群诞生、王朝更替,一指上天(帝)对具体人、事的指令。随着古人对自然现象规律性认识的提高,天道概念应运而生,在对天象、人事、自然秩序长期观察和总结的基础上,天命观逐渐发展到天道观。天道也从一开始就有涵括天地人三界的广泛内涵。天道在产生之初乃至整个古代并不指科学意义上的自然规律,而是一种新的神性的产生,是天的意志的新的表达方式,具有浓厚的神学色彩和神圣性。  相似文献   

5.
“是”“兹”“之”是古汉语中最早出现的近指代词。“兹”“之”甲骨文中已见,“是”始见于西周金文中。甲骨文中“兹”“之”已表现出句法功能上的对立性,两周金文中,加上新出现的“是”,三者形成了严格的句法功能上的互补关系,即“是”主要充当前置宾语和复指前置宾语,“兹”主要充当定语,“之”主要充当一般宾语。与传世文献相比,两周金文在指代词的使用上存在着较为严格的“格位”倾向。  相似文献   

6.
释"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甲骨文、金文上所记载的“鬼”字字形进行解析,探讨“鬼”字取象来源;对卜辞中出现的“鬼梦”“鬼方”“鬼攻解”进行解读,认为“鬼”实指宗教祭祀活动中戴着各式面具进入事神弄鬼状态的巫祝。  相似文献   

7.
殷商舌族考     
舌族不见传世文献记载,从甲骨文、金文及近年考古发现可知其是殷商时期的一个重要氏族,与殷商王室有密切的关系,其贵族有在殷商王朝为官者,其地望应为今郑州市西北郊一带,其族长为卫爵。  相似文献   

8.
自从20世纪初年“古史辨派”开启全面地疑古思潮以来,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夏商周三代都成为存疑的主要对象,神话时代或传说时代的命名,就是从那时一直遗留至今的。后来殷商甲骨文大量出土,王国维根据甲骨文金文资料提出重新考察上古历史的二重证据法,出土的文字资料成为重建失落的历史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9.
“古已有之”与现代科学China’sAncientTheoryandModernScience¥//孟凡茂(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北京100044)如今总有人喜欢从中国古代典籍中寻找与西方科学发现相近的概念,把最新学说附会于古人之说,以论证外国有的,在中国...  相似文献   

10.
“天”说     
“天”的观念对于中国上自君王下及黎民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全方位、多层次地探讨古人对“天”的阐述,力图以全新的科学哲学概念对现代“天”的本质属性作新的概括,开拓对于“天”及“天人合一”社会结构探索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辛”,“ ”二字声近形似,意义相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为两部。但历来各家争说纷纭,或谓“辛”,“ ”当为一字,或谓两字。关于二字的本义,各家又从甲骨文、金文等字形上加以分析,各有说法。本文从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认为“辛”、“ ”甲骨文字形一致,古音相近,意义相通,本为一字,假借而为十干之辛。“辛”、“ ”为会意字。二字的本义当为“罪也。从干二,二,古文上,干亦声。”干之本义为盾,引申为“犯也。”犯上即罪也,“辛”、“ ”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以来出土的简帛文献,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翔实的语为,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者”的用法进行分析,除了传世典籍常见的用法以外,“者”作连词的用法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3.
“雩”字甲骨文已见,但不用为虚词。两周金文中用为虚词,有介词、连词、语气词三种词性。用为介词时,可以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方面,与古文中常见的介词“于”相同,但出现频率和用法的复杂性皆不如“于”;用为连词时表示并列关系,与后世常见的“与”同;用为语气词时主要位于语句之首,具体有出现于时间词语前和主谓句之首两种。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各种神话记载,但中国人对神话的研究却是始于西方社会科学的传人。在此之前,中国人以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神话,其态度要么“子不语”或“搜神”、“括异”,要么投入到现实的功利主义的利用之中。按西方人的理解,神话是宗教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但它是一种与历史文献、宗教典籍、神学作品不同的叙事。  相似文献   

15.
化难为易的汉字信息库──简介《快速识字字典》由徐州彭城大学副教授杨洪清、朱新兰编著的《快速识字字典》,已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它是化难为易的汉字信息库。“字典”以解释字形为本。对于独体字,先列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形体,形象直观,视而可识,变机械...  相似文献   

16.
释"臬"     
文章分析了“臬”字的甲骨文形体,该词为上从“自”下从“木”的会意字。在综合考察“臬”的形体构造、“臬”一词在早期典籍中的用法以及“臬”的同源词的情况以后,“臬”一词完整的发生背景可重构为:把刑罚所割去的鼻子置于树干上当作箭靶来射。  相似文献   

17.
清代以前普遍流行的"六书周代说",认为六书是商周巫史根据甲骨金文总结出来的。"新文化运动"后兴起的"六书汉代说",却认为六书是汉代学者根据秦篆体系总结出来的。我们根据六书与甲骨文、金文、籀、篆、隶、楷的亲疏关系发现:只有商周甲骨文、金文才能充分地体现六书原理,周代以后的籀篆隶楷因"形变甚重"已不能充分体现六书原理。所以,古老的"六书周代说"理当复兴,当代的"六书汉代说"理当摒弃。更加重要的是,六书是打开甲骨文、金文"记史功能"从而揭示上古神话史真相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8.
“名物”曾经作为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受到学人的重视。然对什么是“名物”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解释。本文拟通过对先秦传世典籍有关“名物”的记载的分析得出“名物”的确切含义,弄清名物指称的特定范围,为名物词的系统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说《说文》中“个”字“宋”字陆忠发个、宋二字,是《说文解字》一书中非常特别的字,个字见于唐本《说文》,而今本无之。来字,许慎释其义为“居也”,此义不见于历代传世文献,连甲骨文中也找不到此义的用例。个、宋二字,可以看成为《说文》研究史上的两个谜。本文试...  相似文献   

20.
由四重证据重构出上古神话信仰语境,重新理解自甲骨文、金文到《尚书》、《诗经》等文字叙说背后的神圣言说活动及其功能原理。尤其是王者的通神仪礼活动,及其对汉语文学发生所具有的决定性、支配性意蕴。在被当作无意义的文本发语“隹”、“唯”、“若”等惯用法中,解析出王者、巫觋和萨满的仪式性通神通灵符号,把握到早期书写文本及关键词中所潜含着的口传文化传统的深远信息。揭示西周金文叙事以王者“各庙”开端的神话观念与仪式功能意义,推及远古巫觋类知识传统的“格知”方式,在文明发生期的重要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