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人口的日益增多,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环境法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然而,由于环境法是在现代法的基础上孕育而生,其价值取向自始就有所偏离。人本住、权利本位、功利主义这些现代法律的价值取向在环境法中依然没有改变,理论对实践的误导恰恰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在全球环境状况日趋恶化面前,理论要与时俱进以指导实践。因此,打破人与物的隔膜,破除权利与义务的分野,沟通有机与无机的领域,将人类重新导入自然之中,就是对于环境法转向的期许。  相似文献   

2.
法的价值问题一向是法学理论和部门法学所关注和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作为新兴法律学科的环境法,价值问题同样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环境法固然具有法律价值的共性,但由于其不仅要调整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还要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决定了其在价值取向上必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传统环境法学理论却忽视了环境法的这一特色,这直接导致了环境法在治理环境问题上的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3.
环境法的价值是构建环境法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起点。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以多元形态存在的价值体系,主要由环境法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和价值评判三大部分组成。环境法的价值旨在遵循生态规律,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一部良性运行的环境法,应当体现环境秩序价值、环境安全价值、环境正义价值和环境效益价值。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现今全球中最大、最急迫的环境挑战。我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份子,不论是从国际义务的承担还是国内环境的改善上,都理应在法律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做出回应。但我国现行《环境法》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无能为力,主要表现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没有反映到《环境法》立法中、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还不属于环境法的规范对象、对气候变化应对缺乏执行力。为了应对全球环境问题,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中国应当在环境法中对气候变化做出回应。  相似文献   

5.
"文化生产力"的内涵之一是凝练价值理性,这是文化生产力的思想态因子。"文化生产力"理论在当下中国的直接意义不仅在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而且其现实诉求还在于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内在统一,并将其价值理性的主旨内化于现实飞速发展的高技术实践之中。纳米制药技术在保障人类健康的事业中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而从价值理性的视角审视纳米制药技术设计者的使命意识,客观上必然需要将其置于"文化生产力"这一现实和深远的语境之下,因为只有从价值理性的高度,人们才会更加清晰地看到纳米制药技术设计者所关涉的使命意识即生命伦理意识、环境伦理意识和社会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6.
《潍坊学院学报》2019,(3):32-37
环境法的强制性是环境法律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环境危机的背景下,环境法律急功近利的陷入迷信环境强制力的窠臼之中。现代法治社会更加强调环境法的正当性,也就是环境法必须阐明其具体条文的正当理由,从而引发民众自愿的遵守。环境法的正当性高于环境法的强制性,环境法的强制性必须建立在正当性的基础上,不以正当性为依据的强制性会遭受民众的反对,结果是无法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雷刚 《科技信息》2009,(31):257-257,201
环境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之所以称之为交叉学科,主要是因为其学科特点与研究范式所决定的。本文就根据环境法的交叉性的特点,主要从环境法的哲学基础,生态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几个方面予以论述。以期能够将环境法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呈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掌握以及了解环境法学之基础,对于学习和研究这门新兴的学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法益保护理念和实践的双重转型是环境法益刑事保护提前化的基础。合理划分环境法益刑事保护提前化的必要界限,首先应回归环境法益本质、构建双重防范体系,其次须立足环境法益特征、探索累积式法益受损标准的适用途径,最后要划定环境法益外延、注重行刑合理衔接。环境法益刑事保护提前化意味着刑法的适度扩张,故而须从理论维度厘清环境法益概念、界定环境法益内容,从实践维度警惕立法情绪导向、发挥法益评判功能,从法治维度坚守刑法基本原则、灵活运用解释工具,以期对环境法益刑事保护提前化的必要界限进行再限制。  相似文献   

9.
环境法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旨在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环境法律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环境法律知识解决环境法案件与纠纷的能力。而传统的环境法教学手段与方法已经无法实现上述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行教学改革,将创新理念应用到环境法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经验,笔者认为环境法的教学改革,一是改变传统的板书授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方式;二是丰富教学内容,引进相关法律条款的司法解释,结合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三是开设环境法模拟法庭,学生自己准备法律资料为相关方进行法律申辩;四是进行考试改革。  相似文献   

10.
环境法的人性化是法律人性化的进一步逻辑延伸,也是其自身革命性的需要,并与环境法所秉持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相暗合.环境法的人性化要求协调好环境法的新伦理观与其法律属性之间的关系,并尽可能以温情的方式施行环境法律制度.环境法的人性化标准体系呈现出多重性,它要求环境法理论展开和制度构建必须充分契合人性,同时并重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兼顾人性中的善恶本性,关照人的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11.
关于环境材料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人类面临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因而提出了环境材料这个概念。评述了环境材料中非常有潜力的微粒材料中有应用前景的几个例子。从辩证法的现点出发,指出了对环境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将在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中发挥十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外国建筑史中几个著名建筑实例的分析,指出建筑与环境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优秀的设计作品都是对环境特点理解和洞察的产物,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关于加强环卫管理层队伍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卫管理层队伍建设是环卫事业健康、高效进行的关键,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本文以东阳市环卫缝为背景,分析了环卫管理层队伍缺少活力原因,并提出了加强环卫管理层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寿命与遗传及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根据现代遗传传学,医用生物学及其它有关学科的知识,对影响人类寿命的种种因素概括的“遗传因素”两大类。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加入WTO,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背景下,民族地区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如何完善民族地区执法、司法环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峥 《科技信息》2010,(23):364-364
本文是从建筑、景观等方面对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方向及趋势的探讨。通过正确树立环境保护与继承的态度,探索发展环境的可持续性的几种设计方式和手段,在对实践的成功案例和理论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进而分析可持续性发展的环境理论,并将其延伸到社会各个学科领域,使建筑、景观等各个领域的设计师紧密围绕这个核心思想展开今后的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原本是一种辨证和谐的关系,相互依存,平等共处。19世纪以来,人口激增,尤其是近200年来,世界人口直线上升,加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冲击与压力,尤其是对生活资料来源的各种自然资源,以及对地球承载能力产生压力。人类正面临一个土地荒毁、环境污染、交通拥阻、水荒水污、能源危机、资源耗损、生态全面失衡的世界。惨重的代价已引起人类的高度警觉,科学发展观、和谐伦理学、低代价经济增长论、绿色GDP、环境人类学、生态伦理等等学说应运而生,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8.
从人口、工业数量、废水治理、地下水开采等方面分析了西安市水环境问题的症结,并提出了有效治理水环境问题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9.
高速公路对通过区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对通过区生态环境、环境空气、环境噪声和社会环境影响的特点入手,综合分析了高速公路施工期及营运期对通过区环境破坏及污染的强度、范围和来源,可对高速公路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起指导和借鉴作用,最大限度地消除或减轻高速公路建设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公众环境意识急剧上升为一种热切关注、积极参与的环保热情。在各种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广泛发动公众参与,有益于真正发挥环评"环保第一关"的作用。通过大庆至广州国家高速公路江西段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意见的调查,客观地反映了沿线群众的意愿及其所关注的环境问题。对反应比较强烈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环境保护的原则和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