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运用环境同位素方法,建立了研究区大气降水方程。进而确定了该区隐伏岩溶水的补给高度,分析了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转化关系,提供了传统水文地质方法不能提供的水文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2.
为维持济南四大泉群持续喷涌,探明泉水的补给来源尤为重要.以补给区岩溶水与泉水水化学特征为依据,利用模糊相似优先比法确定趵突泉、黑虎泉、潭西泉、珍珠泉模糊相似优先顺序,结合泉群出露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泉水水质、水温、水位、电导率数据,对四大泉群补给来源进行研究.可以得出:①泉水主要受东南、西南、正南方向岩溶水补给,且四大泉群主要受到寒武系张夏组岩溶水以及寒武系凤山组-奥陶系岩溶水混合补给;②趵突泉接受西南、正南、东南方向奥陶系岩溶水补给较多,黑虎泉接受其东部以及正南方向奥陶系岩溶水补给较多,潭西泉接受西南、正南方向寒武系岩溶水补给较多,珍珠泉主要接受东南寒武系岩溶水补给;③四大泉群泉水形成模式不同,趵突泉泉群与黑虎泉泉群主要表现为寒武系凤山组-奥陶系岩溶水通过局部侵入岩的天窗喷出排泄,其循环深度较浅,属于侵蚀成泉.五龙潭泉群和珍珠泉泉群主要表现为寒武系张夏组岩溶水通过侵入岩裂隙喷出地表,其循环深度较深,属于接触带成泉.四大泉群补给来源的研究,为泉水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国内外地下水人工补给井设计建设、模拟试验、井流计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认为国外补给井设计技术已较为规范,国内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指出补给井试验以堵塞研究为主,补给井型态、优化布设等方向关注较少;补给井流模拟计算主要依靠抽水井流理论,变化水头情形下的补给井流缺乏合理的模拟计算方法。建议加强补给井规划、设计与施工的技术集成研究,开展补给井优化设计与数值模拟研究,合理预测补给效果,促进地下水人工调蓄工作。  相似文献   

4.
万华岩地下河系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结合地质背景资料,经野外调查观测、水化学室内分析,以及长期的雨量观测、地下水的建堰观测,对万华岩地下河系统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万华岩地下河系统规模较大,分为主洞、侧洞和支洞三部分,总体发育方向与地质构造方向基本一致,为南西-北东向;其地下河流量较大,从水化学特征看属HCO3—Ca型岩溶水.地下河水补给面积约28km^2,分为岩溶补给区和非岩溶补给区.岩溶区补给面积较大,落水洞、天窗等分布广泛;非岩溶区水的大量补给是其重要特征,其水溶蚀力强,因此也是万华岩发育规模大的重要基础.万华岩地下河系统的动态主要受降雨的影响,同时也受发电、灌溉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其整个衰减过程可分为3个亚动态.  相似文献   

5.
前言隐伏岩溶水活动于地下溶岩裂隙和溶涧之中,主要在岩性、构造及补给等条件的控制和影响下,迂回曲折,在地下深处构成复杂的极不均匀的地下水系。隐伏岩溶水的不均匀性,不仅表现在富水性的差异,而且也表现在水力联系的各向异性上。在实践中,常见到水平距离上相邻很近的钻孔,出水量相差很悬殊的现象。如旅大  相似文献   

6.
尝试用有了元对面积较大,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的丘陵山区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以沂源县为例。计算区的特点是灰岩岩溶发育,局部地表水以渗漏的方式补给地下水 。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德阳市絮凝沉淀-人工湿地-地下水回灌系统运行各阶段的水质处理效果与开采供水的可行性,开展了水质分析、絮凝沉淀试验、人工湿地水处理试验、入渗试验、抽水试验、数值模拟等多项前期试验与分析。试验结果显示,绵远河水的浊度、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总大肠杆菌、细菌总数指标是系统重点处理的水质指标,研究场地内地下水质量总体良好;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的最佳投加量为5. 3 mg/L[以三氧化二铝(Al2O3)计],沉淀时间不小于1. 5 h;单个入渗池运行时理论入渗量可达13 574. 4 m3/d;三口开采井的开采量可达3 960 m3/d;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入渗水从入渗补给池到开采井含水层有充足的时间杀灭病菌和病毒,开采井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入渗池的垂向入渗补给量。综合研究表明,系统运行水质主要控制指标理论上均可达到设计回灌水质要求,供水量可满足设计要求,对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较小,系统运行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需要持续开采地下水;试验结果为校正地下水数值模型、系统的改进、系统全面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龙子祠泉岩溶水流量衰减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了龙子祠泉流量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大气降水量的减少、岩溶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以及由于煤矿开采大量抽排岩溶地下水,提出了建立水源保护区、完善监测体系、开展采矿排水利用研究、加强岩溶水的人工补给等对策,以保护好龙子祠泉水资源。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赵庄二号井岩溶陷落柱的特性及赋存条件,通过基础地质研究,结合三维地震勘探结果,从岩溶形成的三要素可溶岩、构造和地下水活动三方面对赵庄二号井岩溶陷落柱进行分析,总结出岩溶陷落柱的形成与它们的关系,揭示了岩溶陷落柱的充填、分布及发展演化过程等信息,为高产高效的煤炭资源安全开采提供依据,为晋城矿区深部开采时的矿井防治水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刘新建 《广东科技》2012,21(9):113-115
中国西南地区发育有丰富的岩溶水,要安全地开发岩溶水,不引发环境灾害,必须做到精确掌握岩溶地下水的分布、循环、动态特征,加强的岩溶地下水动态监控和改善岩溶地下水补给区的生态环境,以及文中所列的几项保障性措施,争取补给区补给资源量和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动态资源补给量。  相似文献   

11.
泰安市岩溶水文地质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岩性组合及岩溶发育规律研究,泰安城市供水水源地岩溶层组类型主要为均匀状石类岩、均匀状白云岩和均匀状不纯碳酸岩等组成,岩溶水的边界条件决定了其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中,主要含水层类型为裂隙岩溶含水层、岩溶裂隙含水层、。冉溶水主讲质结构特征表明,岩溶水资源相对贫乏。  相似文献   

12.
晋祠岩溶泉流量衰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晋祠泉域41年的补径排资料,对晋祠泉流量的衰减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了导致晋祠泉断流的因素有:大气降水量、汾河渗漏量、人工开采量(含采煤排水)、太原盆地孔隙水开采量等,其中人工开采岩溶水(含采煤排水)是引起泉流量衰减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用水文地质数学模型,对蔚县矿区各井田奥陶系灰岩岩溶水不同设计水平的涌水量进行了预测,根据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析了人工补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建立了矿区水资源系统的管理模型;用对偶单纯形法对之进行了求解,证明了优化管理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给出了最佳管理方案,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了途径,收到了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王磊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5):1823-1832
砂岩热储回灌对于地热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土壤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华北地区中深层孔隙型砂岩地热回灌效率低下,回灌参数优化不准确,需要对中深层砂岩热储回灌井参数进一步优化研究,提升回灌效率。因此开展有关中深层砂岩热储回灌井参数优化模拟的研究尤为重要。建立了基于CMG-STARS的华北地区砂岩热储定向井的回灌与采出模型,分别研究了完井方式、单日回灌量、水层厚度比及采灌井径对地热回灌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优化中深层砂岩热储的回灌井参数。结果表明:完井方式是影响回灌效率的最主要因素,依次是单日回灌量、采灌井井径、水层厚度。为提高回灌效率,通过模拟研究优选出参数方案为表皮系数的最佳数值为0和5,单日回灌量在1 600 m3左右,采灌井径为215.9~241.3 mm,水层厚度比为0.33~1。结合造井成本因素,采灌井型选用“一定向井”回灌“一定向井”生产模式,其回灌效率明显高于“一定向井”回灌“一直井”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5.
银川平原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同位素特征表明银川平原地下水具有不同的补给模式。贺兰山洪积扇单一潜水主要接受山区侧向径流及大气降水补给;青铜峡洪积扇单一潜水及冲湖积平原上覆潜水,主要接受黄河灌溉水的入渗补给。天然状态下,承压水为古地质时期补给形成的“古水”,地下水交替缓慢;开采状况下,平原东部承压水受到了现代补给水的影响,潜水越流量占补给量的50%左右。针对平原区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循环特征,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相似文献   

16.
含水量变化对土壤温度和水分交换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土壤热容量是土壤热性质的重要参数之一.通过试验和分析,研究了地面土壤含水量日变化及含水量垂向分布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含水量对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的运动和土壤中热量的传输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系统,无地面水分补给时,土壤中的含水量变化与地温的日变化有关,土壤水的热运动是土壤层向蒸发面供水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郭枫  王贵和  阚生雷  赵刚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2):13379-13385
深基坑工程中的地下水回灌根据应用目的分为环境控制型和水资源保护型两类,其中环境控制型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理论研究,而水资源保护型研究较少。本文以北京地铁丰益桥南至终点区间降水工程为背景开展回灌试验,日均回灌量达到94 627.1 m3,实现了抽水量的等量回灌,证明了在厚卵石潜水层中进行水资源保护型回灌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单井设计回灌量应以现场试验为准,应用Dupuit理论计算的单井最大自然回灌量18 285 m3/d,远远大于现场试验值1 920 m3/d。抽灌流量相同的条件下,基坑水位降深7 m,回灌池水位抬升6 m,含水层的回灌能力高于抽水能力。回灌水体主要渗流至基坑区域,导致基坑靠近回灌池一侧的地下水位高于另一侧2.5~3.5 m,基坑涌水量较未开始回灌时增加了30.9%。得到的结论为相似地层条件下水资源保护型回灌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人工回灌是提升地下水水位,增加地下水储量的有效方法,因其便于实施而被国内外广泛应用,可行性分析是进行地下水人工回灌的前提。在野外试验的基础上对上海市地下水人工回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野外试验的监测结果表明,在上海市进行人工回灌后,各监测井中地下水水位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同时,回灌水注入地下水后,除与地下水发生混合作用外,还发生了水岩作用、矿物溶解反应等,使地下水环境和水质组分含量发生变化,对地下水水质造成影响,由此可见,优质的回灌水源的选取也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在上海地区实行人工回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针对苏北平原地表水污染严重,深层承压水成为主开采层,在大量抽取地下水之后,依然存在高水位地区的问题,对连云港、淮安、扬州、泰州和盐城等地的河水、地下水进行采样,测试分析了样品的氢氧同位素以及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苏北平原承压水氢氧同位素相对于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贫化,并非来自当地降水下渗以及上部含水层越流补给,补给源具有明显的同位素贫化的特征;地下水接受现代降水补给,承压水中测到明显的来自核试验的氚;地下水水岩反应以硅酸盐反应为主,上新世以来东亚地区发生了多期火山喷发,第四纪地层下的隐伏玄武岩地区可能是深层地下水发生水岩反应并产生偏硅酸的主要含水层,而后这些富含偏硅酸的地下水通过断裂带运移到第四纪承压含水层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