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沈从文的早期小说创作中,军旅题材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他创作了大量的军旅小说,塑造了不同的军旅人物类型。  相似文献   

2.
知青作家的创作,最初与“文革”后中国文学的主流保持高度一致。随着创作的深入,不少知青作家开始从自身的经验中超脱出来,注意到了更具普遍性的人性人生,逐渐由单一的知青立场向民族文化立场和民间立场转移,创作开始走向分化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对新时期以来军旅诗歌的创作动态进行必要的梳理,历史地考察军旅诗歌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从而对军旅诗歌进行文学史意义上的总结与判断分析,全面展示某种艺术发展上的认识状态,努力从自省的角度为未来的军旅诗歌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开拓和借鉴,并提供一种角度。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军旅作家开始把目光转向军人自身,把笔触伸向军人群体的个案和人性深处.作为当代皖西籍著名军旅作家的徐贵祥,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把握军人,辨证地表现军人的共性和个性、自然性和社会性,大胆地描写军人性格的二重性乃至多重性.本文从作家对战争、历史、未来的理性表现中,分析徐贵祥军旅小说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先锋派作家在 2 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出现 ,他们对小说形式进行全面的变革 ,注重文本意识和叙述策略。先锋派作家虽然拓展了文学的功能和表现力 ,使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但他们过分追求叙述功能 ,使他们的作品成为远离大众读者的“新精英文学” ,在 2 0世纪 90年代 ,先锋派作家开始“回归传统” ,向现实性和可读性转型 ,在进入 2 1世纪的今天 ,有必要对先锋派作家的这种变化进行一番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觉”下的回族作家回族化创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回族作家创作的回族化和非回族化是回族形成和发展中存在的两种现象。回族作家的回族化创作是回族文学的基本倾向和理想境界,重视对回族文化中的深层精神资源的挖掘和对他文化的吸取和互融,是回族作家立足自我文化下的一种"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7.
军旅文学是军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从先秦军旅文学、汉唐边塞诗、宋代军旅文学中的爱国忧国情怀和明清古代战争经典小说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军旅文学的历史发展风貌,并指出,不同时代的军旅文学昭示出不同时代的核心精神支柱与核心价值理念,一部军旅文学史就是一部围绕着民族核心价值观而不断地建构-弘扬-再建构-再弘扬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文学”这个概念在这里包含了“文革”后到世纪末的文学,如果把从“文革”以后到世纪末的文学视为一个整体文学的发展,它是一个创作主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但五四新文学传统一直若隐若现地埋藏在作家们的心底里,人的文学和现代汉语的审美形式,始终成为五四新文学的两大传统制约着文学的走向。/同时,在五四新文学传统的整体影响下,中;国作家们还重新建立了世界性的神界,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与90年代的文学有很大的差异,可以分别称作是共名时代的文不和无名时代的文学,学习文学史要求学习者大量地阅读与分析文学作品,不仅从审美的角度来提高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也从大量的作品阅读中来感觉,理解和把握文学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
徐贵祥军旅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活丰满。徐贵祥军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文革”前17年小说最大的区别就是他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深入发掘和对敌我双方人物形象客观深入的刻画。新时期以后,军旅作家由描写战争转变到描写战争中的“人”,对英雄进行重新审视,把英雄当“人”来写,这方面,徐贵祥军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显得相当丰满鲜活。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作家的汉语创作应该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理应指称新时期以来二三十年间存在和活跃于我国文坛的一种文学现实。它有其特定的内涵:少数民族作家在熟练运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高扬着自己的民族性。它的兴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给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和汉语言文学带来了不少变革,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叶叶前后,广西作家蜂起,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颇为值得研究的现象。而在清代广西的作家中,若论文学创作涉及的体裁门类之多、作品数量之大及艺术成就之高,盖当推容县籍的王维新。他在诗、词、曲、赋、文、乐律、志书等方面均有建树,著述颇丰。惜迄今未见有对其遗著的系统整理和研究。本文对王维新的生平及其文学著作的几个主要体裁作品作简要探讨论述,以期评价确定王维新在清代文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文艺创作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新农村文艺创作中,既要注重"百花齐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同时,又要牢牢把握住文艺创作"求真"、"向善"、"崇美"的审美价值取向,不违背文艺创作的正确方向,才能发展和繁荣健康文明的农村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文学创作富于感性。同时也不能没有理性,文学作品是作家感性和理性心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情感则是贯穿文学创作的动力因素。透过感性心理活动的敏锐性、理性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和情感活动的丰富性这三个方面可以进一步观照作家的心理素质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郑思肖是南宋著名的遗民作家,他一生创作颇丰,诗文自具特色,创作分为三个高潮。郑思肖的文学理论观点比较独特,表现在人和文的关系、文和道的关系以及诗歌创作主张三方面。在宋元易代的特定环境下,这种文学思想维系并支撑着他的创作、爱国主义思想和忠贞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15.
广东著名客家籍作家程贤章的作品在当代中国文坛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他以反映客家的社会历史、表现客家人的的社会生活、弘扬客家文化为己任,在创作上有着独特的理论追求。  相似文献   

16.
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确具有很浓的俗文学色彩,但不能据此而将其简单划归俗文学之流。金庸创作有其鲜明的美学特征:1.具有极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2.显现出浓郁的人本主义美学观;3.叙事风格则刚强坚劲,是传统父权文化的隐喻。金庸创作已将俗文学与雅文学的概念界限模糊化,并更多地表现出雅文学的高品位。  相似文献   

17.
苏过鲜明地继承了乃父苏轼的文艺创作思想.其文艺创作思想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注重道德人格的修养与知识经验的积累,认为这是进行文艺创作的重要条件,甚至将文艺创作看成是道德修养的体现,认为道德人格是第一位的.二、强调为学为文要有所宗、有所师法,尤其看重家法的传承,把文坛盟主和祖辈、父辈的高尚人格作为指导青年人为学为文的第一要义.三、喜欢在与友人的聚会之中酬酢唱和,将此看成是激发创作热情的重要条件.四、看重创作的一气呵成,要求把握灵感迸发的瞬间,强调外来契机尤其是奇景奇事对创作的刺激,以此对“穷而后工”的说法进行补充.五、注重文艺创作的无功利性、为己性,认为文学创作是心灵的自由抒唱,是娱乐身心、摆脱烦恼的方法;同时也强调知音在文艺创作价值生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还乡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移动,同时也和还乡者的人生体验共同衍化为文学地景。台湾作家钟理和艰难地行走于文化原乡和生命故乡之间,在“离去“与“归来“的还乡路上,他深刻地感知到还乡的“无意义“。这种生命体验在他的文学世界中表现为强烈的绝望意识和悲剧色彩。充分认知还乡经验之于钟理和的意义,可以使我们对其创作有更本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按照西方近现代学术“分科治学”的规则,文学是文学,批评是批评,文学有文学的文体(抒情体或叙事体),批评有批评的文体(大抵是论说体)。但是,中国传统文论的批评文体常常不去论说而去叙事(如汉代的史传体批评)或抒情(如六朝的骈体批评和唐代的诗体批评)。中国传统文论的经典性文本如《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人间词话》等等,从文体分类上考察都不属于论说体而是文学文体。如何看待中国文论批评文体的这种“破体”现象?或者说,如何评价中国文论批评文体的这种文学性或诗性特征?我认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其意义不限于“批评文体”本身,而是可以为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找到一种新的入思方式或新的理论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为数不多的著名女性学者,袁昌英的学术背景和学者气质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使她在中国现代女性书写里程中展现一种别样的风采。她在戏剧创作中自觉地运用现代西方艺术创作方法表现女性生命体验,取得了较大成功;在散文创作中,她在表现女性独特和细腻的感受时,也呈现出一种智慧和从容的学者气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