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震惊世界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快51周年了。这个“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大规模武装侵略的开始。在日本尚有一部分人肆意篡改历史、妄图重温侵略旧梦的今天,回顾一下这一“事变”的  相似文献   

2.
<正>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而在此前后,日本国内已是危机四伏、矛盾重重。当时发生的"烟囱男"事件,就是象征性的社会事件之一。"烟囱男"出现的背景"九·一八"事变前的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日本已两次出兵中国山东,制造"济南惨案",干涉中国内政。继之,1928年6月又策划  相似文献   

3.
《青年科学》2011,(9):34-34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炸毁一小段铁路再嫁祸给中国士兵,这些“恶作剧”似的开端,可不是因为川岛中队长和河本末守小队长长夜无聊。  相似文献   

4.
再论张学良与不抵抗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奉行的不抵抗政策观点不一:一是认为张学良只是忠实地执行了蒋的不抵抗政策;二是认为蒋是不抵抗政策的发明人,而张是执行者;三是认为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是包含局部抵抗的总体不抵抗,应对东北沦陷承担责任;四是认为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采取的是“不抵抗中之抵抗”。笔者认为在“九·一八”事变的责任问题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做出不抵抗政策应当负主要责任,张学良作为执行者,也应当负责任。  相似文献   

5.
为了永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交,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是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具体策划的,这一事件符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整体战略,所以得到了日本政府和天皇的默认与支持.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只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内部纷争不断,以致应对日本侵略时软弱无力.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在事变之前对日军毫无戒备,事变之后又低估日本的侵略野心而未予有力抵抗.张学良寄希望于国民政府,而国民政府又寄希望于"国联外交",最终使中国失去了东北.但是,关东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最终把日本带上了走向毁灭的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6.
冯玉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在“九·—八”事变相“七·七”事变期间,他坚决主张抗日,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本文试就这期间冯玉祥的主要抗日活动进行评述,以求教于各位专家。 一、临危出山,请缨抗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很快侵占了我国的东北。在民族危机面前,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投降政策,对内围剿红军,对敌屈膝,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面对日寇的侵略,当时正隐居在山西汾阳峪道河的冯玉祥将军,再也坐不住了。他发出通电,谴责蒋  相似文献   

7.
《青年科学》2011,(9):35-38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于此之后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的14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最为顽强和坚决的斗争。我党的抗日队伍使用最简单的武器与装备精良、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新增教材游记《威尼斯》,是朱自清先生漫游欧陆后写的。这期间,正值“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中华民族处于“自己国家的危急关头”。对于这籍游记,秦兆基同志在《〈威尼斯〉的结构和用墨》一文中认为:“这时期是朱门清一生中最安适恬静的时期。《威尼斯》也漾满了安适恬静的心情”;①姜汉林同志在《淡〈威尼斯〉的语言教学》一文中则谈到:《威尼斯》的“语言很有特色”,但“……没有深邃的主  相似文献   

9.
日本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加快了全面侵华的脚步。为了实现其“大陆政策”,尽快解决“中国事变”,从事了一系列染指我国西藏的阴谋活动,并且在其拉拢上层僧俗贵族的同时,还向西藏派遣了大量的特务进行活动。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以后,李烈钧积极投射于抗日救亡活动,学主界对此 鲜有研究,本文的初浅考察表明,“九.一八”事变后李烈均所提“御外患、修内政”的主张,虽然带有其阶段的局限性,但总体上在于对抗日与民主的追求,因而符合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1.
为了永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183;一八事变,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九&#183;一八事变是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具体策划的,这一事件符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整体战略,所以得到了日本政府和天皇的默认与支持。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只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内部纷争不断,以致应对日本侵略时软弱无力。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在事变之前对日军毫无戒备,事变之后又低估日本的侵略野心而未予有力抵抗。张学良寄希望于国民政府,而国民政府又寄希望于“国联外交”,最终使中国失去了东北。但是,关东军发动的九&#183;一八事变最终把日本带上了走向毁灭的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后 ,面对日本的咄咄进逼 ,新桂系深为国家的前途而担忧 ,萌发了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 ,发出了抗日的号召 ,产生了难能可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咄咄进逼,新桂系在爱国心的驱使下,不断发表抗日言论,在对各种形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团结抗战主张,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对日政策是妥协退让;至华北事变后,国民党的对日政策,则由软弱趋向强硬,由退让妥协开始进行有效抵制。这种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吉林文史出版社于1992年4月推出了《关东马贼》一书。该书由东北师大历史系东北史研究室主任、教授田志和与副教授高乐才合著,共30、2万字。据知。这是田先生撰著并出版《吉林建置沿革概述》(吉林人民出版社)、《民国初年蒙旗“独立”事件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后的又一部地方史学力作。全书由导言和六编组成,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记述清代、民国、“九·一八”事变后、解放战争时期等四个历史阶段东北地区胡匪兴衰的百年历史,并设胡匪内幕一编。  相似文献   

16.
《盛京时报》是20世纪初我国东北一份知名度很高的报纸。但是,这些年对《盛京时报》研究却很有限,并大多集中在对其历史意义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九.一八"这个全面侵华的标志性事件的研究,揭示出新闻宣传对历史事件所起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31年9月18日,当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执行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奉蒋不抗日”让东北军大部撤至山海关内,使东北三省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三千万同胞遭到侵略者的蹂躏。为什么短短的五年后的1936年12月12日他又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呢?对此本文从张学良的思想认识方面作简要归纳分析。对蒋介石由愚忠、轻信到怀疑是原因之一。张学良从青年时代起就置身于军阀混战之中,体察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他曾说:“余19岁时即参加战争,历年来对于战争不论是其为战胜或失败…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中国第三势力以追求自由、民主、宪政为目标,试图在国共之间走出第三条道路,其政治选择对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有一定影响,然学界对其缺乏认真、系统的研究。“九·一八”前第三势力宪政运动是以平社为核心,在当时历史背景下,要求保障人权、实行宪政,第一次公然打出反党治、反训政的旗帜,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九·一八”前的第三势力宪政运动是对国民党专政统治极具意义的抗争,是中国现代史上宪政运动的肇始。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深夜十时开始,日本关东军按照日本军部预谋已久的侵略计划,发动了侵占中国东北沈阳的“九·一八”事变。山河破碎,民族危亡。这不能不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义愤。全国掀起了狂风怒涛般的抗日救亡运动。然而,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抗日战争,不是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而是在推迟了整整六个年头的一九三七年的“七·七”抗战才开始。这期间,国际国内形势是极其复杂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在一个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开始的。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  相似文献   

20.
全面侵华远东发难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后,得寸进尺,继续向华北扩张。1935年,国民党政府代表何应钦与日本在华北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签订了《何梅协定》、察哈尔省代主席秦德纯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土肥原贤二签订了《秦土协定》,并建立了所谓“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使华北在日本侵略者面前门户洞开。日本法西斯制定了一整套战略计划,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做准备。1936年8月,日本政府召开了由首相广田主持的包括陆相、海相、外相和藏相参加的“五相会议”,制定了“围策基准”,把“确保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作为“帝国应确立的根本国策”。要求外交和国防互相配合,不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