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人地生态系统理论,探查微旅游作为传统村落乡村振兴的出路.考量传统村落具有自然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空间差异,构建不同的微旅游发展模式.结果表明,人地生态系统是考察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微旅游是传统村落乡村振兴一条重要的路径选择;乡村旅游(微旅游)→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乡村旅游(微旅游)实现了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安徽省划分为都市依托型(环巢湖及沿江片区—游赏观光、娱乐休闲)、景区依托型(皖南片区—文化休闲、文化养生)、生态依托型(大别山片区—红色教育、绿色消费)三种微旅游模式,并相应构建了具体微旅游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作为我国乡土农耕文明、历史地域特色的空间载体,是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与生态价值的中国传统社会活化石和博物馆。乡村振兴战略为传统村落保护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由于乡村振兴战略中强调“因村制宜,分类施策”,因此传统村落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既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抓手,也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在厘清乡村振兴战略与传统村落保护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保护原则和保护思路,并以甘肃省为例,从产业、文化、环境、社会四个方面,分别就三种模式下的传统村落保护提出了具体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3.
采用访谈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甘肃省体育与旅游两大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甘肃省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仍处于起步培育阶段,存在融合程度低、资源未能有效共享等现实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融合发展对策:实现体育与旅游产业资源共建共享,不断健全和完善两大产业融合的政策法规体系,开发多元化的知名品牌项目,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和推进市场化进程以提高市场认知度,加快中高端融合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则乡村兴,油菜产业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科技是产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本文分析了我国油菜产业科技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效,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国油菜产业科技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5.
《今日科技》2022,(4):22-24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我国发展战略又有了重新定位: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样一个新的发展定位,为什么要提出来?对乡村振兴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东莞村落按照整体风貌评价可划分为传统村落型、城乡融合型和传统农村型,三种类型的村落在聚落形态、保存状态、价值形态上均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对比三种类型的村落在古建筑修缮、巷道维护、绿化景观、公共设施、环卫基础设施等建成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各自面临的资源优势和机遇挑战,提出三种类型的村落结合乡村振兴的保护与发展路径,以期对国内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苗绣是苗族女性世代传承的手工技艺,是贵州苗族文化的瑰宝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发展时期,其存在的短板愈加明显,苗绣如何在产业化、市场化规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做出贡献,成为一个值得重点探索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以中央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阐述贵州苗绣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目前苗绣产业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推动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期为贵州苗绣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提出对策,对推进贵州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自然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文化生态系统概念模型,阐释文化主体与文化生境之间的关系及文化生态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从科学技术、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考察了庐剧文化生态日渐式微的原因。以微旅游为引领,结合文化生态系统理论,从文化生境重建和文化主体改革两方面探查传统村落庐剧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路径。结果表明,政府管理者应在公共服务领域搭建庐剧文化软环境平台;企业经营者应传承文化基因,创新庐剧文化发展路径;居民通过社区平台于日常生活融入庐剧文化;鉴于受众群体的变化,庐剧文化应从唱腔、剧目、人才及传播媒介等方面进行主体改革。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绿色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契合度,对生态环境保护、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指标分析郴州宜章的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实现自然资源的保护,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与环境,部分缓解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弊端,促进农村社会网络重组,全面提升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对农村体育发展高度重视的体现.农村体育文化作为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体育各项工作的推动与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归纳分析法等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究目前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发现农村体育文化在观念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四个层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建议:加大体育文化活动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健身意识;完善体育场所及设施,开发新兴体育项目;健全体育文化管理机制,强化组织管理;促使农民理性消费,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等,以期推动新时代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13.
考虑到城镇化与村落保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构建了城镇化与村落保护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该模型定量计算了芜湖市城镇化与村落保护的耦合协调程度,并分析了其变化趋势.计算了芜湖市城镇化贡献份额α与村落保护贡献份额β在3种情况下(分别为:α=2/3,β=1/3;α=1/2,β=1/2;α=1/3,β=2/3)的耦合协调度...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将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方案,是西藏聚力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牧业农牧区现代化建设,改变突出的非典型二元结构,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根本指向。文章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5个维度着手,构建了适用于本土的西藏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测算了2003年至2020年间的发展水平。发现,乡村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不充足、产业发展特色资源利用不充分、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农牧区生产人居生活环境不清新、公共资源分布与发展需求不匹配。建议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重点建立鼓励保障机制推动人力资源良性互动、挖掘资源禀赋潜能促进生产经营联动发展、锚定生产生活需要强化基础设施纵深推进、整治生产人居环境确保生态文明和谐宜居、配置城乡公共资源加快公共服务均等覆盖,进一步提升西藏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丽水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建设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丽水发展生态农业自然禀赋的资源优势、科技创新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分析,提出了丽水生态农业科技创新策略,构建完善的创新体系思路,促进向生态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加快丽水农业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推进农村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新时代乡村社会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农村体育需求的扩张和分野将农村体育治理问题推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如何构建一个结构科学合理的治理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顺应乡村振兴战略时代潮流,从农村体育治理的内在逻辑、治理模式及优化路径推动农村体育治理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农村体育治理能力和水平。面对当前农村体育治理结构变革,充分发挥“政治统领、法治保障、自治基础、德治先导、智治支撑”的合力作用,促进农村基层政府职能转变、组织结构优化;针对乡村异化的不同类型,创新治理模式,以求达到治理效能的最大化。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村体育治理的现实需求,采取有力的优化路径予以回应。  相似文献   

17.
农家书屋承担着推动乡村文化传播和文明共享的社会职责,在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增强农民文化自信,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显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家书屋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书屋使用率有待提高、藏书结构不尽合理、数字阅读对农家书屋造成严重冲击。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有必要从农民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提高农家书屋的服务质量,创新农家书屋的服务职能,拓展农家书屋的资源渠道,以助推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传统老村落已逐步边缘化,或成为生活条件落后的“空村”,面临着发展与建设的重要问题。老村落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通过有效的手段改善乡村环境品质,提升乡村文化形象,与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建立紧密联系。该课题以后宅村为例,探索该村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设计方式,希望能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品质的同时,让人们感受到老村落的历史与魅力。  相似文献   

20.
为避免乡村建设同质化现象,推动乡村振兴特色化发展,该文以宁德市屏南县白玉村体育文化发展为具体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SWO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白玉村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机会、风险,并提出村落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与若干对策,主要包括政策引导、激发动力、文化赋能等举措,推动满足乡村振兴目标要求的村落体育文化资源有效利用,并实现高效耦合开发,为丰富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证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