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考虑竞争与重复购买因素的耐用品品牌扩散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ss 模型是耐用品首次购买垄断模型;对于大多数耐用品品牌市场, 竞争与重复购买现象并存.在结合创新扩散理论与品牌营销理论的基础上,科学地探讨了考虑竞争与重复购买因素的耐用品品牌扩散机理,区别于前人缺乏品牌扩散机理理论基础的研究;提出了耐用品品牌的竞争扩散模型、重复购买扩散模型,进一步提出了耐用品两个品牌的竞争与重复购买扩散模型; 分析了与MSB模型、GMM模型以及耐用品品牌系列扩散模型之间的联系和模型参数变化对耐用品品牌扩散的影响;对耐用品两个品牌的竞争与重复购买扩散模型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与市场实际相符, 可以合理解释品牌的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2.
王朋   《系统工程》2007,25(1):89-93
综合运用消费行为学和随机过程理论,通过对顾客期望状态转移概率进行合理估计,建立了惯性购买消费行为下率先与模仿创新产品以多品牌策略进入市场的品牌竞争扩散模型;并以该模型为基础,进行了双寡头企业率先与模仿创新博弈分析。  相似文献   

3.
一类技术创新竞争扩散的微分动力学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发展过程,针对以往竞争模型中没有考虑市场潜力是动态变化的缺陷,建立了动态潜力市场的技术创新竞争扩散的微分动力学三阶段模型,并利用微分动力系统理论对该模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利用两种创新技术采纳数和动态市场潜力对该模型进行模拟仿真,相比之前的扩散模型,发现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实际市场扩散潜力是不断动态变化的客观现实。最后,利用该模型对两种创新技术采纳数和市场潜力进行了预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平衡点局部失稳所引起的各种动态分岔是造成经济系统复杂性的重要原因。以一个品牌竞争模型为例,运用临界曲线理论着重从全局复杂性的角度研究了系统的可行域与不可行域的动态演化,得到了企业品牌建设力度与边际成本的乘积决定着其演化特征的结论。在同种品牌竞争情况下讨论了系统纳什平衡点的吸引域的演化。  相似文献   

5.
一类技术创新扩散模型的稳定性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回顾了创新技术扩散研究的发展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两种不同群体之间成员流动的创新技术扩散动力学速度模型,并对该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稳定分析,发现两群体之间不管存不存在人员流动,单向或双向流动,两群体成员数最终会趋向稳定.同时,该技术创新市场扩散也会达到一终值.并利用中国城镇和农村的固定电话用户数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新产品扩散模型主要分为宏观总体速度模型和微观个体决策模型,相对于主流宏观Bass模型族大量的实证研究,微观决策模型的实证研究十分稀少。通过选择四川眉山大灵通产品扩散对随机阈值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基于社会关系网和传媒网共同作用的随机阈值模型对新产品扩散可以提供一个比较理想的仿真模拟,相对于Bass模型能够更加细致深入地描述扩散演进过程,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现实价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产品扩散的内在机理。针对随机阈值模型特点,运用访谈和问卷进行了网络关键参数的调研,再通过模型仿真与实际数据的对比分析模型解释力的实证方法,对其他微观个体决策模型的实证研究也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先进制造模式的扩散规律,为企业决策及政府调控提供依据,研究了一类先进制造模式的竞争与扩散行为.讨论了先进制造模式扩散的特点和扩散机制,建立了先进制造模式扩散的非线性模型;并对扩散模型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给出定性分析的结果;最后以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的扩散为例,应用Matlab 6.5对模型进行了仿真,结果与定性分析相符合,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考虑到虚假信息要先于真实信息扩散且二者存在于同一个社会网络中的现象,研究了真假信息竞争扩散模型,分析比较了各种概率、真实信息初始扩散时间和扩散节点数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采取措施降低节点扩散虚假信息的可能性可以减少虚假信息扩散范围,此外,仅当真实信息延迟扩散时间较短时,可通过增加节点扩散真实信息的可能性、增加扩散真实信息节点的数量或选择度较大的节点来扩散真实信息的方式来减少虚假信息扩散范围,并增加了真实信息覆盖面。  相似文献   

9.
运用扩散理论研究新产品的市场成长规律是市场营销领域重要的研究方法,现有多数研究没有考虑产品扩散进程中存在的不同类别产品间的竞争互补效应和不同世代产品间的竞争替代效应, 在Kim模型基础上,提出产品的潜在采用者数量既受到互补类产品已采用者人数的影响,又受到同类别不同世代产品相对价格的影响,建立了竞争多代产品扩散模型, 以中国通信产品为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在历史扩散数据较少的情形下,模型的拟合度较高,参数估算结果更加真实地反映了通信产品市场扩散的现状,预测精度高于其它模型,说明所建立的竞争环境下多世代扩散模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智能体仿真的新产品市场扩散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基于多智能体的仿真是一种基于微观个体行为的建模仿真方法,具有广泛适用性、分布性、智能性和交互性等特征.本文首先指出了多智能体仿真系统的优势,探讨了多智能体仿真的基本思路,然后构建了一个基于多智能体的新产品市场扩散仿真模型,最后应用多智能体仿真平台AgentSheets实现了该模型.  相似文献   

11.
王朋 《系统工程》2004,22(8):43-47
新产品进入市场时间的确定问题是现代市场营销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利用Bass首次购买扩散模型,借助马尔柯夫过程分析率先创新企业和拷贝式模仿创新企业在创新产品进入市场后不同时刻各自的市场份额,解决模仿者基于保持一定市场份额条件下市场进入时间的确定问题,同时指出Bass模型描述的创新扩散速度会受到品牌忠诚度的阻滞。  相似文献   

12.
王朋  孙骅 《系统工程》2005,23(9):33-36
在分析消费者对部分完全替代新产品采用行为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认同扩散等概念和一系列新的参数,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提出了非替代市场产品认同扩散模型和在明晰市场中部分完全替代创新产品的扩散模型。  相似文献   

13.
运用复杂网络方法研究网络效应新产品扩散中采用网络结构和初始条件对扩散模式的作用.所有潜在采用主体位于一个复杂网络上,每个主体综合自己对新产品的偏好和邻居的决策决定是采用新产品还是继续等待,所有主体的决策共同决定新产品扩散模式.结果表明,网络结构的作用依赖于主体决策机制:对于创新市场,网络异质性阻碍了新产品扩散;对于替代市场,网络结构对扩散模式没有影响.初始采用比例增大导致稳态扩散比例增加,但边际作用单调下降.研究结果对管理采用网络和开发有效的新产品扩散战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数字经济时代下,创新扩散的模式和机制正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发生重大变化.鉴于此,本文对数字经济中的创新归纳出信息数字化、组织网络化、用户参与化等特征,基于察觉-动机-能力分析模型对创新的扩散机制进行过程建模,并基于多智能体仿真分析创新扩散.仿真结果表明,随着信息数字化的发展,创新扩散的网络分布不均匀性增加,引起信息资源高...  相似文献   

15.
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企业业绩和应收占用两类表征企业产品市场竞争状况的因子,然后引入内部资本市场特征变量,实证分析内部资本市场作用条件下债务融资行为对企业产品市场竞争的具体影响.研究表明:短期债务融资仅影响以应收占用表征的产品市场竞争行为变量,长期债务融资和结算债务融资对业绩表征和应收占用表征的产品市场竞争行为变量均有影响,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降低了企业债务融资对产品市场竞争行为变量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6.
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知识创新和扩散绩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网络角度研究包含二维知识的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和扩散过程,将集群内企业的知识增长分为自主创新和交易学习两种途径,并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对集群知识增长过程进行了建模,通过仿真,研究了网络拓扑结构、生产函数中的技术比例、知识交易机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等因素对集群知识创新和扩散绩效的影响,并提出了提升集群知识创新和扩散绩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双寡头企业主动开发新产品或拷贝式模仿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朋 《系统工程》2004,22(5):39-43
主动开发新产品,还是等待其他企业先开发出来新产品然后进行模仿是企业R&D的一个战略问题。本文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客户是忠诚的假设下,分别计算主动开发和等待模仿在完全信息动态和不完全信息动态两种情况下双方的利润和利润均衡点,给出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或进行拷贝式模仿博弈的量化公式。  相似文献   

18.
基于扩散模型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利率动态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赤  邓艺颖 《系统工程》2003,21(4):90-94
通过运用几何布朗运动模型和带跳跃的几何布朗运动模型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7天回购利率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发现相对几何布朗运动模型而言,带跳跃的几何布朗运动模型能更好地辅捉回购利率的动态特征,且回购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泊松跳跃。  相似文献   

19.
刘艳 《系统工程》2008,26(2):62-66
基于对目前过度信息市场环境特点的探讨,分析了品牌识别所面临的困境,根据信息传播学的原理,对品牌在过度信息市场环境中的传播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品牌识别系统B=,构建了品牌识别子系统、子信息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规则,并且测算出子系统在子信息下的识别概率,从而得到整体品牌的可识别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