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选取偶势描述团簇体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偶势参数不同时的原子团簇的稳定结构,并提出此范围内原子排布的普遍规则。  相似文献   

2.
原子团簇科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原子团簇科学TheScienceofAtomicClusters¥//王广厚(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南京210008)近年来在物质结构的原子、分子和凝聚态两层次之间出现了原子团簇这一重要的科学领域,无论从其自身的科学价值或从多方面的应用前景来看,都有重...  相似文献   

3.
原子团簇的形成机理和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使用分子建模软件设计出多种可能的P14团簇结构后.再用B3LYP密度泛函方法(6—31G^*基组)进行几何优化和振动频率计算.得到了15种势能面上局域最小点结构(所有的振动频率均为正值).它们分别具有Cs和C2v对称性,原子团簇中的磷原子采用二或三配位成键,由楔状P8派生出的结构(C5对称性)是最稳定的同分异体.从分子结构的几何形状上看.P8的楔状构型经常包含在P13的模型中,它是组成大分子磷原子的重要结构基元,可用来构造能量相对较低的大分子磷原子团簇.  相似文献   

5.
铁原子团簇红外吸收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nm级和μm级粒度的铁原子团族和红外光辐射吸收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m级粒度的铁原子团簇对对外辐射具有较好的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6.
7.
碳原子团簇的生长过程及其富勒烯的形成机理,是近十余年来科学界孜孜以求而又一直无法求解的难题。虽然有关研究人员先后提出了可能的机理,但是至今没有一种得到实验结果的证实。本研究组就此作了积极的探索和较深入的研究,创新和发展了多种形式和研究碳原子团簇的方法,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手段,明确了氯原子存在下碳簇的生长过程,发现了氯原子等自由基对富勒烯形成的催化作用,总结了碳等原子团簇形成的统计分布规律,表征了C60的聚合和南方坍塌过程,在碳原子团簇的形成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8.
使用分子图形学方法设计出20种P12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分子力学、PM3半经验量子化学和Gaussian98优化,在P12模型设计中,磷原子采用二、三或四配位成键方式。为了保证得到全局最小点,足够数量的模型设计是必要的,从模型优化后的能量比较可得知,由2个楔状P8共享4个原子的D3d结构最稳定,大多数P12采用全部原子均以全三配位的成键方式,而含有二配位结构总能量较高,大量的P12结构中含有楔状P8的子结构,许多磷原子团簇由四面体P4和楔状P8演变生成的,它们是构造大分子磷原子团簇的重要的结构基元,磷原子团簇中的平面五员环子结构较平面六员环子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9.
蒋治良  李芳 《广西科学》2001,8(2):93-98
以银原子团簇 (主 )共振散射峰作为共振散射光谱分布理论研究模型 ,采用密度矩阵法研究液相银原子团簇 (主 )共振散射峰 (7.0 6× 10 1 4 Hz,42 5 nm)和 1/2分频共振散射峰 (1/2× 7.0 6× 10 1 4 Hz,85 0 nm)的频率和强度分布。银原子团簇 (r =12 nm)溶液呈黄色 ,在 415 nm处有 1个吸收峰 ;在 470 nm处产生吸收谷 ,在485 nm处产生吸收峰 ,最大共振散射波长为 42 5 nm (× 10 1 4 Hz)。当 λex=42 5 nm时 ,在 42 5 nm处产生 1个主共振峰 ,在 85 0 nm (1/2× 10 1 4 Hz)处产生 1个 1/2分频共振峰。对于不同浓度的银原子团簇 (0~ 1.0× 10 - 5 mol/LAg) ,两散射峰的半峰宽度之比 (△ λ) 42 5 /(△ λ) 85 0 =2 /3,其散射光强度之比 I42 5 / 4 2 5 /I42 5 / 85 0 ≈ 3/1。在理想条件(真空 )下 ,理论推导出共振散射光中心峰带与两边峰带谱线的强度比为 1/3;中心峰与边峰的高度比为 3:1;边峰宽与中心峰宽之比为 3:2  相似文献   

10.
C60及碳原子团簇的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C60的价键结构、晶体结构和对称性,C60碳原子团簇固体的晶体结构以及布基管与布基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作者报道了由nm级和μm级粒度的铁原子团簇,对近红外激光和中红外激光吸收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m级粒度的铁原子团簇的红外吸收特性估于石墨和炭黑的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nm级和μm级粒度的铁原子团簇对红外光辐射吸收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m级粒度的铁原子团簇对红外辐射具有较好的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13.
在激光产生的磷原子团簇正离子的质谱图中,P7^+具有最强的谱峰。使用分子图形软件设计出24种P7^+的同分异构体,并进行了分子力学,PM3半经验量子化学和ADF密度泛函优化。在磷原团簇正离子模型中,磷原子采用二、三、四或六配位方式成键。  相似文献   

14.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并结合模拟退火的算法,采用GEAM势研究了总数为19的CoNi合金团簇的基态和非基态结构,并以此为基础给系统升温,研究了团簇的热力学特性。研究发现,无论合金比例如何,基态结构都是双正二十面体结构,且基态能量随Co原子个数的增加而增加。此外,还研究了合金团簇的相变规律,发现无论纯金属还是合金,都存在预熔现象,熔化时随着合金中Ni原子个数的增加,熔化温度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使用分子建模软件设计出多种可能的P13团簇结构后,再用B3LYP密度泛函方法(6 31G 基组)进行几何优化和振动频率计算,得到了15种势能面上局域最小点结构(所有的振动频率均为正值),它们分别具有Cs和C2v对称性,原子团簇中的磷原子采用二或三配位成键.由楔状P8派生出的结构(Cs对称性)是最稳定的同分异体.从分子结构的几何形状上看,P8的楔状构型经常包含在P13的模型中,它是组成大分子磷原子的重要结构基元,可用来构造能量相对较低的大分子磷原子团簇.  相似文献   

16.
关于团簇研究之我见ViewsontheResearchofClusters¥//王震遐(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教授上海201800)面对一种重要的物理学定律的形成,或者是一个新学科的提出,首先从认识论高度来思量一下,颇有必要。此举不但可以衡量其...  相似文献   

17.
金原子团簇的共振散射光强度函数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金原子团簇在320nm,470nm,580nm,720nm处产生4个共振散射峰,它是一种非线性光学介质,当入射光的频率γ不同时可获得金原子团簇的2γ倍频、γ/2分频、γ/3分频、2γ/3分频散射峰。探讨了影响散射光信号强度I(γ)的主要因素即散射光能量分布、强度分布比率、强度 分布比率、强度分布比率,粒径d、△γ、(λex-λ)和散射光辐射度,建立了一个合理的金原子团簇的共散射光强度函数。  相似文献   

18.
用密度泛函理论的杂化密度泛函方法B3LYP,在AUG-cc-pVDZ水平上对P7,P 7和P-7团簇的稳定构型、电子结构和振动光谱等进行了理论研究,并与已有的理论结果做比较.通过对3种团簇稳定构型的局域自旋密度近似SVWN方法和MP2方法在AUG-cc-pVDZ水平上的计算,确证了正确的稳定构型.同时对2种密度泛函方法以及弥散基组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原子团簇 P6 和 P8 同分异构的从头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分子图形学方法设计出14种P6和24种P8可能的结构,并对其进行了分子力学、PM3半经验量子化学和Gaussian98从头算优化和频率计算。在磷原子团簇模型设计中,原子采用一、二、三或四配位。从各异构体的比较可得知,最稳定的P6是由正四面体P4派生出的结构,楔状结构P8总能量最低。四面体P4和楔状结构P8是设计磷原子团簇模型的重要的侯选子结构。磷原子团簇可使用单原子加和的方式逐步形成原子数目更  相似文献   

20.
陈荣 《自然科学进展》2003,13(3):280-28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原子团簇的化学与物理”验收会议于2002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北京举行。该重大项目由厦门大学郑兰荪教授、南京大学王广厚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孔繁敖研究员共同主持。评审专家组在听取了该项目的结题报告的基础上,经认真讨论,认为该项目在团簇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上达到了预定的研究目标,完成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