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作用机理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占仓  蔡建霞 《河南科学》2007,25(6):1068-1072
研究提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作用机理,以较低的经济成本启动或推动当地工业化进程,并通过集群效应,加速资本积累,提升地区核心竞争力,安排更多的劳动力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工业生产领域,逐步完成社会结构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重大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的必然现象,是与二元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在二元结构消解中实现的,二者互为前提,是同步的、互动的、相伴的过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一个农民大国,9亿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4/5,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及农民生活条件,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然而,如此巨大的农业劳动力存量则是阻碍现代化农业进程的主要因素;只有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才能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农业吸收现代技术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当中的地位,从根本上说,还是取决于物质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禀赋方面的相对优势。提高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核心也在于改进中国的比较优势状况。因此,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世界商品生产领域和价值实现环节,中国的影响力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本比较了世界各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的特点,分析了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性及目前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和引导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略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阐述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现状,提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为今后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化转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工业化战略区分为片面工业化战略和协调工业化战略,并分析发现了当前农业处于困境的最深层原因是协调工业化进程的滞后,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协调工业化战略的基本原则及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7.
李颜 《凉山大学学报》2001,3(1):60-62,66
工业化偏斜发展战略是中国农业现代化滞后的原因,并且这种战略在将来一段时间内将持续下去,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而言,农业保护不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佳选择,而农业国际化将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业资金投入及农业科技进步带来新机遇,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计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到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文章主要使用计量方法,研究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展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农业劳动力与农业增加值是反方向变化;2)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是劳动力转移的动力;3)第三产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相似文献   

9.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显著的提高。这很容易从统计资料中得到明显的印证:中国在世界出口额中的比例迅速提高。中国目前仍处于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发展阶段。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国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发展好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助于提高中国产业的竞争力。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好劳动密集型产业,继续增强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把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本优势。  相似文献   

10.
王芬 《科技信息》2006,(12):276-278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显著的提高.这很容易从统计资料中得到明显的印证:中国在世界出口额中的比例迅速提高.中国目前仍处于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发展阶段.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国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发展好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助于提高中国产业的竞争力.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好劳动密集型产业,继续增强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把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本优势.  相似文献   

11.
我们还是那句话:只有落后的生产方式,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企业低利润,没有产品低利润率.在这个问题上,著名经济学家樊纲的认知,我非常赞同.他在《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上撰文指出:中国制造业至少需要再发展30到40年,才能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才能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完成中国的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2.
国外农民教育与培训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为我国农民教育及做好劳动力培训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世界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农业将是以知识为主导的知识农业。虽然我国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这是一种以土地和劳动力的简单结合为基础,知识和科技的贡献率很低的低效农业,它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已经出现的知识农业。事实上,在许多领域我国农业科技已跃居世界先进水平,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研成果问世,但大多数仅停留在获奖或实验室等阶段,没有由潜在的生产力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与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中存在的缺陷有很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农业推广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知识农业的出现,对我国农业推广人员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14.
张丽坤  杨勇 《科技资讯》2011,(10):200-200
中国在跨过刘易斯拐点后,劳动力成本将不断增长,适龄人口将不断下降,选择参加高考的学生不断减少,工业生产自动化水平将不断提高。这一切将深刻影响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做好迎接挑战、快速发展的准备。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下,包括西部在内的中国广大农村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进入非农行业寻求生计;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已成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虽然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足,但他们接受教育培训少,职业素质不高,就业岗位面偏窄。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大力发展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使西部地区广大农民尽快掌握职业技能,以便有效地、高水平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6.
<正>引言当世界在努力适应和应对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时,生物技术成为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领域,由于实际应用广泛,生物技术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和全球竞争的关键领域。目前,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RD)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方面的全球差距令人担忧。得益于人员技能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发展中国家远远落后。这种差距源于资金和人力资本缺  相似文献   

17.
从劳动力流动的视角研究、分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农民工进城,我们发现二者存在极强的相关性,即它们都是劳动力流动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形式,是不同经济体制下劳动力流动的不同表现,是我国工业化进程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选择。深入研究二者的相关性,促进劳动力的双向流动,对于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台湾经济在近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技术的推动,它的产业结构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战后初期,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处于典型的非现代化状态。即在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主要地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则处于次要地位。而随着工业化的进行和经济发展,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急剧上升。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引起劳动力分布的变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迅速从农业部门游离出来,大批进入第二、三产业部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分化及社会结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农民不仅是中国最大的群体,在世界农业人口中也占很大比重(40%)。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开始了大规模的分化,到1996年,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有135亿[2],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另外还有6000万~7000万跨地区的农民工,从事非农劳动的农民总数约2亿左右。这在中国农民运动史上是空前的,是生产力的大解放,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大表现,是对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突破,是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由传统文明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度的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基于隶属度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中国1996—2010年"三化"协调度进行考察和测度.结果表明:虽然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协调度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由于三者发展的质量与水平没有相应的提高,所以到2010年三者协调度仅处于"一般"水平.可见不能单纯追求发展速度的提高,应倡导低碳发展,巩固城镇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三者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