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叶燮是清代初期重要诗论家之一,其《原诗》是一部阐述诗歌原理与发展变化的专论。本文拟对叶氏《原诗》中几个重要诗学理论观点的阐释和剖析,肯定叶燮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及其贡献,同时也指出其诗学理论观念上的矛盾、疏漏及其局限,最后得出结论:叶燮诗学理论的核心在于变,即自主创新,而其所云“变又不能背离正”,即自主创新不能违背思想上的儒家道统和诗歌审美上的风雅传统。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理论中“变”的含义是:发展是变的根源;变好是变的原则;胆子大,步子稳是变的方法。不变有三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不能变,即根本不能丢,原则立场不能变;第二个含义是变不了,即路子走对了,人民拥护,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变不了;第三个含义是稳定。变不是变质、变性,也不是反复、折腾;变中有不变;不变不是凝固,不是僵化;而是发展中的不变;变是为了不变;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不变。  相似文献   

3.
叶燮的《原诗》是一部自成体系的诗学著作,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和独特性,突破了中国古典诗学以感性为主的传统.以"变"为核心观念和方法论基础,叶燮的《原诗》在开放性的文学发展论、以"情"为核心的文学创作论、审美的与历史的相结合的批评论中体现出强烈的审美现代性,并因此成为沟通古今文论和美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创新科技》2008,(2):6
在2007技术转移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国杰作了题为《加强竞争前合作,大力发展产业共性技术》的主题报告,报告一开始,李国杰直接指出了我国自主创新的现状。他说,我国自主创新成效还不明显,主要是对共性技术自主创新与技术转移的忽视,而我国发展共性技术的现状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在发展共性技术上,更要强调竞争前合作。  相似文献   

5.
叶燮坚持瓦解正、变的绝对性,消解对立,力求诗歌创作摆脱"正"或"变"的桎梏,获得真正的自由,根本性地颠覆了传统诗学中的正变思想,体现出强烈的批判意识,丰富了诗学内涵.而这样的批判意识并不是无源之水,它来自晚明重视批判的学术背景、诗学演变的内在逻辑以及王阳明反对朱、程"理学"中的颠覆性精神.这三个方面架构起来的诗学语境,成为叶燮坚守批判立场,颠覆传统正变思想有效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6.
得益于佛学的影响,叶燮以《原诗》为代表的论诗文字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叶燮对文学创作中主体作用的认识追根溯源是由佛学心性理论和汲取佛学心性理论而在儒门另立新宗的程朱理学发展而来;另一方面,叶燮的诗歌艺术思维方法与佛门思维方法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叶燮《原诗》从批评思想来说,是对传统儒家伦理批评的延续,其“知人论世”说、对人格批评论的推崇和应用等均有鲜明体现。其创新求变思想也非常突出,叶燮据此以历史价值为准,不仅理论上积极呼吁倡导,而且创作实践上以身作则,其“新变”观对蔓延了中国传统几千年的复古论调是一次极大的冲击与解构,具有一定的现代色彩,对当代中国文论界也是一次警示和启迪,.其破立结合与点面结合的批评方法,使其批评具有尖锐、犀利的风格,也使《原诗》不仅具有强烈的逻辑思辨性,同时具有品鉴与感悟的诗性。  相似文献   

8.
自主创新.尤其是区域自主创新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围绕区域自主创新相关问题.我们对全国部分区域,如浙江、广东、辽宁、青海、天津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不同区域实现自主创新的着力点和手段各有不同.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基于不同区域自身特点即区域专有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9.
在推进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的大主题下,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话题,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有力支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能完全依靠外国,更多要靠自己实现自主创新,否则将受制于人。拥有自主创新品牌,依靠自主创新,才能改变我国在国际产业中的位次,才能真正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编按]  相似文献   

10.
叶燮的《原诗》针对当时文坛的复古主义思潮和追求偏僻怪戾的形式主义倾向.提出了以“变”为核心,以“因创”“正变”“源流”的艺术辩证观为内容,以“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为指归的理性主义诗学观。  相似文献   

11.
身为"古文运动"领袖的韩愈,其诗歌的光彩常为文章所掩,然而韩愈诗歌对唐诗的发展、宋诗风格的形成、元明清诗歌的承继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韩愈的诗风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韩愈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中,其诗风从清新雄豪到奇崛瑰怪再到古朴清新,天赋个性、创作心态、社会风尚等是其在人生不同阶段显示出不同诗歌风格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刘辰翁的诗在宋元之交的诗坛上极有特色,往往在清新优美的自然风景的吟咏的同时,抒发深沉的家国之恨和黍离之悲,其诗风超越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之外,在由宋诗向元诗过渡的诗史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曼殊诗歌深得近代日本文化之精髓,与西方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给中国近代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诗中忧郁的情调是日人哀物性格、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思想与近代中国主情诗歌的融合;静美的品格表达了大和民族的审美情趣,并打下了西方文艺思潮涤荡下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的烙印;平淡的话语传递了清新的情思,将日本文学言文合一的倾向引入了中国诗歌领域。其忧郁、静美、清新的诗歌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序曲。  相似文献   

14.
蓝冰是中国当代现代主义诗歌北方群落的重要成员,他的现代主义诗歌迥异于其他现代主义诗作。他的北方意象丰富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意象体系。为山水立心,为江山立传,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转向。其底层诗歌写作,体现了平民知识分子可贵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5.
皎然之所以成为诗歌史上以"诗僧"命名僧人诗歌创作群体的第一人,归因于他僧人本位的身份意识。这种身份意识突出的表现在皎然的诗歌理想、诗歌创作和诗学著作中,蕴含着其处于唐代三教争衡和禅宗内部宗派分化的历史背景之下,立足僧人本位对诗、禅关系的深入思考。这种思考对"诗僧"的形成有不可磨灭的助益之功,诗僧的创作更是为"诗唐"增添了别样的风貌。  相似文献   

16.
对于岑参的研究,当前研究者的目光多集中在其边塞诗上,其实岑参创作的边塞诗在其诗集中所占比例不到六分之一,仅是一小部分,相对而言,山水诗却是岑参创作的主体,山水诗创作贯穿其一生,山水诗数量可观且极具个性特征,值得研究,是其诗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程恩泽为清代颇具名望的诗人,其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寄托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自身的政治理想,在用语、用典和押韵等方面也很有特色,对后来诗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苏轼是词坛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词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二是自是一家,开创了豪放一派。这种词学观念无疑具有开放的革新的意识,把词从艳科小道的品质和地位提高到诗的地位上来,使豪放与婉约并存,为词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科举挫折、仕途坎坷,使赵翼对科举场、官场、名利场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他对皇权由归依走向背离。他的经历、心态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其诗歌颇得江山之助,多写苍生之苦,具有诗史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宋初隐逸诗人诗学"晚唐"宗贾岛,苦吟琢句,又吸取了山水田园诗派的艺术特长,故呈现出较为独特的艺术风貌。诗歌创作格调高雅绝俗,诗境清苦荒寒,时见冲淡闲逸之趣,整体诗风趋于平淡自然。其诗歌艺术主要是对晚唐五代诗风的继承,但他们摆脱功利主义专门致力于纯自然的题材,清新幽远的诗风在宋初诗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