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女性教育思潮的产生、演变是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社会的一次客观度量.中国近代女性教育思潮从鸦片战争时期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后历经三个阶段.近代女性教育思潮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又是一种推动社会变迁和时代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反现代化与现代化两种思潮的冲突与整合、对立与统一,是中国乃至世界现代化思想发展史的规律之一;因中国现代化发轫的特殊性,近代中国的反现代化思潮表面上表现为文化优越论,内心深处则表现为很深的自卑心理;近代中国的反现代化思潮也存在着一定的价值,自身也存在着变化的因子;近代中国的反现代化思潮的负面影响昭示出社会思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必要性。这些研究必将会对当前的理论创新、与时俱进提供有益的借鉴,有益于人们对十六大与时俱进精神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种经济思想的产生,都是一种由同时代的社会生产关系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上所得到的最直接的反映。同样,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思想的确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产物,其中中外贸易冲突是近代对外贸易思想确立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近代那个特殊的社会结构里,有着中外贸易冲突出现的客观性和由此而产生近代对外贸易思想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刍议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在高校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慧艳 《科技信息》2008,(13):16-16
社会思潮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以某种思想、理论为基础,以动态的形式反映一定的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思想、愿望、利益和要求的思想潮流。大学是文化发源与传承的阵地,占领校园文化的制高点,是各种社会思潮的目标。把握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总体走势,并深入研究其在高校中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问题,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提高教学效果的应尽职责。  相似文献   

5.
所谓思潮,是一个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政治生活在心灵里的涌动。清末社会思潮,是中国思潮史上最为壮观最为绚丽的一幕,东方的、西方的、古老的、近代的、旧的、新的。只要是被称为“主义”的东西全都上了去,且表演得淋漓尽致。有一种直率的说法,思潮是接二连三的思想。有关我们习惯称谓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著述甚多,但这些著述未把近代思潮系统地体现出来,往往给人以缺憾。近期福建人民出版社推出由吴雁南、冯祖贻、苏中立等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意识领域异常活跃,伴随着民族危机的日趋严重,这种思想的活跃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知识分子首当其冲,走在了思想变革的最前端。以严复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从中国传统的“仕途理想”向社会公共知识分子转变的过程中,把大众媒介作为最佳的“公共机构”来传播各自的思想,最终导演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激荡四方的群众性启蒙运动。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以发展国计民生、谋求国家富强为宗旨,以工商立国、振办实业为主要内容的实业救国思潮迅速兴起,成为近代中国进步的社会思潮之一。清末民初的实业救国思潮是在清末民族危机的刺激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下兴起的。它丰富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和经济学说,推动了清末民初中国的实业建设和早期现代化进程,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的民族主义思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经历政治风波后中国民众在外交领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并且是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逐渐崛起并迅速高涨起来的,进而成为目前中国最主要的三大社会思潮之一,它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1世纪中国民族主义的特点是随着国力的强大,在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上主张和平与发展。中国根据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发展的特征强化民族主义,已成为外交政策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探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起源,20世纪后期形成的新民族主义,并分析其特征及对国内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霞 《科技信息》2008,(18):165-165
雅克·德里达是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解构理论的创始人,其影响力波及当代几乎所有的人文社科领域。由德里迭所启动的解构主义思想已经化为一种普遍的思想方法,在当代学术研究,特别是在文化研究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德里达以解构主义而著称于世。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的社会文化思潮。他的解构不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而是一种颠覆形而上学的策略解构,具有寄生性、暖昧性、自毁性。它对于我们研究西方传统文化富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将从德里迭解构主义的背景与渊源出发,详尽的阐述德里达的解构思想。  相似文献   

10.
近代翻译活动在"西学东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代翻译基本上以甲午为界,从前期的实用技术为主到后来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学术翻译,体现了近代社会变革和社会思潮发展的过程,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后期翻译中,出现一批具有深刻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将翻译作为一种学术活动或者是文化传播,而且作为一项思想启蒙、服务政治的社会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目的性,介绍的西方学说理论打破了传统文化一统格局,使近代社会呈现出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冲突,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从特定时代背景来分析翻译活动,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对翻译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晚清社会思潮经历了从经世到维新再到立宪的演变进程。在这个纵向的演变进程当中,晚清的社会思想也在逐步的由传统向近代转型。也就是它的不断发展和转变影响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选择。晚清社会思潮对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所进行的深入研究奠定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五四"启蒙知识分子的思想基础,陈独秀的启蒙思想与晚清社会思潮有着难以割舍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苏曼殊诗歌深得近代日本文化之精髓,与西方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给中国近代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诗中忧郁的情调是日人哀物性格、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思想与近代中国主情诗歌的融合;静美的品格表达了大和民族的审美情趣,并打下了西方文艺思潮涤荡下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的烙印;平淡的话语传递了清新的情思,将日本文学言文合一的倾向引入了中国诗歌领域。其忧郁、静美、清新的诗歌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序曲。  相似文献   

13.
孙洁 《中国西部科技》2010,9(2):80-81,64
“娱乐文化”现象是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活跃、中国长期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伴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产生的。“娱乐文化”现象是一种以商业化、消遣性、瞬时性、低俗化为特征的文化现象。针对我国当前的文化娱乐化的趋势,本文追溯了“娱乐文化”现象的起源,归纳了其特点,探讨了“娱乐文化”现象给社会和大众群体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娱乐文化”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上海社会的西崽人格是租界文化的产物。鲁迅在奴性人格的层面上展开了对西崽相的透视,他在剖析西崽的崇洋和势利性格之外,又挖掘西崽买办的“无特操”的善变性和源自中国传统的“事大”心理,以及在表面“崇华抑夷”的态度和言谈下面隐藏着的西崽相。鲁迅对西崽相的分析,是他对上海租界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有力针砭,体现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5.
早在16世纪中叶,西方的天主教传教士就开始来到中国传教,鸦片战争以后,伴随资本主义大炮狂暴袭来的,便是大批传教士在中国展开了普遍的传教活动.传教士的东来,一方面是在履行其传教与文化侵略的职责,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为中国带来了一些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成为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一支特殊的外来势力.但长期以来,史学界对“西方宗教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这一问题存在着基本否定和过分赞扬两种颂向,没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西方宗教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因此,笔者拟从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的角度,来探讨一下晚清时西方宗教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思潮影响下国人近代体育观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近代不同社会思潮影响下国人体育观的变迁进行了分析。 研究认为: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兴 起以及20 世纪20~30 年代出现的“土洋思想”交锋,伴以西方社会思潮而至的西方体育, 在传播的同时亦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国人体育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晚清时期,强兵、御 侮和强种、强国的思潮,促使国人开始探讨体育救国之路;在军国民体育思潮的熏陶下, 体育救国成为人们一种“理想化”的选择;而在民主与科学思潮激荡下蜂拥而至的实用主 义体育与自然体育思潮、国粹主义体育与民族体育思潮,则使人们更加全方位地了解传 统体育和西方体育,使人们从融健身、娱乐、竞技为一体的角度开始走向体育的真义与本 质。这是中国体育在由传统向近代转变过程中国人体育观变迁的最主要特点,也是中国 近代体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西方社会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社会思潮也纷至沓来。高校思想文化领域是各种社会思潮的集散地,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和蔓延,不仅给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带来影响和冲击,也制约着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对此,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把握分析西方社会思潮的方法,突出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社会思潮,努力改善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中国的思潮中,只有文化问题才是近代中国所发生的一切问题的首要问题。梁漱溟的文化观独树一帜,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上他提出三路向说,并以“意欲”作为三路向说的核心观点,而同时胡适提出文化惰性论直接批判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本文意在探讨二者在文化观上的差异,从而对中西文明冲突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道路的历史过程中,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建国后在“左”的错误思潮的引领下,文化保守主义丧失了其生存空间;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重新兴起,成为当代极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潮。我们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融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积极因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20.
以君权为核心是中国传统的权利模式,至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社会发生了质的改变。乘“西学东渐”之风而兴起的“民权”理念,被近代先进的思想家引进、传播,并将其作为否定专制权力的理论武器。近代“民权理念”和传统中国的“民本思想”有着重大的区别,前者强调“主权在民”,是在近代法治基础上的个体本位的权利意识;而后者则是建筑在人治基础上的集体本位的权利意识。从古代的“民本思想”,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倡导的“民权理念”,再到“五四”民主、自由旗帜下的“人权理念”,近代中国“权利理念”转化的“三部曲”,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中国人民的思想觉醒与权利理念的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