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1 毫秒
1.
"前"、"后"方位是人类对自身和周围空间关系的一种基本认识,其认知基础源于身体经验。"前"、"后"方位的判定,往往取具有类似人体的"前"、"后"特征的物体作为参照,有时与"图形—背景"相关联。"前"、"后"引申到时间域时,基于不同的隐喻基础,在两种时间系统中表达了截然不同的时间指向,这与文化差异有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前"、"后"运用中的歧义现象。  相似文献   

2.
苏新华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9):63-64,84
通过对英汉"愤怒"、"快乐"情感隐喻的对比分析研究,探讨这两组英汉跨文化隐喻的异同点及其隐含的模式,并试图阐释"愤怒"、"快乐"隐喻的英汉思维碰撞背后的认知、文化因素。隐喻的普遍性同样存在于情感隐喻里,而英汉特定的文化、民族认知心理等因素则导致了差异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时间具有顺序性或序列性,所以能够用"前"与"后"来指称。序列性时间表达的是在先和在后的时间关系,所指称的时间既可以是指示性的,也可以是非指示性的;时间事件之间构成一种绝对的、静态的序列。将时间系统中"前、后"概念的认知和表达与时间的序列性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描述和阐释汉语时间词汇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动量关系的表现,以"数·动"格式为主。动量词产生并广泛使用后,并未依照先秦表量的主要方式,而是采用了"动·数·动量"格式。此格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延用至今。从"数·动"到"动·数·动量"的转化,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是汉语自身发展完善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是人类共有的认知思维方式;习俗隐喻是概念系统的一部分,是人们认识和理解新隐喻的基础。从认知的角度,对英语和汉语中身体名词"hear"t和"心"的隐喻性词义和词组进行分析,我们揭示了英汉语言中隐喻意义建构和运行机制的异同,认为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heart"和"心"的隐喻意义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它们具有相似的认知生成过程,从而证实了英汉语中关于"心"的隐喻思维具有共通性。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认为,方位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方位隐喻才得以构建的。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系统地对比分析了"LOW"/"低"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映射,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与"LOW"/"低"有关的方位隐喻映射主要集中在情感域、数量域、社会地位域、声音域、社会评价域和时间域,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同异并存、同大于异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从“mouth”(口)向非人体域的映射和“mouth”(口)向人体域的其他器官之间的映射两个层面,比较英汉语“mouth”(口)词汇的隐喻表达,并揭示荚汉语中“mouth”(口)隐喻特点和两种语言中“mouth”(口)词汇隐喻构建异同。  相似文献   

8.
英汉民族"马"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理解英汉语"马"概念隐喻奠定了认知基础。通过隐喻认知,"马"实现了从特定的具体概念向多个抽象概念的转变。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系统地对比分析英汉语中的"马"概念隐喻投射,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共享大多数"马"概念隐喻投射,但是英汉语各自特有的"马"概念隐喻投射分布不均衡。进而也证明了认知的重合性决定了英汉语"马"概念隐喻的偶合;认知的差异性导致了英汉语"马"概念隐喻的失配;认知的趋同性推动了英汉语"马"概念隐喻的交融。  相似文献   

9.
基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和BNC英语国家语料库,参照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对隐喻的定义,对汉、英基本颜色词"蓝"与"blue"的隐喻进行系统、深入的对比研究,从而增强人们对颜色隐喻认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英美人与中国人对于时间的空间隐喻认知存在着差异,故英语与汉语的时间的隐喻化表达上存在着异同.两种语言在时间的隐喻化表达上的共性来自于人类相似的认知能力并共享一个"时间作为空间"的隐喻,而差异则是源于不同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人类对时间的语言表达必须借助其他具体概念,由此形成时间隐喻。时间隐喻主要借助三类概念隐喻——方住隐喻、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得以实现。从三类概念隐喻角度分析英、汉语时间隐喻的共性和差异,可揭示文化对思想和语言的影响,深化对隐喻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郭巧懿 《科技信息》2011,(22):I0187-I0187
According to the cognitive approach,metaphor is not only a matter of rhetoric language but a matter of thought,a point that is fully construed in Lakoff’s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Based on the theor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uctural metaphors of tim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相似文献   

13.
王璇 《龙岩学院学报》2012,30(3):119-123
月意象经常在中英文传统诗歌中出现,为许多著名诗人采用,具有深刻的隐喻内涵。语言学的认知转向后,隐喻的意义已不限于修辞学范畴。莱可夫(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此物理解和体验彼物",是人类根本的思维方式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诗歌隐喻被认为是常规隐喻的延伸,二者无本质差别。对中英文传统诗歌中的月意象进行梳理之后,不难发现这些意象的隐喻内涵有着共同的认知基础,即"女神"的神话原型。通过平行分析,建立起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以此说明"月亮是女神"(MOON IS GODDESS)是一个对月意象进行元认知的概念隐喻,是中英文传统诗歌中月意象塑造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4.
英语多义词隐喻教学法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多义词的教学是英语词汇教学的难点之一,而认知隐喻学的研究表明,隐喻是多义词的各义项之间重要的认知理据之一,这为英语多义词的教学提供了崭新的途经。这一新的英语多义词的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如何还有待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本研究以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为对象,对这一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历时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统计结果显示,采用隐喻教学法的实验组的成绩显著高于采用传统的词汇教学法的控制组的成绩。这一结果表明,英语多义词隐喻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对英语多义词的习得,因而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由于人类活动和认知系统的相似性,英汉两种语言里隐喻的用法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隐喻又是与民族文化密切相连的,每一种语言的隐喻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所以,英汉两种语言的隐喻都反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实证方法对大学生时间隐喻表征问卷的数据进行内容分析和因子分析,对这一青年群体的时间认知概念结构进行深入梳理,归纳得出3个大类,并获得了6个因子,发现了另一个空间元素"位移方式"在时间表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时间隐喻中"积极"和"消极"的两分对立,推动了基于调查量表的时间隐喻研究。  相似文献   

17.
概念隐喻理论对EFL(英语为外国语)教学的积极影响以及隐喻意识培养对EFL词汇教学的促进正日趋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基于陈海燕、汪立荣(2013)[1]的研究过程及结论,探讨应该如何培养隐喻意识。可从隐喻讲座、隐喻意识培养课程以及课外延伸三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而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结合大量的语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对比分析了空间维度词"深"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深"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时间域、颜色域、社会地位域和程度域。  相似文献   

19.
文章旨在比较英语和汉语视觉域中的概念隐喻。英语和汉语在视觉域的概念隐喻基本一致,即从视觉域(属身域)向思维、情感、态度(属心域)投射,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子隐喻上。这反映出不同的语言系统体现了相似的认知过程,人类的隐喻性思维方式具有基于其身体经验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20.
英语和汉语都广泛使用着隐喻这一修辞方法。源自中西两种化的隐喻大致有以下两种关系:对应关系和非对应关系。隐喻的含义与化传统有密切关系,从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神话传说三个方面探讨英汉隐喻的化异同,寻求隐喻导致的跨化交际障碍之源,有利于英汉化的传播和交流以及促进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