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名发现细胞修复受损DNA机制的研究者。毋庸置疑,这是项重要的研究工作——没有这样的修复机制的话,复杂生命将会不可能存在。但观看了奖项宣布仪式的人也许会在心中纳闷:跟化学相比,这项研究成果不是更像生物学领域的成果吗?这种疑问并非头一次出现,在过去十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中,有五次奖项被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1959年英国的一位著名学者C.P.斯诺在剑桥大学做了一个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这个演讲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一时间报刊杂志纷纷就此展开讨论,争论十分激烈。争论的焦点是科学和人道主义作为现代观点的各自功能。C.P.斯诺指出的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文化已经分裂成为两种相互对立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这种分裂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值得注意的是在此20年以前,1936年美国的一位著名学者G.萨顿在他以前的两次演讲稿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一本小册子《科学史和新人道主义》。在这本书中G.萨顿就指出科学和人道主义之间已经存在着严重的隔阂,而这种隔阂将会使整个人类的文明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3.
在没有导航设备的古代,人们走夜路往往需要依靠北斗星判断方向。绿色荧光蛋白正是生物化学中的“北斗星”在它的指引下,科学家在21世纪初开垦大片未知的科学处女地,成果层出不穷。凭借它的帮助.研究人员能够看到以前所不能见到的新世界.这包括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和癌细胞的传播方式等。因而,瑞典皇家科学院把200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发现者和推广者——下村修、沙尔菲、钱永健。 在三位获奖者中,更能引起国人关注的.自然是钱永健.这位华裔科学家在化学和生物两个领域均有建树.可能是世界上被邀请做学术报告最多的科学家。他被公认为利用水母发出绿光的化学物来追查实验室内进行的生物反应方面的先驱,尤其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钱永健的家族.他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他的哥哥钱永佑也是世界知名的神经生物学家。钱永健最终问鼎诺贝尔化学奖,也让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之后第7位获得诺贝尔奖科学奖项的华人。  相似文献   

4.
将近140年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遥远将来的未来科学所具性质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见解:“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马恩全集》中文版第42卷第128页。)在1845~1846年跟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而谈到把自然史和人类史作为统一的历史来考察这一原则性要求:“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  相似文献   

5.
去年,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白川英树教授(64岁)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是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日本人,获奖理由是他"发现并开发出了导电性塑料",他使被认为是绝缘体的塑料具有了像金属那样的导电性,因此赢得了好评.  相似文献   

6.
刘珈辰 《世界科学》2011,(12):44-45
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耶鲁大学的生物物理学家托马斯·施泰茨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是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在细胞内按核糖核酸指示构造蛋白质的机制。施泰茨1940年出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大的。高中时施泰茨是公认的中等生,直到与成绩优秀的弟弟产生竞争才使他积极起来。施泰茨还是一位音乐家以及唱诗班歌手,在最终开始科学追求前曾经思考过是否以音乐为生。  相似文献   

7.
病态科学     
Lang.  I 赵乐静 《世界科学》1991,13(6):49-55
“病态科学”一文发表在1989年美国物理学会的刊物《今日物理》第10期上.本刊特将此文翻译摘登,以飨国内的读者.该文自发表后,已引起不少反响,不少人认为朗缪提出了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而且还联系了当前科学研究中的实际,但也有人担心这会影响科学上不同学派之间的正常争论.我们认为,必须将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错误和病态科学区分开来.不能将一切错误都归结为病态科学.但另一方面,从大量科学史中的例子,包括我国科学发展中出现的事例来看,病态科学提出的确是一类真实的并且产生影响的社会现象.正视它,研究它,并从中吸取必要的教训,正是为了繁荣我国的科学事业.而引起国内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注意,正是编者发表此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家欧文·A·罗斯(Irwin A.Rose),于今年6月2日在马萨诸塞州迪尔菲尔德的家中去世,享年88岁,其家人称罗斯在睡梦中安详离世。罗斯博士因阐释了活细胞如何再循环处理不再需要的分子——一个为医学新疗法另辟蹊径的发现——而分享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在罗斯和两位以色列科学家发现的细胞代谢过程中,一种叫  相似文献   

9.
正为庆祝Walter Kohn和John Pople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周年,《科学通报》组织出版若干理论计算化学青年学者的代表性成果.正如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奖公告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快结束的时候,我们看到化学理论和计算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其结果使整个化学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  相似文献   

10.
1961年在美国出现了一个新的学科名称:Com-puter Science,我们译为“计算机科学”.这门学科从一开始就引起剧烈的争论.连它的“正名”,在各国也很不一致:法文是Informatique,德文是Informat-ik,以上两种命名渊源于“信息”——Information一词.丹麦文是Datalogi,挪威文是Databehandling,以上两种命名从“数据”——Data衍生而来.Datalogi可译为“数据学”,Databehandling可译为“数据处理学”.英国科学界采用了自己的称呼:Computing Science——“计算科学”,与美国在命名上有微妙的区别.英国和美国的有关学术组织,分别称为英国计算协会(BCS)和  相似文献   

11.
现在,电子计算机科学又有了重要发展——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其实是真实存在的。解释起来很简单,就是一架电子计算机创造了一个与现实非常不同的世界,这一新世界仅仅存在于电子计算机之中,但它却能使人看到、听到和感觉到,好像自己真的是在电子计算机创造的世  相似文献   

12.
要保证我们星球上几十亿人口有营养价值丰富的食物,消灭饥饿,特别是由于缺乏蛋白质而引起的饥饿,这是困难的,非常困难!但是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合成食物。而要制取合成食物,必须简化食物链环节。有一门科学叫“生态学”。它的研究历史不长。这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存在的诸系统的科学。食物系统便是其中之一:太阳能——植物——动物——人。人吃动物的肉;动物吃植物,植物生长靠太阳能。这四个环节组成一个食物系统,也叫食物链。这个天然的食物系统效应是很低的。作一个设想,有一个小孩整年(从12岁至13  相似文献   

13.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承认一个发现——核糖核酸(RNA)对反应能起催化作用——由两个完全独立的实验室取得。托马斯·R·切赫(Thomas R·Cech)和西德尼·奥尔特曼(Sidney Altman)需要征服自己及几乎所有其它化学和生物学家所持的偏见——这并非惊奇,确实因催化RNA或“核酶”的概念推翻了分子生物学的  相似文献   

14.
人择原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继振 《自然杂志》1995,17(6):341-344
人择原理是现代宇宙学的一个学说,在哥白尼学说的基础上,它重新确立了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是对哥白尼学说的限制、补充和发展。目前对人择原理的争论颇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人择原理并对其作出科学评价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沃尔特·科恩(Walter Kohn)与他人分享了199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然而,在他86年的生涯中,从未学过大学化学课程。他认为,这是二次大战的缘故。 忘记战争的蛮行,品尝科学的美妙  相似文献   

16.
一种全新研究思路——建立理想的单一材质模型,在21世纪初将表面化学推向高峰。德国科学家格哈德&#183;埃特尔(Gerhard Ertl)因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的研究中作出的杰出贡献.单独荣获了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赞扬道,“埃特尔的方法论既被用于学院里的研究.也被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化学过程。”这位科学大师用他的睿智与勤勉,做出了一篇惠及人类的“表面文章”。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化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至今已有90年了。由于在化学领域内最杰出和最重要的成果才能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分析90年来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专业类别及其内容,对于把握化学科学发展的脉搏,培养科学鉴赏力,帮助青年化学工作者选定他们的研究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对90年  相似文献   

18.
说起"电子人",人们可能会想到不少科幻电影,可是英国的一位科学家却通过身体力行,将幻想逐步变为现实。原本由人类设计、制造,用以服务人类的人工智能机器最终反戈一击,控制了人类,这不仅已经成了科幻电影惯用的情节,也反映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发展所产生的忧虑。然而现在就出现了这么一个"电子人",他靠自己的意志控制了机器——他就是前不久《新西兰先驱报》所报道的现年57岁的英国雷丁大学科学家凯文·沃里克,他是英国颇具争议的控制论专家和思想家,现在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人",即一部分是人,一部分是机器。在沃里克看来,"电子人"将是电子时代人类发展的趋势,也是科学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多数人认为量子力学仅仅适用于粒子物理学的各种抽象的理论。这里,这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阐述了量子力学是如何使我们对于原子为什么会形成分子的理解发生改变的。  相似文献   

20.
据说,科学上取得成功的最可靠办法是,抨击你所在领域中最令人尊敬的思想家。在过去几年中,这一原则似乎已在生命史科学中被用过了头。许多人通过抨击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而声名显赫。然而达尔文的继承者——新达尔文主义者正为他的事业而继续战斗着。这一斗争的结果是引起了渐变论者与中断论者的争论。如同达尔文那样,渐变论者认为,自然界很少发生跳跃——生命史大部分可还原为一系列微小的进化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