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恒星中既有超高密度的白矮星、中子星,又有超真空状态的红巨星;既有超高温度的蓝巨星,也有温度极低的黑矮星.有的天体表面具有超强引力场,甚至连光都不能脱离它的引力场的束缚.而有些恒星表面还具有超强磁场,其磁场之强,远远超过人类目前所能制造的最强磁场的上千万倍!  相似文献   

2.
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当恒星演化到半径小于所谓施瓦茨希尔德(Schwarzchild)半径时,光线及任何信号就无法从这颗恒星发射到施瓦茨希尔德半径以外的区域。这是因为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施瓦茨希尔德解告诉我们,光线及任何信号要越过半径为施瓦茨希尔德半径的球面,需要花费无限长的时间。这样,我们就无法观测到以这个球面为界面的区域内的任何现象。这种奇特的区域称为“黑洞”。目前,大多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相对论陀螺、引力波探测、磁单极子、分数电荷和电子自由下落等几个实验,介绍了当引力场、磁场、电场、电荷和温度接近于零时会发生什么奇妙的物理现象以及在实验中所采用的新方法和巧妙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天文学将黑洞定义为宇宙中具有超高密度的区域,其引力场极强以致包括光在内的任何物质一旦被吸入怪圈都无法从中逃逸。近期美国天文学家宣称,借助夏威夷岛上采用等离子光学干扰测量法新技术组装的“凯克”天文望远镜和“哈勃”太空望远镜以及计算机系统综合分析,他们首次发现宇宙中确实存在黑洞并且根据空间卫星拍摄的X光图像照片大致测定了黑洞边界。这一多年潜心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揭开神秘黑洞面纱。科学家证实宇宙中的黑洞是吞灭万物的怪兽。因为任何靠近它们的物体,诸如恒星、宇宙尘埃,乃至高温星体气体统统被吸入黑洞而且一去…  相似文献   

5.
正当一颗恒星过于接近一个黑洞时,黑洞的超强引力所导致的超强潮汐力会把恒星撕碎。在这类被称为"潮汐破坏"的事件中,一些恒星碎片被以极高速甩出,余下的碎片则坠回黑洞。这导致一种特征明显、可持续数年的X射线辐射。科学家最近观测到了发生在一个星系(它距离地球大约2.9亿光年)中的一次潮汐破坏事件,这也是过去十年中发  相似文献   

6.
科学信息     
巧合的类星体天文学家偶然发现一个离地球较近的星系,和一个较远的类星体偶然成为一条直线;早在1936年,爱因斯坦就预测到这个结果。当一颗恒星经过它前方遥远的一个星体时,就产生了这种结果,被称为动(态)引力。一颗恒星的引力场能聚集穿过它四周的光线,最后聚焦在地球上,因此在地球上也能看见这些恒星。  相似文献   

7.
所谓极端技术,是指在极限条件下,这些条件包括超高压、超高真空、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密度、超高速、超高频和超强磁场等等,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技术。极端技术为探索、研制新型材料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时也研究在极限条件下,所出观的新物理现象和效应。目前已利用极端技术研制开发了下列新型材料。超高压早在50年代就开始应用,合成了人造金刚石等特硬材料。现在利用炸药爆炸压缩磁场可以获得温升小,持续时间长的超高压,很适合新材料的合成。经超高压处理的工具钢,性能得到显著改善,用来制造工具,使用寿命成倍提高。预计  相似文献   

8.
最近,天体荷电的问题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文[1]提出,可从逃逸电子、逃逸质子以及氦离子平衡来讨论这个问题。这是有启发的。但文[1]中未考虑引力场、恒星电场对分布  相似文献   

9.
韦光 《科学》2007,59(5):56-56
据英国New Scientist,2007,194:12报道,匈牙利布达佩斯粒子与核子物理研究中心的科学家认为,在密度极大的恒星所营造的巨大引力场中,有可能发现第五维时空的踪影,这将会帮助解答来自于遥远星系神秘粒子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10.
火红的太阳     
九天之上的“核反应堆”太阳是银河系数千亿颗恒星中一颗中等大小的恒星,其中心的温度高达1500万~1600万℃,它的压力相当于地球表面大气压的400亿倍。太阳的中心是一个极其巨大的核反应堆,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核聚变反应,把氢转变成氦,并控制  相似文献   

11.
太阳以及其他许多恒星都存在磁场,有的磁场还相当强。从统计上推断,天体磁场存在的时间尺度和天体的年龄同数量级。众所周知,天体的磁场如无源补充的话,会因欧姆阻尼耗散而衰减,最后磁场消失。以地球为例,磁场的欧姆阻尼耗散时间约为10~4年,而古地  相似文献   

12.
王永久 《科学通报》1991,36(11):838-838
广义相对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引力场方程的严格解和它们的物理解释。学者们一方面在寻求引力场方程的新的严格解,另一方面,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寻求一些变换,从一个已知的严格解生成一个新解。这一领域(生成技术)主要是对于具有辐射对称性的引力场进行工作的。其主要原因有二:第一,辐射对称的引力场在天体物理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大自然探索》2005,(11):5-5
如果在银河系邻近星系中的恒星发生伽马射线大爆发,对地球上的生物来说或许不是一个好消息。但是一些科学家最近指出,这样的爆发可能在大约4.4亿年前向地球遍撒化肥,并最终使得地球陆地上绿意盎然。 至少在过去10年中,科学家一直猜测伽马射线大爆发曾经在远古地球上导致了数次生物大灭绝。伽马射线爆发被认为可能是超新星(即老年恒星爆炸)的副产品,也可能是致密(超高密度)恒星——中子星相撞的结果,爆炸和撞击释放超大量的高能辐射——伽马射线,这些射线聚集成两股“灯塔”式的超高能光柱。 迄今为止观察到的几乎所有伽马射线大爆发,都发生在那些遥远的星系。不过,在这去几十亿年中,至少有  相似文献   

14.
《科学24小时》2011,(6):51-51
一项最新研究指出,也许垂死恒星白矮星是寻找能支持生命存在的行星的最佳地点。虽然白矮星温度很低,但它们仍有温暖的可居带,位于这里的行星表面可能存在液态水。科学家认为,这就像拥有液态水的地球上充满各种生命体一样。  相似文献   

15.
向太阳系外边的恒星飞行,人们普遍认为这是科学幻想小说的话题。然而在欧美过去就有若干个向恒星飞行的方案。 俄罗斯科学研究院天文学研究所的亚历山大·巴格罗夫和米哈尔·斯梅尔诺夫二位学者,发表了新的恒星火箭构思。 恒星火箭(宇宙飞船),为了能产生超高速,必须使由核聚变或其它方法获得的高能元素微粒以极高速度流动,在这种场合下粒子成为所需的反射体。 巴格罗夫和斯梅尔诺夫方案中,反射体是利用高强磁场。但是,这时的宇宙飞船会有严重过热的危险。要使这一过热现象不发生,俄罗斯的二位学者构思将宇宙飞船设计成环形,在这一环上如同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世界上有两台口径最大的光学望远镜。一台6米的在苏联斯密洛德尼克山,另一台为5米,在美国的帕罗玛山天文台。但它们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观测需要。人们需要深入探索新发现的天体,诸如光学脉冲星、远红外源、冷简并体、暗弱星系;需要研究恒星的磁场、表面活动区和临边昏暗;需要了解行星大气运动规律等等。这些都离不开更为庞大的观测手段。如果继  相似文献   

17.
韩金林 《自然杂志》2007,29(2):96-101
太阳是银河系中千亿颗恒星之一。银河系是我们在宇宙中的家园。人类对银河系的了解还非常初步。我们花了十几年时间研究银河系磁场,使人类对银河系磁场从局域认知发展到整体结构图像。本文介绍我们探索银河系磁场的历程和目前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头脑风暴     
中微子望远镜在宇宙中穿梭的光线由于引力场的影响,必然产生弯曲。所以,利用光学望远镜,我们不能看清宇宙的真实面貌。我想利用中微子的超强穿透性及不受干扰的原理,制造一台中微子望远镜,进而帮助人类正确地认清宇宙的面貌。福建南安市建平中学学生郑锦坚  相似文献   

19.
2004年12月27日,一次极为猛烈的伽玛射线爆发淹没了银河系中所有其他恒星的光辉。这次大爆发历时仅1/10秒,但释放的能量却比太阳在10万-20万年里释放出的能量还多。这次爆发源于一颗直径只有20千米的磁星——“SGR 1806-20”的爆炸。“SGR 1806-20”是目前已知的大约10颗磁星之一,磁星是拥有超强磁场的中子星(中子星是全部由中子构成的星球)。“SGR 1806-20”位于人马座,距离地球大约50000光年。科学家现在  相似文献   

20.
正科学家最近宣布,在另一颗恒星周围发现了第一颗除地球外的可居住行星.这也证实了其他恒星的可居住地带内存在地球大小的恒星。可居住地带是指宇宙空间中距离恒星不远也不近、温度不太高也不太低的区域,这些区域允许行星上存在液态水。这颗恒星——"开普勒186"是一颗非常暗淡的矮星,它位于天鹅座,距离地球大约500光年。"开普勒186"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