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真正理解科学的意义及其未来前途,必须了解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虽然这种认识早已成为业内学者甚至社会的一种共识,但有关科学与社会研究迄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分析框架。本文尝试也提出一个基于文化进化观的分析框架,并在一千年来中国和西方的科学与社会的讨论基础上评论了20世纪中国的情况。所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没有现代民主制度就不可能有科学的繁荣,没有现代市场制度就不可能有技术的进步,不能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作出应有的贡献就难以立足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2.
正尽管科学界的主流意见认为行星来源于岩石小行星,但有研究者发现,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行星可能来源于"巨大的流体泥球"。研究认为早期太阳系中的含冰宇宙尘埃可能在受到辐射加热之后融化,形成由水和尘埃组成的泥团,进而变成更大的类行星天体的前体,该研究或许将动摇我们对地球和太阳系其他行星如何形成的认知。来自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和美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12,(1):72-72
对于中国人而言,“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国家”属于一道小学历史题。但是。了解点世界史和欧洲史的人。总会有一点疑问:那里边为什么只有亚非的中国、巴比伦、印度、埃及这四个国家、而没有欧洲的希腊?  相似文献   

4.
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古代科学史的研究?本文从“李约瑟问题”得到启发,认为如果把注意力从反问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转移到正问题“为什么中国文明在把人类对自然界的知识应用于人类实际需要上比西方文明更有效得多”上来,则可以发展社会学与文化取向的中国科学吏研究。这样的研究就不再仅仅是“科学事实”的考证,而是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视角,研究中国古代科学与社会及文化相关的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以宋代为例,提出了一些可以照这一思路开展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5.
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远古时代的埃及、巴比伦、中国以及印度对人类早期数学作出的巨大贡献。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些古国地处不同疆域,拥有各自文化,但它们关于零在早期数学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却都拥有着各自独到的历史渊源。以古印度宗教哲学为视角,通过对古印度宗教哲学的深入认识来分析零产生的思想本源和实践价值,并在数学与哲学相交融的过程中得出对零的思考启示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6.
普赖斯和他的《巴比伦以来的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比伦以来的科学》及其作者普赖斯对科学计量学等学科有巨大的影响。《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也是一部杰出的科学中著作。该书缘起于作者提供科学史研究的目的。并通过一系列重要科学史成就的展现很好地服务了这一目的。这些成就不仅在当时推进了人们对科学、科学的历史和科学史的认识,而且我们今天还能从中获得某种体悟和灵感。  相似文献   

7.
“科技”,分开来说并不是一个概念。但我们常常对“科学”作广义的理解,把技术也包含在科学之中,所以人们常以科学之名,来谈论技术的应用。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1〕鉴于此,人们往往把它们合起来理解。并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对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它最重要的是认识与改造功能,科学技术本身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积累起来的,反过来又帮助人类不…  相似文献   

8.
普赖斯和他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1,20(4):368-376
<巴比伦以来的科学>及其作者普赖斯对科学计量学等学科有巨大的影响.<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也是一部杰出的科学史著作.该书缘起于作者提倡科学史研究的目的,并通过一系列重要科学史成就的展现很好地服务了这一目的.这些成就不仅在当时推进了人们对科学、科学的历史和科学史的认识,而且我们今天还能从中获得某种体悟和灵感.  相似文献   

9.
关于“人类认知在根本上是明晰的还是隐默的”这一问题,认识论隐含着“隐默主义”和“明晰主义”两种路径。波兰尼认为,明晰知识是一种幻象,精确知识必然包含着不能被清晰阐明的个人化的隐默认知因素;而布兰顿认为,隐默认知可以被表达和阐明,我们的知识最终是明晰的。两位哲学家关于认知的划界、明晰认知与隐默认知的关系、认知的社会维度、认知的对象等共同议题提出了异中有同的观点,这两种哲学立场的会通将构建更为圆融的认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在中国学术界虽不乏探讨,但迄今尚未见到从宗教社会学新范式的视角探讨科学与宗教的论著。启蒙运动以来世俗化理论框架下的宗教认知一直在东、西方广为流行且影响深远,近二十年确立起来的宗教社会学新范式则揭示了一种新的宗教认知和新的宗教观。认识宗教社会学新范式对于全面、客观地理解科学与宗教、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乃至对于科技与社会领域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拓展意义。本文首先阐发了为"范式"一词重塑辉煌的思考以及相遇"新范式"的机缘之幸;继而简要介绍了宗教社会学新、旧范式的主要差异,新范式中的科学与宗教之观点;最后就新范式对于科学与宗教以及科技与社会(STS)研究可能的启示进行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关于量子力学的争论是科学史上最为著名的争论之一,但对于这场争论的本质却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对比分析了关于这场争论本质的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即认为这场争论的本质是不一贯性与不完备性、不完备性与方法论层次上的争论、分离原理之争。研究者对这场争论的解读明显地从争论的表面向争论的深层原因发展,而且对争论的分析主要建立在研究者对爱因斯坦科学哲学思想的解读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2.
从现代进化学诞生之日起,为何人类生来就是裸体一直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达尔文在《人类的起源》中写到:“没有人认为皮肤上没有毛发对人类来说是个优势,人类身体脱去毛发不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果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人类脱去毛发呢?尽管书名是《人类的起源》,但是达尔文在这本书中并没有对人类的起源作出什么论述。  相似文献   

13.
韩潮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6):48-51,87
希腊思想中的技术一词既包含理论的含义也包含实践的含义。希腊哲学认为,技术是对自然的模仿,技术不可能超出自然之上;同时,希腊人也认为,技术是对偶然的控制,是对不确定性的克服。因而,希腊人的技术观念是防御性的,而不是进攻性的。  相似文献   

14.
东方科学与文明的复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500年前以来,人类的科学和文明存在着至今仍具有巨大影响的两大相对独立的流派。一个是源于古希腊的西方科学与文明,一个是源于古代中国的东方科学与文明。前者的科学思想是还原论,方法是公理化研究方法。后者的科学思想是整体论,方法是实用化研究方法。我们认为,西方科学与文明的发展目前出现了瓶颈问题,无论是西方科学自身的发展,还是在处理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关系上,都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出现了不可持续的严重问题。与此同时,科学的发展、社会和经济的进步都呼唤一种新的科学、新的文明,而它们的核心思想与东方科学和文明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东方科学与文明将面临一个大的发展。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应当而且必然结合在一起,共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新型举国体制都要求发展和革新面向未来的基础研究。构建“前瞻性”的基础研究需要处理好:研究方向和重点领域的选择问题、长期稳定的知识供给问题、公共价值的充分代表问题及如何符合人类道德规范的问题。“良序科学”作为科学哲学家所论证的关于现代科学形态的理想模型,提供了一种扩展科学多样性的思路,可以从认知多样性和价值多样性的角度分别回应上述的基础研究的认知需求和价值需求,为解决“前瞻性”基础研究的现实难题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介绍西方近代天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有所研究,但他们更关注于起源问题,且受到考古学、人种学、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等研究领域的影响,从而得出源于本土、巴比伦、印度或其他文明等不同观点。本文依据艾约瑟、湛约翰和艾德等人在1884-1888年间发表于《中国评论》上的相关论文,回溯他们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巴比伦起源的争论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一在考古学家发现的人类最早地图上,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古巴比伦人绘制了他们所认为的宇宙—大地像被倒扣的盘子,四周都是茫茫的大海,半圆型的天空将这一切都严严实实地笼罩起来。当然在这里,古巴比伦人将宇宙和地球划上了等号,走起路来四平八稳的他们想当然地把脚下的地球看成是一块自家田地的“放大版”。这毫不奇怪,看看同时代居住在其他地方的人们,现在的人也就不会用嘲笑的眼光去看他们了。中国很早就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位于地上的不周山用四根柱子顶着拱型的天穹,棋盘状的大地就很自然地被几根绳索吊在天的底下。很显然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18.
戴维·霍尔依据看不见的手的机制来解释科学的成功。作者对于霍尔的科学成功的看不见的手的解释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挑战首先,霍尔没有提供使人折服的理由让人相信科学家主要受到了自我利益的驱动。其次,既然调节科学家的相互交往活动的做法和制度都是本着扩展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的目的而设计出来的,那么,一种看不见的手的解释似乎就显得不够充分了。作者认为,对于科学的成功,无论是传统的直接的解释还是霍尔的看不见的手的解释都是不完全的。为此,作者提出用一个被隐藏的手的解释来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19.
人类认知几何有欧几里得性吗?因康德的直觉理论假设普遍时空并依赖于欧几里得几何,然而如果人类认知(如视觉)有黎曼特征,从而使得直觉判断不可能具有超越参照系的普遍有效性,康德学说就会有被颠覆的危险.认知几何的欧几里得德性问题,不仅对康德哲学形成挑战,也是认知科学亟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自然选择保证人类认知能力具有适应上的可靠性,但后者并不能保证认知能力在获得真理上是可靠的。由于我们不具有确切的证据肯定真信念比假信念更能增加有机体的总适应度这一前提,因此连接自然选择与认知能力真理可靠性的原始论证是不成功的。但对该前提的某些质疑大多是没有真正根据的,而在归纳意义上的“诱人论证”可能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