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体都是极化的,我们的总星系存在于一个具有N、S极的宇宙轴上。总星系是一个发育宇宙,推论在其两极必有供其发育的胚体及收纳发育完结后物质的宇宙结构。总星系内的星系有数量,又有每个星系群所占有的范围,故总星系是一个有限的局部宇宙。推论一个宇宙轴的N、S极必然相吻合形成一个载有以千亿计局部宇宙的宇宙链,而宇宙链是无数的,因而解释了宇宙的有限和无限。宇宙发育,归根结底就是恒星胚(中子星)的原子胚(胚中子)蜕变为恒星氢成为恒星,然后恒星氢蜕变为核子并聚合为各种元素。元素及其络合物聚集到一定当量抛射出去即为行星、卫星等天体。释出的光子不断作为能量的载体与物质相作用,逐步衰老增加波长。当光子波长达到107厘米以上,为所有物体拒收,只能反射到太空,作为空间充体和载体把空间支撑起来。所以天体和空间都是天体胚发育孪生的。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提出的利用3种中子俘获过程的典型元素丰度观测值研究不同金属度下不同核合成过程对重元素丰度的贡献的方法的基础上,计算了近太阳金属丰度恒星的重元素的平均丰度,并将计算结果与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 。  相似文献   

3.
恒星要保持相对平衡,必须要有某种压力与引力抗衡,在核心处必须存在某种能量来源。恒星的一生是不断消耗能量的一生,一旦能量消耗殆尽,将演变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从理论上讲,黑洞的中心称为奇点,从量子场论的观点推测,奇点也许是“真实”与“虚无”的连接点,或者说“开关”。  相似文献   

4.
庚君伟  NASA  ESA 《科学世界》2014,(3):74-79
<正>宇宙中的天体,生与死总是相依相伴。比如,中小质量恒星的死,伴随着白矮星和行星状星云的生;大质量恒星的死,伴随着中子星、黑洞和超新星遗迹的生。超新星遗迹,是大质量恒星死亡前发生灾难性的爆炸后,原来恒星包层中的物质被抛射到星际空间而形成的,而爆发后在中心留下来的核心就成了中子星或黑洞。超新星遗迹的诞生超新星遗迹的诞生,伴随着星体的剧烈爆发。这种爆发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核燃烧导致的超新星爆发,另一类是常说的引力坍缩型超新星爆发。  相似文献   

5.
恒星核合成产率是星系化学演化模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量,采用不同的产率会得到元素的不同演化行为,从而给出不同的星系化学演化信息.而由于采用不同的核合成计算参数,不同研究者计算出的产率有所区别.评述了最近发表的中、小质量恒星及大质量恒星的演化与核合成计算结果,并对他们所采用的参数进行了比较,为恒星核合成计算及星系化学演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6.
Kinnersley时空中的粒子辐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恒星内部依次进行着核反应,促使恒星不断地演化,恒星演化到晚期的归宿将成为白矮星或中子星或黑洞。对于Kinnersley黑洞而言,加速度是导致非热辐射粒子的主要原因;Kinnersley时空中的Dirac能级分布与极角θ有关。  相似文献   

7.
星际物质对动态球对称带电黑洞非热辐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恒星内部依次进行的核反应促使恒星不断地演化 ,恒星演化到晚期的归宿将成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如果核能耗尽的晚期恒星经过物质抛射过程后的质量大于 3倍太阳质量 ,则简并的中子压力也将抵档不住引力的坍缩 ,星体将继续坍缩成黑洞 .自 1 974年Hawking提出任何黑洞都会产生辐射以来 ,人们为了探测黑洞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1~ 4] .在理论研究方面 ,对稳态黑洞和动态黑洞的研究 ,特别是在对动态黑洞的热辐射和非热辐射研究方面取得的结果 ,促进了黑洞物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在观测方面 ,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人们用各种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正最早恒星诞生困难南京大学施勇领衔的国际团队的研究成果显示,早期恒星形成的效率比类银河系中的效率低10~100倍,这就意味着最早的恒星诞生要比今天的恒星形成难得多。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10月16日出版的Nature上。理论上说,宇宙大爆炸之后,气体随着宇宙膨胀而渐渐冷却,在大约130亿年前,开始坍缩形成宇宙第一代和第二代恒星。这些恒星内部剧烈的核聚变反应把氢和氦合成各种元素。气体中的金属元素含量是影响恒  相似文献   

9.
在宇宙中,恒星的分类是按照它们死亡的方式,一类像我们太阳这种,最终安静地成为白矮星,另一类是比太阳大8倍以上的恒星,它们的死亡是爆炸。恒星越大,寿命就急剧地缩短,质量差3倍,寿命就差750倍。就是说,一个比我们的太阳大3倍的恒星,它的寿命就只有1300万年。所以,生命的进化是不可能托付给大恒星的。但是,宇宙的物质的丰富和流动,却全靠它们。宇宙在过去有过一个非常单调的开端,只有氢元素和少量的氦元素,然而宇宙在成长,而成长的标志就是重元素的增加,这种增加使宇宙越来越丰富。宇宙的所有的奇迹,都是在有了完整的元素制造之后。而制造元素,就是把氢元素以不同的数目聚合,而要完成所有元素的聚合的  相似文献   

10.
欧洲一组天文学家利用非常灵敏的XMM—Newton X射线太空望远镜完成了对一颗中子星磁场的首次直接测量,这项研究结果不仅能深入探察中子星非常极端的物理学,而且能揭开恒星“生命”最后阶段的奥秘。  相似文献   

11.
Q&A     
《科学世界》2011,(5):81-81
Q:假如太阳是蓝色的,那么天空会是什么颜色?A:太阳可能是蓝色的吗?当然有可能,虽然太阳是一颗黄色的G型恒星,但比太阳质量大上20~60倍的恒星(B型或O型)的恒星就是蓝色的。不过无论恒星是什么颜色,我们看到的天空都会是蓝色的,这是为什么呢?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勋  相似文献   

12.
以X-ray亮度为标准,选取了16颗G型的年轻类太阳恒星进行了测光观测,并通过眦软件经行了测光处理,获得了9颗年轻类太阳恒星的自转周期.结合一些T Tauri型星、零龄主序恒星的自转周期,X-ray亮度得到自转较快的类太阳恒星与自转较慢的这些恒星比较,前者具有更强的X-ray辐射.但是,当恒星自转极快时,却并未发现自转和X-ray辐射强度之间的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运用石蜡切片法,对半日花H.songaricum的受精过程,胚及胚乳发育进行了初步观察.受精前,一个助细胞解体,另一助细胞宿存.精核与极核的融合早于精核与卵的融合.受精极核不经过休眠过程,经多次分裂形成核型胚乳.胚乳游离核于球胚晚期开始细胞化.种子成熟后无胚乳.胚胎发育属柳叶菜型.胚柄由一纵列细胞组成并于球胚晚期开始退化.胚的发育经历球形原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及成熟胚各时期.  相似文献   

14.
潮汐效应是影响恒星结构和演化非常重要的物理因素.本文研究了影响潮汐转矩系数E_2的三个理论模型.根据转动恒星中的角动量传输和元素扩散方程,给出了潮汐转矩系数E_2对转动恒星内部结构和元素混合的影响.结果表明:潮汐转矩系数E_2与恒星质量、金属丰度、演化时间有密切关系.潮汐转矩系数E_2越大,双星系统轨道角动量转化为子星自转角动量和自转角动量在恒星内部传输的效率越高.强潮汐转矩造成恒星表面有较大的氦和氮元素的超丰和对流核质量,使恒星具有较高的光度.然而,对比模型M1和M3,充分的转动混合效应可以降低元素的不透明度和辐射温度梯度,压制转动动力学效应造成的辐射温度梯度的增加,使恒星中心对流核减少.强潮汐产生的转动混合效应使氢元素丰度和数密度增加,增强氢燃烧效率,提高中心核温度,使恒星膨胀,具有较大的转动惯量.因此,研究潮汐效应对元素混合效应的影响,对密近双星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恒星并不是永恒的,它们也会诞生和死亡。它们的寿命取决于其质量:质量越大,辐射能量就越快,寿命也就越短。像太阳这样长寿的恒星,其寿命在100亿年左右。一颗质量比太阳大10倍的恒星大约只能生存2500万年。相反,一颗质量是太阳质量一半的恒星可生存1万亿年以上。  相似文献   

16.
恒星要保持相对平衡,必须要有某种压力与引力抗衡,在核心处必须存在某种能量来源。恒星的一生是不断消耗能量的一生,一旦能量消耗殆尽,将演变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从理论上讲,黑洞的中心称为奇点,从量子场论的观点推测,奇点也许是“真实”与“虚无”的连接点,或者说“开关”。  相似文献   

17.
濒危植物—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aricum)的双受精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石蜡切片法,对半日花H.songaricum的受精过程,胚及胚乳发育进行了初步观察。受精前,一个助细胞解体,另一助细胞宿存,精核与极核的融合早于精核与孵的融合。受精极核不经过休眠过程,经多次分裂形成核型胚乳。胚乳游离核于球胚晚期开始 。种子成熟后无胚乳,胚胎发育属柳叶菜型,胚柄由一纵列细胞组成半于球胚晚期开始退化。胚的发育经历球形原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及成熟胚各时期。  相似文献   

18.
黑洞篇:恒星的质量上限 质量超过一定极限就会形成黑洞!? 存在着黑洞的依据 按照科学家现在对恒星的认识.恒星在其寿命终结以后将变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这其中的黑洞是在1916年根据广义相对论利用数学推导出来的一种天体.在那以后的15年间只是理论上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在星际演化过程中 ,通过热核聚变和中子俘获等核反应 ,合成了氢、氦直到原子序数为 92的铀的所有原子核。本文简单介绍元素核合成的 8种核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人们发现磁场对恒星结构和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简述了磁场产生的发电机原理,即恒星对流区的α-Ω发电机和辐射平衡区Tayler-spruit磁场发电机。Maeder&Meynet(2005)根据Tayler-spruit磁场发电机研究了磁场对恒星结构和演化产生的影响。他们发现磁场极大地增加恒星内部各层之间的耦合,使得恒星内部为接近刚性转动,而无磁场的恒星其内部为高度的较差自转。同时有磁场的恒星模型其表面有较高的N,He等元素增丰,同时带来C,O元素的消耗。磁场还引起恒星内部子午环流,剪切湍流等物理过程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