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环形振子势的超对称性和形不变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证明了在球极坐标下环形振子势在 r维和 θ维具有超对称性和形不变性,得到了该势的能量本征值和能量本征函数。  相似文献   

2.
证明了在球极坐标下环形振子势在r维和θ维具有超对称性和形不变性,得到了该势的能量本征值和能量本征函数。  相似文献   

3.
图G的一种加权邻接矩阵记为Adb(G)=(adbij)n×n,若顶点vi和顶点vj相邻,则$a_{i j}^{d b}=\frac{d_{i}+d_{j}}{d_{i} d_{j}}$, 反之adbij=0.给出图G的加权谱半径的上下界,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加权谱半径的Nordhaus-Gaddum-type关系.得到了图G的加权能量的几个上下界,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加权能量的Nordhaus-Gaddum-type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GLAS波形数据在估测森林郁闭度方面的潜力,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经营区为研究区,利用高斯低通滤波器对GLAS波形数据进行平滑滤波,从平滑后的GLAS波形数据中提取比值能量参数(I)和差值能量参数(ec),针对不同森林类型分别建立森林郁闭度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参数I建立的单变量模型优于利用参数ec建立的单变量模型; 而利用参数Iec建立的多变量模型明显优于单变量模型。对阔叶林来说,森林郁闭度模型的决定系数(R2adj)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72和0.07,模型验证的R2adj为0.74,RMSE为0.06; 而对于针叶林,模型的R2adj为0.80,RMSE为0.10,模型验证的R2adj为0.76,RMSE为0.11; 混交林模型的精度在阔叶林和针叶林之间,模型的R2adj为0.75,RMSE为0.09,模型验证的R2adj和RMSE分别为0.71和0.07。因此,GLAS波形数据在估测森林郁闭度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将参数Iec联合能够提高GLAS波形数据估测森林郁闭度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的能量优化路由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能量利用效率、能量消耗不均衡和安全威胁而导致的网络寿命和网络功能受到影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安全的能量优化路由算法.在网络中建立安全信任评估机制,借用物理学中势场的概念,利用节点深度、区域能量、剩余能量和安全信任值信息建立4个势场,并将它们统一成一个整合的势场.利用该势场函数确定节点数据包传输的下一跳方向,来达到对传感器网络能量利用效率、能量均衡和安全性的优化.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对随机产生的一系列512、51262和435663笼形水合簇,使用DFT/B97D/6-311++g (2d,2p)以及DFT/M052X/6-311++g (2d,2p)方法计算其能量,并讨论了这3种笼形水合簇中不同水分子对的分布与氢键的键能、笼形水合簇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3种笼形水合簇,若只考虑近邻水分子对中心水分子对的影响,则各笼形结构中只有4种氢键类型,只要确定其中1种氢键类型的个数,其他3种氢键类型的个数也可以被确定;3种笼形水合簇中氢键的平均能量和单个氢键的平均能量都随n(1221)值的增大而增加;但是在n(1221)值相同时,不同笼形水合簇中单个氢键的平均值几乎相同;当n(1221)值不同时,不同笼形水合簇的氢键网络能量出现重叠,说明笼形水合簇稳定性与4种氢键类型的分布值之间无严格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在理想(无外势场)情形下,粒子的态密度与粒子运动空间的维度n及对能量的不同依赖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在有外势场的情形下,得出粒子的态密度与粒子运动空间的维度n,以及与外势场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当电磁场(宀浸)渐施加并随后(宀浸)渐撤除之后,电磁场为零而矢势和标势仍可不为零。在这情形下必须用能量算符而不能用哈密顿量去计算系统处于一能量本征态的几率。在电磁场为零时势为零这种规范中,能量算符化为未扰动哈密顿量,这时能用通常的方法计算几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库伦束缚势对量子阱中极化子性质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得到:随着库仑束缚势和阱宽的增加极化子的基态能量逐渐减小,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极化子的基态能量逐渐增加.阱宽越小,量子尺寸效应越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了帮助高校实现从“创业教育导向”向“创业支持导向”转变,高校需要建立新的创业生态系统理论模型。采用“能量输入”视角方法,可以从系统的动态平衡需要出发,进行“能量范式”的高校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建模。结果发现,在这个模型中,地方政府、高校管理层和社会是模型的三个维度。高校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优化需要系统外部“能量输入”及系统内生“能量流转”,系统可以通过维度优化、生态优化和地方政府主导作用改善等渠道来实现能量向系统内创业主体的流转,研究得出了能量流转策略及能量输入思路。  相似文献   

11.
煤储层具有复杂的孔隙结构,在吸附甲烷气体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为研究煤储层孔隙和甲烷吸附过程中能量变化的非均质特性,使用分形维数分析煤孔隙的非均质性,运用吸附势和表面自由能理论分析等温吸附过程中的能量变化非均质性。结果表明:PY-1、PB-1、PB-2样品主要发育微孔,PY-2样品主要发育大孔,不同样品的孔隙分布差异明显;微孔是吸附甲烷的主要场所,但并非是影响甲烷吸附量的决定因素。煤的孔隙结构和本身性质影响了煤吸附甲烷的非均质性选择,镜质组含量越高,孔隙结构越复杂,孔隙分形维数越大,非均质性越强;甲烷吸附量越高,吸附势和表面自由能变化越大。  相似文献   

12.
势能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本文将势能的两种定义法称为两种势能观。重点说明新势能观关于物体系势能的定义与计算,按新势能观,物体系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物体。物体系的势能通常可以看作是内势能与外势能的总和。我国多数物理教材中所定义的物体系的势能,只相当于新势能观中的内势能。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应力波加载速率对岩石破碎与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利用杆件纵向撞击面局部变形的非线性模型设计了5种不同曲率半径的锤头,获得了非等入射能与等入射能条件下不同加载速率的入射应力波,并对红砂岩进行了冲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应力波加载速率的增大,砂岩试样破碎块度的分形维数呈近似线性增长关系.在加载速率相同的情况下,砂岩试样破碎块度的分形维数随入射能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入射应力波加载速率的增加,破碎能耗密度增大.在加载速率相同的情况下,入射能越大岩石破碎能耗密度越大.在非等入射能条件下,岩石破碎过程中的能量利用率随着入射能的增大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实际生产中最优的应力波形必须综合考虑破岩效果和能量利用率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利用直径50 mm的霍普金森试验装置,研究花岗岩试件冲击破碎碎块的分形特征和耗散能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破碎花岗岩每单位体积所需要的能量和岩块尺寸、特征尺寸、均匀性系数、块度分形维数等有较大的相关性,比耗散能量和块度分形维数的关系更接近于自相似的特征;扫描电镜图像和耗散能量与碎块表面的分形维数的关系,显示了较低的耗散能量使花岗岩内部微裂纹沿晶破坏成碎块,较高的耗散能使花岗岩内部的微裂纹既有沿晶破坏又有穿晶破坏,且碎块表面的分形维数反映了碎块表面的破坏程度.  相似文献   

15.
用推广的分维计算式计算在高能质子 反质子碰撞中产生的末态粒子动量分布的维数,在质心系能量S=540GeV下,求得中心区的分维数是二维的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混凝土声发射信号特征参数与其损伤的演化关系,对单轴多级循环加载条件下的不同初始孔隙率混凝土试件进行了声发射试验.引入活跃系数对声发射现象发生的活跃程度进行表述,提出基于声发射能量评价混凝土服役状态的方法,分形理论分析了混凝土破坏过程中声发射能量分形维数(关联维数)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初始孔隙率混凝土试块声发射能量和声发射能量关联维数随加载进程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失稳破坏的临界位置相当.在混凝土破坏过程中,当声发射能量峰值下降后再次激增、能量均值超过100 m V· ms且活跃系数在20~70范围内连续放缓的现象出现时,预示混凝土材料的破坏.声发射能量关联维数随加载进程下降表明出现损伤,持续下降后并呈水平趋势,标志混凝土结构临近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裂隙倾角的裂隙砂岩试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试件变形破裂过程中的应变能演化特征,基于分形理论定量描述了最终破坏后碎屑尺度分布的分形特征,初步探究了能量耗散与破碎分形维数之间的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裂隙倾角增加,裂隙砂岩试件的抗压强度和耗散应变能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数据拟合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试件破坏后的碎屑尺度分布具有分形特征,不同裂隙倾角试件的分形维数介于2.58~2.64;分形维数随裂隙倾角的变化规律与抗压强度类似,两者近似呈线性相关关系。此外,试件的抗压强度越高,破坏时释放的耗散应变能越多,试件破碎程度越严重,所产生的微、细粒碎屑占比增大,导致分形维数变大;数据拟合结果表明耗散应变能和分形维数之间具有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利用坐标变换精确求解二维耦合谐振子的能量本征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坐标变换研究了二维耦合谐振子能量本征值问题,给出了变换矩阵的一般形式及二维耦合波色谐振子能量本征值的精确解.  相似文献   

19.
强夯碎石桩的发展及成桩机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强夯置换法是80年代才开始应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在我国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工程,介绍强夯置换法的发展概况,用波动理论生阐述强夯置换法在成桩中桩土界面的变化,说明了夯击能量从第一击接近球状传播到柱状桩体后的接近一维传播变化过程;探讨了夯锤势能转换成使桩体向下延伸的动能、桩体压密的势能、通过桩体侧面和底面的向桩个传播的动能比例、分析结果表明:强夯法将粗颗粒料夯击到土形成柱状体;复合地基不仅奂中度大幅度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