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规范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的司法鉴定活动,保障司法鉴定质量,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我国司法部2001年8月发布了《司法鉴定程序通则(试行)》。2005年2月第十届全  相似文献   

2.
作为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完善司法鉴定制度已成当务之急,而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则必然涉及鉴定机构,本文将围绕高校司法鉴定活动的历史与现状阐述依托综合性或专业性高等院校设立司法鉴定机构、开展司法鉴定工作的优势,以为司法鉴定制度改革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张梅馨  聂海燕 《科技信息》2009,(25):I0022-I0022,I0024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应用,司法鉴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一些案件的审理中.司法鏊定人作为司法鉴定活动的主体,对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司法鉴定人既不同于证人,也不同于专家辅助人,其在诉讼中的地位不明确直接影响到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诸多司法鉴定问题,本文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鉴定人的诉讼角色定位问题作简单探讨.以期对完善我国司法鉴定人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在追求司法最终裁决的道路上,司法鉴定由于其自身不但具有证据的效能,且有时还起着对其他证据进行审查判断的作用.于是不论是代表公权力一方的公检法.还是公民个人都将司法鉴定所得出的鉴定结论视为”科学证据”、”证据之王”。如此重要的法律地位.自然要求对司法鉴定这一活动报以更高的期望和更严的要求。本文拟对司法鉴定监督机制的构建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献计献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我国刑事司法鉴定的立法规定和司法实践出发,详细阐述刑事司法鉴定制度中所存在的主要不足,从而加深对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认识,对于这些不足,还应当通过制定有关的司法解释予以弥补,才能更好地发挥刑事司法鉴定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司法鉴定在诉讼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及与之伴随的我国社会鉴定市场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表明了建立和完善司法鉴定检察监督制度已越来越有必要。但目前对司法鉴定活动的监督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都是很不完善甚至是空白的。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有权力也有责任开展对司法鉴定的监督工作。司法鉴定检察监督,应当明确检察机关在司法鉴定监督体系中的全面监督和独立监督的地位。在完善司法鉴定检察监督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监所检察和民事诉讼环节中对司法鉴定的监督,进一步完善司法鉴定检察监督的立法,严惩扰乱司法鉴定秩序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民事司法审判中,申请司法鉴定的种类,数量日趋则多,司法鉴定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2007年司法部制定的《鉴定程序通则》对司法鉴定程序、资质等做了一定规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司法鉴定混乱问题。本文主要从当前司法鉴定的概念、特征、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及制度改革的法律思考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司法鉴定活动对于有效地保障诉讼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司法实践中,对于司法鉴定的属性、司法鉴定权的启动和管理、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资格、鉴定人负责制度和出庭作证的义务等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改革。对于司法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一是要认真按照《决定》的规定,理顺司法鉴定实践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二是要尽快制定鉴定人资格体系和行业准入管理制度,把司法鉴定制度纳入法制化、正规化建设轨道;三是要逐渐实行鉴定职业化、社会化。  相似文献   

9.
司法鉴定是保证司法公正的重要一环,提高司法鉴定的质量关键依靠制度。司法鉴定活动应符合一系列程序正义的基本理念,即当事人平等、鉴定程序公开、诉讼各方对程序的平等参与等各个方面。笔者从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应树立和谐的理念出发,分析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几个方面予以完善:司法鉴定程序的启动机制,司法鉴定行业级别制度和统一的司法鉴定标准,鉴定人出庭质证的制度,鉴定人员的资格确认。  相似文献   

10.
关于建设工程造价的司法鉴定问题一直在司法实务界存有困惑,随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的颁布施行,这个问题再次引起实务界的关注。本文对建设工程造价的司法鉴定的概念、鉴定原则、鉴定的启动程序、鉴定的依据及法院对鉴定的认证作了相关的阐释,以期对建设工程造价的司法鉴定问题能有管中一窥之功。  相似文献   

11.
司法鉴定在现代诉讼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鉴定意见日益成为协助法官分析、判断和审查证据材料。形成内心确信的得力助手。然而,诉讼活动对司法鉴定高度依赖却与公众对司法鉴定的信任偏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司法鉴定的社会公信力不足,直接影响了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妨碍到司法鉴定服务诉讼和促进司法公正目的实现。研究司法鉴定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在当前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司法鉴定公信力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理念要素、体制要素、主体要素、程序要素、载体形式、监管要素等方面,其中理念是前提,体制是生命,主体是关键,程序是核心,载体是重点,监管是保障。  相似文献   

12.
韩晓林 《科技信息》2012,(28):1+3-1,3
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是一种以科学性为基础,以法律性为保障的诉讼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科学技术实证活动,而其中的专利技术司法鉴定又是伴随着司法制度和科技的发展应运而生,在法院以及相关行政管理机关在审理专利侵权纠纷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打击专利侵权方面,尤其需要专利技术司法鉴定工作的配合。  相似文献   

13.
现实生活中,民愤对司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它可以监督司法活动,提升司法公信力;另一方面,它又干扰了司法机关独立性,影响司法公正.应当客观全面认识民愤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将民愤纳入法治渠道,正确分析和鉴别民愤,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考虑民愤影响,提高司法机关独立性,保证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4.
单光瑞 《天津科技》2005,32(2):26-26
根据国务院和司法部的有关规定,经天津市司法局审核,我市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食品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于今年1月设立国内首家食品司法鉴定机构——天津市津食司法鉴定中心,并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该司法鉴定机构业务范围核定为:各类食品、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鉴定。食品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6位科技人员被市司法局批准为司法鉴定人并颁发了证书。  相似文献   

15.
姬海莉 《科技信息》2007,(22):305-30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评估行业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尤其是司法技术鉴定中,在为司法机关的审判提供证据方面显示出评估技术的独特魅力.本文从司法评估鉴定的涵义、特点、基本程序、评估方法选用上需考虑的因素及风险防范等五个方面就资产评估在司法鉴定中的有关问题做一下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 Substances, PSs)具有更新快、种类多、隐蔽性强等特点,给禁毒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废水中的PSs浓度不断升高,也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和严重威胁。本文介绍了废水中PSs的主要来源及常见类型,对废水中PSs的污染现状进行了综述,归纳总结了PSs常见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及仪器分析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固相萃取搭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是目前最常采用的PSs分析鉴别技术。废水中的PSs较为复杂,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废水中的PSs种类及浓度随人类的活动有所差异。因此,建立快速、准确、高效的分析鉴别方法,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最后对PSs分析鉴别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废水流行病学调查等相关研究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源于英美法系的司法认知制度被世界许多国家立法所吸纳并已步入我国制度移植的空间。我国民事诉讼法未明确规定司法认知,仅司法解释略有涉及。但作为法官在审判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事实认定方法,我国在司法认知方面绝非一片空白。因此,很有必要全面检视我国司法认知现状,以为合理借鉴提供起点参数。从立法层面讲,我国现有的关于司法认知的法律规范存在着立法位阶偏低、定性模糊以及缺乏程序规定等不足;从司法层面讲,则存在着法官怠于司法认知、迷信司法鉴定而轻视司法认知的问题。究其原因,该种状况的形成与我国证据虚无的传统理念、超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和社会发展的相对落后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8.
司法和谐的提出,是人民法院近十年大力推进司法改革的进一步总结和探索。司法生态和谐的突出表征即司法被社会广泛认同,具体体现为信任司法整体、尊重司法实践和理解司法方法。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之下,和谐司法作为人民法院对司法活动的理想追求和应然描述,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司法现代化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实现司法现代化必须转变旧有的司法观念,对司法的本质、功能、运作及司法活动的固有规律有明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定位,按照司法自身的规律和特征重新进行权力配置,转化司法职能,完善司法程序,使司法权回归裁判权的本质,改变法院工具的性质,而成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屏障。  相似文献   

20.
鉴定结论作为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证据之一,它在专门性问题方面有很高的证明力,有助于查明案件事实,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缺陷作初步探讨和分析,对如何完善我国的刑事司法鉴定制度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