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藏山羊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藏山羊生态地理分布,生态类型和高原型蒇山羊的生态适应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蒇山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高度地带性规律;蒇山羊分为高原型和山谷型两个生态类型;高原型藏山对其所处高寒缺氧的生态环境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2.
高原型和山谷型藏山羊生态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高原型和山谷型藏山羊的体态、被皮、解剖、生理和生化遗传标记等生态特征的比较研究表明:高原型比山谷型藏山羊体格较大;毛被白色者较多、毛丛较长、单位皮肤面积次级毛囊较多,产线量高;气管、肺和心脏较发达;血液中RBC、WBC、Hb均较高;体温、皮温均较低,两型藏山羊的Hb、Alb、Am经电泳均显示一条带,无多态性,高原型藏山羊的Tf有3种基因型,即AA、AB、BB,而山谷藏山羊Tf只有两种基因型,即AA、AB。基因频率经x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两型藏山羊的AKP同工酶均有两种基因型,即AKPF和AKPO,AKP基因频率经x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不论是高原型还是汕谷型藏山羊的ES同工酶均有多态性,都有3个带,但两者的E_s同工酶带有明显差异,区带-Ⅱ-2、带-Ⅲ-3、带-Ⅱ-4、带-Ⅲ-2对应比较,差异极显著(>0.01);带-Ⅰ-1、带-Ⅰ-3、带-Ⅲ-1对应比较差异显著(P<0.05),高原型和山谷型山羊的LDH同工酶均有5条带,其活力顺序均为LDH_1>LDH_3>LDH_2>LDH_5>LDH_4,各带对应比较,两个生态类型藏山羊间LDH_1、LDH_2活力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3.
采用实地调查和生态地理比较等方法,研究成都麻羊的生态地理分布及其生态类型.结果表明,成都麻羊2007年存栏数量30多万只,主要分布在东经102°15′~104°30′,北纬30°15′~31°40′范围的生态地区.成都麻羊有两个生态类型,即丘陵型和山地型.两个生态类型的成都麻羊分布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体格大小和生产性能等均有较大差异.丘陵型成都麻羊体格较大,体尺体重、产肉性能和繁殖性能均高于山地型成都麻羊.对两个生态类型的成都麻羊,均需要提高饲养水平和加强本品种选育,进一步提高产肉性能.  相似文献   

4.
采用生态地理比较方法研究金堂黑山羊与白玉黑山羊的生态特征,结果表明,金堂黑山羊与白玉黑山羊在生态地理条件、饲养管理、外貌特征和生长性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金堂黑山羊的产肉性能高,繁殖性能好,是一个优良的地方肉用山羊品种.白玉黑山羊产绒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5.
藏山羊种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藏山羊种质测定项目研究表明,藏山羊起源于青藏高原为藏族先民所驯化,现有数量725.3万只,藏山羊性喜干旱温凉,适应性强,生理生化指标均在山羊常值范围内,根据藏山羊的体态、被皮、解剖、生理和生化遗传标记等生态特征,将其划分为高原型和山谷型两个生态类型,在细胞遗传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性,藏山羊周岁前生长发育较快,高原型大于山谷型,高原型和山谷型藏山羊性成熟均晚、繁殖成活率低。高原型盛产山羊绒,绒品质好,高  相似文献   

6.
西安都市圈是西北地区人口最为集聚的地区,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生态空间的格局关系到未来各个城镇的发展质量和城乡生态安全.基于MSPA分析法和网络分析法,通过数量、规模、空间布局、网络中连线数、节点数、网络回路、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廊道密度等定量分析,深度剖析西安都市圈当前的生态源地、道路廊道、水系廊道等生态网络的组成要素.结果表明:西安都市圈呈现南北两端屏障式生态空间格局.其中,生态源地具有分布不均衡、源地之间分离度大,存在生态孤岛;生态盲区多,尤其是在人口密集区域,缺少大中型生态源地;道路廊道网络连接度较好,但是出现多条长度超长廊道,对生物的迁徙影响较大;水系廊道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南多北少的分支状特征,尤其是在都市圈中部地区,水系廊道数量偏少,连接度较低.通过对生态源地与廊道等生态网络构建要素分析,探讨了西安都市圈现状生态空间的格局特征,为今后西安都市圈生态网络建设提出科学的空间优化指引.  相似文献   

7.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在RS和ArcGIS等软件支持下,基于生态与经济2个子系统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度与协调度模型分析经济区耦合度和协调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耦合度与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经济区生态经济已由低水平耦合进入拮抗阶段,但2者协调程度仍处于低度协调阶段.经济区生态经济耦合度和协调度分布不均衡,高值区围绕中心城市分布.根据各研究单元耦合度与协调度的组合情况,结合耦合度、协调度理论内涵,可将经济区划分为磨合发展型、经济超前型、拮抗发展型、生态主导型4类区域.研究从主体功能区角度提出促进研究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牦牛在世界及中国、蒙古、苏联、印度等国的生态地理分布、生态类型、数量,以及牦牛的数量分布与海拔高度、气温、降水量、年日照时数、草地类型等主要生态因子的定性定量关系。为牦牛资源的开发、划区、合理组织牦牛生产及牦牛的选育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牧业生态气候相似的理论,以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和家畜生态适应性为重要依据,用叠加法,将四川省划分为五个在气候、草地、土壤类型和家畜分布有明显差异的生态气候区。并对每个区的牧业气候特征、牧业生产特点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北盘江流域经济贫困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空间耦合关系,揭示其空间格局,基于遥感数据及统计资料,构建北盘江流域乡镇单元的经济贫困与生态脆弱性的评价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经济贫困与生态脆弱性的空间格局及耦合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中度贫困以上的乡镇占全部乡镇的40.54%,贫困程度较重的乡镇主要分布于东南部、中部及六盘水一带的西北部地区,有一定聚集性。2)生态脆弱性等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由东至西生态脆弱程度愈加严重。中度以上脆弱性的乡镇仅占全部乡镇的30.41%,生态脆弱程度处于偏低水平,各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集中性。3)耦合协调类型占全部乡镇的83.24%,处于优良的耦合协调状态,耦合协调差异类型分布连片且集中,失调差异类型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部。研究可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提供一定理论支持,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