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新春 《奇闻怪事》2006,(11):29-29
“亲情歌吟”这一单元学完后,我安排了一节单元活动课“感悟亲情”。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讲述父母在生活中最使自己感动的一件事。 七课了,我先让学生归纳一下几篇课文的共同点。大家一致认为几篇课文中的父母都是最普通最平常的人,他们为子女做的事也都是极普通极平常的;但正是在这普通平常的事中,我们看到了父母的无私、伟大。我因势利导:“是呀,天下父母都是一样的,相信同学们的父母也有许多感人的事情。谁能给大家讲讲呢?”话音落下,教室内一片沉寂。  相似文献   

2.
乔纳森6岁时嘲笑他11岁的哥哥亨德里克说:“简直没法儿跟他相处。可怕的荷尔蒙。”说完还加上一句:“但愿将来我不要变成那样。”乔纳森如今10岁了,当他的哥哥渐渐学会同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和谐相处的时候,乔纳森开始对父母咆哮:“我再也受不了你们了!”乔纳森的父母对此并未感到特别惊讶,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同青春期的孩子打交道的可怕经验。他们知道要在夜里关掉电话,以免被亨德里克的朋友们深夜打来的电话搅了好梦;他们习惯了孩子们房间里发出的巨大噪音9吡怂窃诓妥郎系慕惶钢写直┪蘩竦幕卮穑凰且仓溃朐谖桃焕嗍虑…  相似文献   

3.
美国往交网站Facebook的创办人、被冠以“盖茨第二”美誉的扎觅伯格1984年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父亲是一名牙医,他从小酷爱与人争论且记忆力惊人,父母认为他日后毖将成为律师。12岁时,他用家中的486电脑制作了生平第一个网站。  相似文献   

4.
本书作者张君直心,是我的一位交往多年的学术友人. 早在40年前,我们的国家经历过一场现在许多年轻人都不很了解的大变故.在全民族几乎失掉了任何回旋余地的关头,自上而下地,推行起一场波及全民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直心与我,和我们的千千万万同龄人一样,离开自幼熟悉的大都会,到偏远而贫困的地方“插队落户”。所不同者,是他从上海,到了云南的沧源佤族傣族地区,而我则是告别北京去了内蒙古的达斡尔族地区。当然,那年月我们都还不满20岁,彼此之间也不认识。  相似文献   

5.
成功的境界     
上个世纪初,有一个犹太少年,他做梦都想成为像 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一有空就练琴, 可是,就连他的父母都觉得这个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 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天赋。 有一天,少年去请教一位老琴师。琴师说:“孩子,你 先给我拉一首曲子听听吧。”少年拉了帕格尼尼24首练 习曲中的第3首,简直破绽百出。一曲终了,老琴师沉吟 片刻,问少年:“你为什么特别想拉小提琴呢?”少年说: “我想成功,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出众的小提琴演奏 家。”老人又问道:“那你拉琴快乐吗?”少年回答:“我非 常快乐。”  相似文献   

6.
罗飞 《特区科技》2007,(12):37-37
年初,走访了一家内地的民营高科技企业。老板是学工的,40多岁。毕业后一直研究光电一体化技术。十年前下海创立了自己的企业。“非典”期间推出红外体温探测仪,公司名声鹤起。近几年产品进入国防领域,业绩风生水超。当时,我问他是否有上市的打算,回答非常坚决:我才不要上市!原因也简单:公司利润过亿,没有银行负债,又是个人独资,几辈子都花不完!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的权力组成正在发生变化,自由派技术官员开始较多地出现在权力体系中。 29岁的尼古拉·尼基福罗夫长着一张娃娃脸。两年前,这张“娃娃脸”出现在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的政府名单中,着实让外界吃了一惊。不久前,他又进入了俄总理梅德韦杰夫的政府内阁,成为信息与大众传播部部长。20多年来,他是俄罗斯唯一一位“80后”政府高级官员。  相似文献   

8.
支撑21世纪人类世界的科学技术,不少人认为首推因特网莫属。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人类发展史,很可能会对持这一看法的人产生似怪非怪的疑惑。因为任何时代的任何人都有权以主观中心来评价本时代所发生的一切事物,当然,其中包括那些“划时代的新发明”和“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发现”。21世纪的人们,往往会将因特网的发明与世界四大发明相提并论。对此,笔者的观点颇有些与其相悖。美国在线公司的史迪夫·凯斯董事长很早就预言,“新世纪将是网络时代”。不少专家也异口同声地断言,因特网可以与15世纪发明的“加藤伯格活字印刷术”同…  相似文献   

9.
小虎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他特别喜欢做一些课外题。同学们都称他为“智多星”。有一天,小龙问小虎:“你今年几岁了?”小虎说:“我和数学老师的年龄加在一起是36岁,老师的年龄是我的3倍,你说,我今年几岁了?老师的年龄又是多少岁呢?”小龙算了好长时间都没算出来。小虎说:“像这样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小虎和老师的年龄和),又知道大数是小数的若干倍(老师  相似文献   

10.
方亮 《世界博览》2012,(14):24-25
俄罗斯的权力组成正在发生变化,自由派技术官员开始较多地出现在权力体系中。 29岁的尼古拉·尼基福罗夫长着一张娃娃脸。两年前,这张“娃娃脸”出现在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的政府名单中,着实让外界吃了一惊。不久前,他又进入了俄总理梅德韦杰夫的政府内阁,成为信息与大众传播部部长。20多年来,他是俄罗斯唯一一位“80后”政府高级官员。  相似文献   

11.
希凡 《世界博览》2010,(7):42-43
“我当然会听到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说:‘这场经济衰退太可怕了,’”罗伯特·谢尔曼,美国纽约州雪城大学2009年的毕业生,去年7月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说道,“但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感到那么紧张和绝望。”在斟酌良久并与父母沟通后,谢尔曼推掉了一份年薪5万美元的咨询公司的工作,原因是他和未来的老板在沟通上有些问题。现在,他偶尔打打零工,希望自己能在几家科技公司获得好运气。“我相信经济会反弹的。”  相似文献   

12.
他今年八岁了,大家都叫他羊娃。在他刚出生五个月的时候,父母就进城打工去了,把他留给年迈的爷爷。没有母乳,老人就养了只山羊,用羊奶和米汤把他喂大。他很内向,出门就拽着爷爷的衣襟,在学校里不愿跟别的同学说话,眼睛里带着这个年龄的孩子不应该有的犹豫、躲闪和畏惧。在我的班上,这种“留守孩子”不在少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一天,放学刚到家,爱人就悄悄地走过来,“快去看看孩子吧!好像受什么委屈了,我问他他不说!”我径直向孩子的房间走去。刚上七年级的儿子和我是“忘年交”,看到我,他泪眼汪汪,哭了起来,接着就道出了心中的委屈,他说连续几天的语文课上,他都举手了,可是老师不叫他发言,而且有几个同学已经多次发言。面对孩子的进取心和表现欲受到打击,我从各个方面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同时鼓励他继续把手举下去。  相似文献   

14.
中午,我刚踏进校门,数学老师就告诉我说,我们班的一个学生家长来找我,问:“凭什么不让他的孩子来学校睡午觉?”听她这么一说,我想起是昨天我们班的“好学生”(学习好)华齐(化名)因为午睡时违犯纪律让我劝回家午睡了。怕他不告诉家长,上午我用手机与他的家长联系了几次都未联系上。不用说这家长一定是他的了。  相似文献   

15.
赵楠 《科技潮》2009,(11):56-57
魂已飞 魄已散 “一名16岁的中学生,父母为了根治他的网瘾,把他送到了戒除网瘾拯救训练营,十几个小时之后,当父母再次看到他们的儿子的时候,儿子已经带着满身的伤痕停止了呼吸……”  相似文献   

16.
三年前,在朋友中谈及网上购物的话题时,别人顺口就会回答说:“网上的东西你都信?”三年后我同一位中学生问及到网上购物的问题时,他却很不耐烦地回答我:“请你不要问我这个老土的问题,这两年我的书、鞋和衣服都是在网上买的。”我问他:“你在网上买东西有人骗你吗?”他回答说:“网上网下都有骗子,但网上有“支付宝”,你找信誉好的不骗你,东西便宜,还有积分返利。”  相似文献   

17.
唯一的乘客     
方莹 《少儿科技》2013,(9):40-40
七年前,爸妈去外地打工,外公便成了我的“司机”,一辆旧三轮车就是他的“私家车”。从那时起,每天好几个来回,外公是雷打不动地接送我。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段个人家庭的灾难史.是一个小康家庭因丧失医疗保障坠入深渊的悲情故事…… 9月的一天.27岁的中学教师马铸铭带着这段灾难史走进中国青年报社。他揣着一份名单.上面有5位完全不认识的记者。他挨个询问.前4位都不在。还好.第5位在。当记者听着他的诉说不自觉地点头.他竟激动地叫了起来: “哈.你听了还会点头!说明你还有同情心。你听了能点头.我就已经非常感谢了!”当记者后来发短信告诉他决定采访时.他回复的短信是:“谢谢谢谢谢谢谢谢……”共有六七十个“谢”字。  相似文献   

19.
多余的知识     
12岁那年,父亲要教我学游泳。隔壁住着一位体育老师,我去串门的时候,发现一本小册子,似乎叫《水上自救法》,便借回家阅读。没翻两页,父亲下班回来了,看见这本书,一把就夺过去,锁进抽屉,说:“儿子,我们游泳去!”约三、四天时间,我就能够“狗刨”了。经过一个暑假,我已能在水上玩得欢。后来的一天,父亲就将《水上自救法》还给我。我满怀兴趣地看了一遍,当夜,就按书中列举的一些险情做了几个惊恐的梦。6年前,我们当地一名富商回故乡投资,想在风景秀丽的山脚下建一所疗养院。他找到当地一位名医,请教此举的可行性。名医经…  相似文献   

20.
美国夫妇丹·萨拉西诺和希拉里·萨拉西诺有一个曾让他们倍感自豪的儿子马里奥·萨拉西诺,那是一个漂亮、聪明、可爱的男孩儿,父亲亲切地叫他“阳光先生”,夫妻俩对马里奥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马里奥变了。他与一个街头团伙搅在一起,那个团伙里虽然都是10多岁的孩子,可是无恶不作。马里奥跟他们学坏了,吸毒酗酒,无所不为,成了问题少年。尽管萨拉西诺夫妇二人都是有名的临床医学家,可在救治马里奥方面却一筹莫展。父母的愤怒成为他走向毁灭的“催化剂”。希拉里痛心地说:“我和丹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我们对马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