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新疆14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运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矩阵模型,选取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和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作为空间错位评价指标,定量分析了新疆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质量之间存在的空间错位关系,结果表明:①新疆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流质量之间存在空间错位,两个重心错位2.13个经度,1.09个纬度。②新疆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流质量未发生明显空间错位的地州市成块状分布;发生明显空间错位的区域位于东部和南部;未发生空间错位的分布在中部。③空间错位可分成五种类型,其中双高区数量最少,正逆向区数量最多,双低区和正逆向区数量相当,缺少中等区。  相似文献   

2.
以东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探究其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水平的空间错位问题.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旅游资源重心和旅游经济重心均偏向南部.东北地区各地级市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水平的空间错位关系可以分为5种类型:大连市、哈尔滨市、长春市等属于最佳区;本溪市、抚顺市、辽阳市等属于中间区;辽源市属于双低区;丹东市、吉林市、盘锦市等属于正错位区;葫芦岛市、牡丹江市、伊春市等属于负错位区.针对不同空间错位类型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运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选取旅游总收入、旅游资源丰度和旅游区位作为评价指标,以黑龙江省12地市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旅游总收入与旅游区位、旅游资源之间存在的不同程度的空间错位关系.结果表明,旅游总收入重心为(127.00°E,46.20°N),旅游区位重心为(127.74°E,46.82°N),旅游资源重心为(127.61°E,46.77°N).从二维组合矩阵来看,大庆、双鸭山、鸡西旅游总收入与旅游资源负向错位,佳木斯旅游总收入与旅游区位负向错位.根据黑龙江省旅游空间错位现象,提出了加强负向错位的开发,发挥哈尔滨、牡丹江的辐射作用,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强化区域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入境旅游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A级景区是区域发展入境旅游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文章运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矩阵模型,对山东省A级景区与入境旅游质量的空间错位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宏观上,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的重心偏向于整个省份的中东部;入境旅游质量的重心偏向于山东省的东南部,两者发生空间错位.(2)山东省17地级市可划分为未发生空间错位城市、未发生明显空间错位城市、发生明显空间错位三类城市,未发生或未发生明显空间错位的地级市比例远高于发生明显空间错位城市的比例.(3)发生明显空间错位城市呈现出斑块状分布在山东省境内,未发生明显空间错位城市连成一块,位于整个省份的中部区域.(4)依据二维数据表,山东省地级市划可分为四个梯度,其缺乏同步居中型城市,中间层次城市断层.  相似文献   

5.
《河南科学》2016,(12):2098-2104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其旅游业协调发展意义深远,前人的研究表明,我国旅游目的地普遍存在旅游空间错位现象.建构了旅游目的地空间错位的评价标准体系,以二维矩阵模型评价辽宁省域旅游目的地空间错位,发现辽宁省域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与旅游地资源并不错位,验证辽宁省域旅游目的地存在旅游经济与旅游景观资源的空间错位,提炼出辽宁省域游目的地全域全产业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发展夜间旅游是延长旅游消费链、激发旅游经济活力的重要途径.以31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运用旅游空间错位指数、二维矩阵模型等数理方法,研究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与旅游收入空间错位关系,并利用ArcGIS软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1)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国内旅游收入与入境旅游收入三者间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现象;(2)集聚区与国内旅游收入总体空间错位较小,呈平衡状态;(3)集聚区与入境旅游收入空间错位较大,多数城市均处于匹配不佳阶段;(4)双收入重心空间错位差异明显,处于不同错位区的城市受限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总结实际性发展建议,为我国夜间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研究对象,运用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分析2013—2019年云南省旅游景区规模等级与旅游收入的重心移动轨迹、错位类型及错位程度的演化趋势.结果表明,二者重心轨迹无重合且间隔较大,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并由逆向错位向顺向错位演化.将各市(州)历年的空间错位指数值划分为高、中、低度错位3个层次,高、...  相似文献   

8.
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是旅游发展的3大基本要素,旅游经济是旅游业发展以及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的体现,据此构建了江西省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重力模型、旅游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结合ArcGIS可视化表达对2005~2015年江西省旅游发展进行评价,并对江西省旅游发展空间错位及时空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江西省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经济的发展不均衡,各地市之间的差距都较大,但综合水平都不高,旅游设施成为江西省旅游发展的"短板",旅游资源逐渐成为影响江西省旅游均衡发展的关键;2)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重心整体向南迁移,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重心整体向北迁移,4个重心始终在江西省北部震荡徘徊,整体上呈现出布局分散的特点,而4个重心所形成的空间范围随着时间的演变在逐渐缩小;3)10 a间江西省旅游发展空间错位状况普遍存在且分异明显.高度错位区始终在江西省北部,错位程度逐渐南移,呈现出"北部凸显—中部凹陷—南部凸显"的空间布局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9.
以新疆69个热门景区为研究单元,运用重力模型刻画2010—2017年游览人数与景区收入时空演变轨迹,并结合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度量二者的空间错位程度.结果表明,游览人数重心始终在"东南—西北"方向上回转与折返,并呈现三角板型空间特征.而收入重心轨迹沿"西南—东北—西—西南—东北"方向上折返后回转,呈"十"字型空间分布.游览重心总体向西南偏移11.82km;收入重心总体向西北移动46.70km.两类重心经纬度变化与其差值变化均显示新疆西部、北部地区景区竞争优势明显.43.48%的高、中错位区均以北部地区景区为主,其中那拉提、喀纳斯、国际大巴扎和天山天池景区ISM贡献度G值之和为50.5%,此为影响全局空间错位的关键区域.受新疆旅游资源产品转化程度、政府政策导向、景区产品差异化程度与景区管理能力差异等多方面影响,使二者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并出现错位分布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入境旅游能够反映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根据空间错位理论,以云南省16个地市州为研究单元,借助重力模型及二维矩阵分析方法,探究了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质量之间的空间错位问题。结果表明:(1)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质量之间存在空间错位,二者重心错位0.11个经度,0.31个纬度。(2)云南省68.5%的地市州发生明显空间错位,集中连片分布呈东西向条带状贯穿整个省区,25%未发生明显错位的地市州呈团块状集中在云南省南部,东北部的昭通市未发生空间错位。(3)按照A级旅游景区丰度指数与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组合划分的五种具体错位类型中,西双版纳州、红河州为双高区,普洱市、玉溪市、昭通市为双低区,昆明市、丽江市、大理州、迪庆州、保山市、楚雄州为顺向错位,怒江州、德宏州、临沧市、曲靖市、文山州为逆向错位;无中等错位州市。基于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提升云南省入境旅游发展质量、促进云南省旅游业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收集有关数据,利用基尼系数、重力模型、皮尔逊相关检验等方法分析我国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利用大数据计算不同级别旅游景区的旅游吸引力,并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各级旅游景区的基尼系数整体较低,空间分布比较均衡,区域差异不大.(2)除1A景区的地理重心位于我国几何重心的东北方向以外,其他级别旅游景区的地理重心都位于我国几何重心的东南方向,说明我国东南地区旅游资源更丰富.(3)A级旅游景区级别越高,“帽子”越多,旅游吸引力越强.不同区域同级别旅游景区吸引力呈现较大的差异.(4)计算区域旅游吸引力时,不同级别旅游景区权重赋值依次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0.00)、5A景区(9.25)、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79)、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4.5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84)、4A景区(3.55)、国家级森林公园(2.99)、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9)、3A景区(1.67)和2A景区(1.44),并据此构建了旅游资源吸引力计算模型.(5)根据本研究构建的模型测算出的旅游资源吸引力与各省份的旅游总接待人数之间在1%显著水平下表现出了高度相关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以山西省11个地市为研究对象,依据旅游资源、区位和旅游经济收入的实际数据,基于空间错位理论探讨山西旅游资源、区位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错位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高错位区集中在晋东南地区,主要是长治和晋城两地;中错位区集中在晋中区域,主要包括太原、临汾和吕梁;低错位区集中在晋北(大同,朔州和忻州),晋南(运城),晋中偏东区域(晋中和阳泉).高错位区同时呈现负向错位,中错位主要呈现正向错位,最后针对不同错位等级的区域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测算长三角中心城市2008—2017年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三系统的协调度,以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其时空演化,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长三角中心城市三系统协调发展呈现为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但热点城市范围在研究期内相对固定;在空间上,重心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并且始终保持“东南-西北”分布格局. (2)三系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及相对稳定的空间聚类格局,并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3)市场驱动、交通通达、外商投资、劳动聚集、资源禀赋和旅游规模对该区域三系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环境规制与旅游效益的影响系数则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14.
基于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选取河南省2005-2015年区域经济和旅游发展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象限图法和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河南省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旅游收入和GDP呈正相关,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旅游业的快速高效发展能够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2)区域经济的增长速度和提升质量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会对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未来趋势产生巨大的影响.(3)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正在逐渐缩小,增长速度渐趋平缓.(4)当前旅游产品对人们的吸引力正在逐渐降低,需要增加对旅游业投入,完善配套设施,推出新型特色产品,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对外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空间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地区交通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江苏省为例,通过引入定量评价区域交通条件的区域交通优势度和构建评价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得出江苏省各个城市的交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数.借鉴物理学耦合度函数构建了旅游产业与区域交通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旅游业与区域交通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江苏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与交通水平发展具有空间耦合性,空间耦合呈现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85个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从公路可达性和铁路可达性两方面来分析交通综合可达性水平,以3D理念为基础建立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重心和空间重叠性、空间错位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交通经济系统的空间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错位关系.结果表明:关中平原城市群交通和区域经济差异明显,中部地区优于外围地区、东部地区整体优于西部地区、市辖区优于周边县(区);交通与经济存在错位关系,从错位方向来看,74%的县(区)都属于正向错位区,且大部分县(区)都位于关中平原城市群中部地区;从错位等级来看,62%的县(区)都属于正向中错位区.综合来看,关中平原城市群80%的县(区)属于交通略快经济型,各县(区)应主动适应综合运输业服务形式新需求,全面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7.
旅游业从其产生到发展,在区域生态维度上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借助于生态学中对生态位内涵的描述,提出了旅游生态位,构建了影响旅游地生态位的核心生态因子体系.运用区域城市生态位的测量方法,选用资源维、市场维、社会经济维和环境维4个维度,共17个指标,分析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市旅游综合生态位.依据综合生态位的宽度把河南省旅游综合生态位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更为直观地理解河南省的旅游发展、竞争、合作规律和一般的特征,发现各个地市旅游业的优势与发展潜力,以优化河南省旅游发展系统,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业从其产生到发展,在区域生态维度上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借助于生态学中对生态位内涵的描述,提出了旅游生态位,构建了影响旅游地生态位的核心生态因子体系.运用区域城市生态位的测量方法,选用资源维、市场维、社会经济维和环境维4个维度,共17个指标,分析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市旅游综合生态位.依据综合生态位的宽度把河南省旅游综合生态位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更为直观地理解河南省的旅游发展、竞争、合作规律和一般的特征,发现各个地市旅游业的优势与发展潜力,以优化河南省旅游发展系统,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地理集中指数、重心模型及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对2000—2016年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流空间场效应的时空动态进行综合探究,并结合相关性系数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云南省边境各市州旅游场强层级区际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以红河州为中心的单核分布模式;(2)旅游流重心总体呈现在波动中向东南方向偏移的态势,偏移速度总体呈现先快后慢的特征,各市州对旅游流吸引力的波动程度渐趋降低,但旅游吸引力空间差异在持续扩大;(3)西双版纳、普洱、红河及文山等市州形成了旅游经济联系高强度集聚区,怒江州与其他市州的旅游经济联系均较弱;各市州旅游经济联系总量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式空间发展格局;(4)旅游资源禀赋、信息化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达性及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对旅游流空间场效应演化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20.
运用重力模型和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浙江省及11个地级市近10 a来的入境旅游流、旅游景区、星级酒店的空间错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近10 a来,从宏观上看:1)浙江省入境旅游流,旅游景区、星级酒店的重心均集中在绍兴市;2)三者之间的空间错位指数均不高于0.4,空间错位程度不明显,其中星级酒店-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匹配性最好,旅游景区-入境旅游流匹配性最弱;3)2007年是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流的空间错位指数转折点,2007年之后其匹配程度逐渐趋良好.从微观上看:1)整体而言,湖州的入境旅游流、旅游景区、星级酒店空间匹配性最好,而杭州最弱;2)2007年是部分地市在旅游景区-星级酒店和旅游景区-入境旅游流匹配度上的转折点,2007年之后这些地市的数值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匹配逐渐趋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