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下晚播冬小麦的籽粒灌浆特性,分析种植密度与籽粒灌浆参数的关系,于2018~2019年度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技实验站进行大田试验.选用京花11号作为试验材料,设525万株/hm2,675万株/hm2和825万株/hm2等3个密度水平,对冬小麦的籽粒灌浆过程用Logistic方程进行拟合,研究小麦籽粒...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主茎优势型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及不同栽培措施对其作用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大穗、多粒、主茎优势型品种籽粒干重增加的关键时期是小麦灌浆的快增期。提高灌浆渐增后期至快增前期的灌浆速率 ;稳定快增后期灌浆速率 ;促进缓增期的灌浆速率对于提高此类品种籽粒干重至关重要。在本试验条件下 ,大穗、多粒、主茎分蘖优势型品种有利于籽粒干重增长的最佳播期是 1 0月 4日 ,最佳播量是 375× 1 0 4粒 /hm2 ,最佳的施肥方式是底施氮肥 1 95kg/hm2 ,不追施氮肥 ,底施纯磷 (P2 O5 ) 1 2 0 0kg/hm2 ,底施纯钾 (K2 O)4 5 0kg/hm2 。  相似文献   

3.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冬小麦矮抗58为材料,在小麦生育期不灌水(W0)和拔节期灌水(W1)两个水分处理下,研究了不施氮肥(N0),180 kg/hm(2N1),240 kg/hm(2N2),300 kg/hm(2N3)4个施氮水平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灌水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不灌水处理,但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明显低于不灌水处理.相同水分处理下,不同施氮处理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均以240 kg/hm2施氮处理产量最高.研究还发现,在拔节期灌水处理条件下,小麦籽粒灌浆后期存在"灌浆小高峰"现象,这可为最终提高籽粒千粒重,进而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奠定基础.综上所述,适宜的水分处理和合理的施氮量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四川优良小麦品种灌浆特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川几个优良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过程的Logistic方程有关参数及茎叶干重动态变化的分析,提出了四川优良小麦品种选育中主要灌浆参数的建议指标,其中T(灌浆持续期)为45d左右,R(平均灌浆速率)不小于每天2.2%,Rmax不小于每天4.0%,分析同时表明,四川早熟小麦品种具有更多的优良灌浆特性。  相似文献   

5.
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其灌浆参数与粒重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Richards方程对新春8号等6个春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对各品种的灌浆参数和速率曲线分析表明:新春6号、新春9号和Geleng为典型的强、弱势粒异步灌浆型品种;新春8号、宁春30号和新陇麦15为典型的强、弱势粒同步灌浆型品种。异步灌浆型品种强、弱势粒起始势之间差异较大,强势粒较弱势粒进入灌浆盛期早;同步灌浆型品种强、弱势粒起始势之间差异不大。灌浆过程的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3个阶段对总灌浆物质的贡献分别约占26%、45%和29%.但所需的时间在强、弱势粒和品种间有较大差异。渐增期灌浆速率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快增期持续天数、缓增期灌浆速率和灌浆活跃期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浆活跃期对千粒重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延长灌浆活跃期对稳定和提高千粒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春小麦籽粒灌浆成熟是决定粒重的关键时期,开花受精后28日左右,麦粒长、宽、厚已达最大值,干物重增加快,35日后直至成熟干物重变化不大。干物重增加主要是贮藏在胚乳内的淀粉粒逐渐形成和增加所引起的。粒重与灌浆期长短成正相关灌浆期长,灌浆强度大的品种粒重大;胚乳细胞发育快,淀粉粒积累早的品种干物质积累快。  相似文献   

7.
2006年4-5月冬小麦孕穗期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模拟光强(simulated photosynthetic radiation,SPR)下麦田杂草小花糖芥(Erysimum cheiranthoides)、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小蓟(Cephalanoplos lapathifolium) 和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叶面温度(T_l)及叶面饱和蒸气压亏缺(V_(pdl)).结果表明:3种杂草和冬小麦随光强增加P_n增大,小蓟和酸模叶蓼分别在SPR为700和1300 μmol·m~(-2)·s~(-1)出现光饱和,小花糖芥和冬小麦在模拟光强范围内没有出现光饱和.T_r、Gs随SPR增加响应趋势一致,冬小麦、小花糖芥呈上升趋势,小蓟下降,酸模叶蓼气孔导度对SPR反应不敏感,保持在0.3 mol·m~(-2)·s~(-1)左右,T_r保持在大约5.0 mmol H_2O·m~(-2)·s~(-1),显著高于冬小麦和其它杂草(p<0.05).冬小麦和小花糖芥T_1 和V_(pdl)随SPR增加变化较小,且高于小蓟和酸模叶蓼.模拟光强条件下小花糖芥与冬小麦的光合特性相似,是麦田自然资源的主要竞争者.  相似文献   

8.
复播油葵瘦果籽粒灌浆规律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葵瘦果的重量由皮壳和籽仁构成 ,复播油葵在石河子地区籽粒从开始灌浆到成熟持续 36~ 40天 ;皮壳的鲜重随灌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皮壳干重前期逐渐增加 ,成熟前开始下降 ;籽仁鲜重随灌浆时间的延长前期逐渐增加 ,最后一周开始下降 ,籽仁干重增长速度呈“慢—块—较快—慢”的增长规律  相似文献   

9.
10.
不同冬小麦品种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在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方式下选择6个不同类型的冬小麦品种,研究了适合于甘肃陇东旱塬地区推广种植的冬小麦品种.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长6359、长6878、陇原061等株高适中、产量表现良好、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适宜在陇东旱塬区采用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方式种植.  相似文献   

11.
水肥状况对沙地小麦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水肥条件和不同砂土类型的小麦子粒形成及灌浆强度的测定表明,沙地小麦灌浆主要良现为灌浆期短(一般15-17天),开花至成熟持续时间短(30天左右),千粒重低,灌浆强度较高的特点。千粒重与旗叶单位面积干重、茎秆上部三个节间单位面积干重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倒二叶、倒三叶相关不显著。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沙地小麦灌浆的重要因素,增施有机肥,可减少灌水,提高灌浆强度,延长灌浆时间。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冬小麦地下水埋深与产量的关系,以地下水的降落速度与适宜埋深作为冬小麦排水的调控指标,在蒸渗测坑内进行冬小麦水位调控试验,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建立了排水条件下冬小麦水位生产函数;考虑到根层土壤含水量与地下水位的耦合作用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提出了用土壤含水量作为修正系数的控制排水条件下冬小麦的水位生产函数.函数...  相似文献   

13.
水肥耦合条件下春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采用312-D最优饱和设计,在辽宁西部半干旱区进行了田间春小麦光合作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光合速率与籽粒产量正相关.水肥单因子对叶片光合速率影响的大小顺序是,氮>水>磷.交互耦合作用对叶片光合速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氮与水耦合>氮与磷耦合>磷与水耦合.水肥耦合促进叶片光合速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扩大了叶面积、提高了叶片蒸腾速率、增大了叶片气孔导度、提高了胞内水浓度、降低了胞内二氧化碳浓度.单叶光合速率高于7.5×10-3 μmol/s的水肥优化管理方案是:施氮量为323.4~399.9 kg/hm2、施磷量为65.8~105.7 kg/hm2、灌水量为276.1~353.2 mm.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田间小气候与大气候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有  宁国华  施琪  王娜 《河南科学》2004,22(4):487-489
通过对冬小麦拔节后期、孕穗期和成熟期田间活动面和1.5m高的气温和相对湿度与标准气象站对应要素作了同步观测和分析,找出各生育时段的差异,为将公共气象信息转换成作物环境信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生防木霉菌剂LTR-2对冬小麦籽粒的影响,同时提供一种提高小麦品质的实践方法,以济麦44为试验材料,在孕穗期喷施不同浓度木霉菌剂LTR-2,对小麦籽粒千粒重、蛋白质、氨基酸和湿面筋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麦孕穗期喷施不同浓度的木霉菌剂,小麦籽粒千粒重、蛋白质、氨基酸和湿面筋含量均较对照有提高,孕穗期喷施木霉菌剂有助于提高产量以及小麦籽粒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1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叶面喷施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 (GA3、NBT、6 -BA、TIBA、PP333)对小麦分蘖、生育后期生理指标、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合理的使用这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不同方式的影响冬前小麦的分蘖能力 ,提高生育后期旗叶细胞的自我保护能力、光合能力及对有机物的利用和转运能力 ,延长了叶片的功能期 ,有利于籽粒灌浆 ,并能较好的协调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提高作物产量。总体效果看 :PP333和 6 -BA综合效果较理想 ;TIBA对提高千粒重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开顶式气室(OTC)设置不同CO2浓度处理,观测分析了CO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叶片特性与蒸散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增加100%、50%和25%后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叶重、厚度及蒸散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在叶片发育最旺盛的抽穗期LAI和叶重分别增加23%、11.4%、5.6%和21.3%、9.4%、4.3%;抽穗后,冬小麦平均旗叶面积和叶厚分别增加25.1%、8.4%、4.1%和12.9%、8.8%、7.5%;而旗叶叶绿素无明显变化;蒸散量在拔节-孕穗期略有增加,在孕穗-抽穗期分别增加33.8%、26.8%、11.9%,在开花-乳熟期分别增加了44%、23.9%、8.3%。可见,CO2浓度增加有利于冬小麦生物量的积累,但同时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的耗水量。  相似文献   

18.
施加木霉可湿性粉剂对冬小麦田间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霉菌剂具有生物肥料的促生增产作用,是评价其作用功效的重要指标,但木霉的促生增产作用较少在大田环境下进行评价。本研究采用三种不同功能的木霉可湿性粉剂处理冬小麦,平板稀释法计数统计各生长期木霉在土壤中的定殖动态。统计冬小麦出苗数和苗期生物量,在发病季节统计冬小麦纹枯病、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发病率,并在收获期精细脱粒统计产量。发现三种木霉都能在田间土壤中定殖并在小麦生长季内保持活性,其中收获期前土壤中T11 W的含量保持相对较高,而收获期时土壤中Tr01的含量最高。结果表明,LTR 2菌剂使出苗数提高了120.97%,苗期生物量提高了54.59%,拔节期对纹枯病病情缓解了16.60%、对条锈病缓解了35.14%,收获期增产了4.83%。T11 W菌剂使出苗数提高了146.77%,苗期生物量提高了59.43%,拔节期对纹枯病和条锈病的防治有消极作用,但收获期增产了37.79%。Tr01菌剂使出苗数提高了150.00%,对苗期生物量无明显作用,拔节期对纹枯病缓解了36.49%、对条锈病病情的缓解无积极作用。三种菌剂对冬小麦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具有推广应用价值。该研究为木霉生防菌剂的研发提供了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盆栽控水方式,以冬小麦小偃22叶片为实验对象,利用生理指标测定、光合测定和H2DCFDA荧光标记等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4个水分处理下(正常供水CK;轻度亏水LS;中度亏水MS;重度亏水SS),冬小麦叶片中活性氧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活性氧清除系统的相关保护酶活性及水分胁迫情况下过氧化氢(H2O2)在小麦叶片内的分布情况,同时,还探讨了不同水分胁迫处理对小麦气孔的密度及光合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小麦叶片内H2O2和MDA含量逐渐增加;叶片的气孔密度增加,其中重度胁迫较正常灌溉情况气孔密度增加了44.12%;而光合性能指标(蒸腾速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叶肉细胞间CO2浓度)随水分胁迫的加剧呈下降的趋势.H2O2在叶表皮中的含量随水分胁迫加剧呈增加趋势,且在重度胁迫情况下分布较其他情况更广.本实验为小麦抗旱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为解决旱区农业作物种植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2个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小偃22号和小偃6号)对花后不同营养器官干物质的累积与转运、收获指数及籽粒灌浆过程中茎、叶、颖壳、籽粒的全氮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茎、叶干物质的积累量,从开花期到成熟期一直呈下降的趋势;穗干物质的积累量,在开花期和灌浆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升高的趋势;灌浆期到成熟期无明显趋势。开花期,不同干物质转运量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为"茎叶穗";冬小麦不同器官转移的干物质对子粒的贡献叶片最大,其次是茎,穗部最小;施氮处理下,收获指数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在籽粒灌浆过程中,全氮含量在茎、叶、籽粒中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颖壳中的全氮含量呈"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冬小麦不同器官全氮含量为茎颖壳叶籽粒,施氮量在150 kg/hm2处理下,冬小麦各器官全氮含量保持较高水平。试验中选用的2个基因型冬小麦品种,小偃22号干物质的积累量、收获指数显著高于小偃6号;施氮处理下,小偃22号不同器官的干物质转运量、干物质转运率和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都显著高于小偃6号。小偃22号具有较高的氮素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