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脉冲星的发现是人类认识宇宙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介绍了脉冲星自发现至今55年来的研究进展,包括引力波与广义相对论的验证、毫秒脉冲星、脉冲星周期跃变、脉冲星射电辐射效率、快速射电暴与河外脉冲星等方面。展望了中国天眼(FAST)未来发现新的特殊类型脉冲星的潜力,如黑洞脉冲星系统/亚毫秒脉冲星/新型双脉冲星系统,依此实施更高精度验证引力波实验;利用FAST的高灵敏度、高精度研究脉冲星辐射的精细结构,深入了解其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周云刚;王德华;张承民;崔翔翰;吴鑫基;杨智尧;马书 《科技导报(北京)》2025,43(5):45-54
综述了自毫秒脉冲星发现42年以来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物理性质、形成与演化、毫秒脉冲星计时阵列与引力波探测等方面的构想与新进展。介绍了球状星团中的毫秒脉冲星,这为认识它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且有助于揭示脉冲星演化的关键过程。凭借FAST的高精度和高灵敏度优势,有望在未来从球状星团中发现新的特殊类型脉冲星和奇异天体,如双毫秒脉冲星系统(MSP-MSP)、毫秒脉冲星—黑洞系统(MSP-BH)、亚毫秒脉冲星等,这将极大地丰富对中子星种类和特性的认识。此外,FAST还将在纳赫兹引力波的探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为认识宇宙提供更加深入的洞察,揭示更多的奥秘。 相似文献
3.
研究和分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与当今中国“天眼”--500 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科学目标--脉冲星的关系。针对宋朝天文学家记录的客星与FAST正在进行的脉冲星观测,详述了宋代客星记录在世界科技史上的贡献;介绍了脉冲星发现历史与基本天体物理特征,以及脉冲星作为FAST科学目标的意义。以客星到脉冲星的千年追寻为线索,探索和尝试回答“李约瑟难题”,认为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共同体的长期探索结晶,中国在科学早期的发育过程中播撒了创新火种,而西方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不断完善了科学体系,其中东西方科技的交流与传播得益于蒙古帝国在丝绸之路的远征与开拓。 相似文献
4.
徐仁新 《科技导报(北京)》2001,(5):6-9,64
1900年,开尔文在一篇著名演讲中提出,物理学“晴空万里”,但只是有“两朵乌云”,其中一朵是“能量均分定理运用于黑体辐射时失效”,另一朵是“以太漂移测量的零结果”,对它们的研究,分别导致了本世纪两个最伟大的基本理论(量子论和相对论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周丽晓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20,(2):13-18
脉冲星被称为射电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当时人们并没有脉冲星的概念,当一个完全崭新且陌生的射电源观测信号出现在科学家的眼前时,那么他们是如何应对的呢?作者重新考察其发现情景,探究一个新的科学事实在理论解释结果不确定的情况下,新科学是如何伴随着干扰噪声、人工信号、小绿人、脉冲星、中子星的争论而向前发展的,这不单是对观测事实如... 相似文献
6.
简要地回顾了脉冲星、中子星和夸克星的研究历史;总结了当前(特别是笔者所在研究小组)对于夸克星研究的进展并指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讨论了区分普通中子星和夸克星的可能途径;给出了一些夸克星候选体以及未来可能的观测检验。 相似文献
7.
康连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4):503-506
用我国自行研制的脉冲星观测系统在新疆乌鲁木齐天文站25m天线上成功地观测了8颗脉冲星,并观测到PSR1133+16的模式变化现象,就脉冲星模式变化总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乔国俊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5):608-619
详细介绍了中子星的吸积以及密近双星的演化。Lipunov等讨论了在密近双星的演化中形成射电脉冲星与黑洞组成的双星的可能性,结论是在大约700个射电脉冲星中,至少应当发现一个位于脉冲星与黑洞组成的双星系统。 相似文献
9.
汪敏 徐永华 王建成 李东伟 王生旺 赵武林 郝龙飞 程向明 董亮 贺更新 何川 戴伟 李志玄 许春 杨赣虎 杨凤辉 高亦菲 高冠男 郭少杰 陈文 董江 黄玉祥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22,(11):57-69
云南天文台将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东经101.0°北纬24.5°)建设120 m口径全可动脉冲星专用射电望远镜(Jingdong Radio Telescope, JRT),工作频率覆盖0.1–10 GHz (3 m–3 cm), JRT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全可动中低频射电望远镜.本文主要介绍JRT的科学目标和关键技术,其中科学目标包括:(1)以对全天90%以上最稳定毫秒脉冲星实施长期、高时间密度、高精度的计时观测为手段,开展脉冲星时间基准体系建设和纳赫兹低频引力波探测研究;(2)在脉冲星物理、快速射电暴、引力检验、黑洞及周围物理、VLBI天体测量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3) JRT还将服务于脉冲星导航、深空探测、空间目标监测等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 JRT研制关键技术包括:大口径天线结构设计技术、超宽带馈源技术、低温制冷接收机技术和多功能数字后端等. JRT的建设将促进我国在大型机械设计和制造、自动控制、低温电子和系统集成等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建成后将有助于中国在射电天文领域获得重大科学产出. 相似文献
10.
11.
用一般静态各向同性度规研究了中子星的引力能。认为引力场对中子星质量的贡献是由于不变体积元,从而使中子星质量的定义得到澄清。 相似文献
12.
简述了中子星结构、组成、演化的理论研究以及相关的观测进展,对演化后期孤立毫秒脉冲星和处于双星系统中的脉冲星可能存在夸克解禁和夸克重囚禁的现象进行了理论上和观测证据上的探讨。认为双星系统中的脉冲星可能会由于条件不同,会分别出现夸克解禁和夸克重囚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脉冲星计时数据的天体测量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有的研究表明,通过对毫秒脉冲星脉冲到达观测者的时刻(time of arrival,TOA)的记录和分析,实现航天器的自主定位是可行的。我们对TOA所含成分作了解析,导出和解释了TOA与观测者质心位置间关系的基本方程,并与其他一些作者的结果进行比较和讨论。作者认为,TOA和太阳系质心(SSB)处的脉冲到达时刻无关,和SSB的日心坐标无关,也和SSB处的引力时延无关。因此,不应如Sheikh所做的那样,试图在观测者和SSB之间计算较差到达时刻和较差引力时延。 相似文献
14.
给出一个研究由强子相到夸克相相变的简单模型,并定性分析了奇异星与混合星的基本性质,计算结果在观测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16.
引力场的运动方程及引力波的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青心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2(1):40-45
在Vierbein表述的局域Lorentz群引力规范理论中,合理地定义了引力场的张力张量,给出广义协变的引力场的运动方程,讨论了一般对角工规引力波情况以及Bondi引力平面波,引力孤立波各部分之间的互作用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