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地震灾害是地球上人类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和经济相对集中,自然灾害发生导致的损失增加,对人类社会的威胁呈上升趋势。本论述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作为检索数据库,检索了我国1979年到2012年间地震科学领域地震监测技术的研究文献,并以这些文献作为样本数据,分析我国地震监测研究领域的科研文献变化情况,从而对地震监测研究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地震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在地震监测领域的论文综合影响力较高;中国地震局是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核心机构,其次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系统内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地震监测领域研究力量最强,其次为地震预测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地震研究所;1979年-2012年,地震监测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地震前兆观测技术、地震机理、地震监测在工程技术方面的应用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对微地震监测的最大挑战:目标特性不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明确监测目标的特性对微地震监测的技术路线,甚至每一细节影响极大。由于观测点与目标由固体远隔,微地震监测和检验的可靠性比监测隐形航空器和航海器还要艰难。微地震最重要的两个特性是微小且通常是剪切破裂或具有剪切破裂成分,这与爆炸或天然大震甚至地方小震有重大差别。微地震监测的中心任务是使用三分量的地震台网,在仪器研制、数据采集、去噪、计算与解释中,尽力获得和提高有效信噪比。当前微地震监测最关键的是可行可靠的数据采集,尤其在地面。讨论并列举了其他挑战,尤其是井中邻近监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正>日前,刚在武汉参加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二届中俄地震监测预测学术研讨会的部分中俄地震专家,又马不停蹄地移师广东,于5月20日-21日在惠州召开学术交流会,共同探讨地震预测监测难题。其间,中国地质大学华中构造力学研究中心还为设在惠州市三宝生物化学科技有限公司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构造力学研究中心惠州地震监测站"和"惠州地震前兆监测站"揭牌。此次会议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的第二届中俄地震监测预  相似文献   

4.
侧重介绍内蒙古地震局地震监测中心之地震速报系统的构成和地震的监测范围及地震的监测能力,同时也普及一些地震速报方面的科学知识,地震速报是地震监测工作的首要工作任务,它要求快速、准确,其流程为:地震发生后,接收到报警信号,值班人员通过MSDP软件监测到实时波形判断地震类型,在实时波形上标注震相进行精确定位,通过地震台网速报信息服务系统EQIM将定位参数报送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同时运用地震短信发布平台向有关人员发送手机短信,将测定结果以传真方式向相关政府部门发送地震震情等信息,让人们了解地震速报的具体功能,在谈起地震速报时不陌生。  相似文献   

5.
地面微地震监测SET震源定位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基于Semblance参数计算的地震发射层析成像(SET)成像的特点,包括SET定位准确性与站点个数、信号信噪比、站点分布结构的关系等。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际二十余口井水力压裂的监测经验,给出地面微地震监测站点个数选择的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监测结果表明,只要监测站点个数足够多,就能满足可识别微地震信号的信噪比阈值的要求,利用地面微地震监测实现压裂裂缝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地震监测环境保护问题,严重影响台站观测质量。本文结合吉林省地震监测环境保护的实例探讨依法保护的意义,以及依靠当地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共同做好地震监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必要性。同时,针对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地震观测受到的干扰日趋严重,地震监测是分析预报的基础,而地震监测设施及观测环境的状况直接决定了观测资料的质量。近年来,因地方政府的民生工程建设,盐城地震台的观测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影响台站工作的正常进行。本文就盐城地震台地震监测设施及观测环境干扰现状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地震系统在监测数据无法详细立体展现的缺点,本文在传统2D-GIS技术的应用基础上,将3D-GIS技术引入地震相关数据的处理中,设计出一款基于3D-GIS技术的地震监测系统分析演示平台。通过分析3D-GIS技术的数据处理原理,给出地震监测系统分析演示平台的总体方案,并详细说明了系统基本组成的功能,给出数据库数据引用规则及数据应用指标。最后应用所设计的3D-GIS技术的地震监测系统分析演示平台,对所采集的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并给出了实际效果图。  相似文献   

9.
许绍燮地震学家,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核爆地震与天然地震监测工程技术研究,曾组建微震台网,创导地层屈曲变形模式以解释地震的分布图像,提出缺震、等间距性、地震发震时刻与日月位置有关等震兆,提出地震预报能力评分方法。主持编写地震活动性地震预报方法程式,中国地震震级标准化。  相似文献   

10.
面对汶川地震,当前抗震救灾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是:①迅速恢复县、乡、村群测群防体系,在专家参与下,结合仪器监测与专人值守,实行全天候监测,加强地震监测预警;②对山石崩塌、泥石流引起的堰塞湖要加强监测评估,制定应急疏散预案,采取措施减低堰塞湖坝的高度,尽快疏导水流;③尽快完成水利设施排查,确保堤坝、水电站、河道安全,赶在已经迫近的汛期之前,加固水坝设施;④做好地质监测及预报,重视现场监测,科学鉴定地质结构的变化、山体滑坡的可能性;⑤重视相关数据的监测、收集、积累,抓紧时机做好数据采集工作,为今后的地震监测、分析、预报提供参考,提高地震灾害的监测水平和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1.
通信设备抗震试验规范是检测通信设备在自然灾难或者人为事故后能否安全运行的基础性试验,我国工信部也已把抗震相关指标作为通信设备入网的一项关键内容.常用的地震测试方式有人工合成地震波测试和正弦共振拍波测试.重点比较了美国和中国的两种抗震测试规范,通过实例比较了抗震静拉测试和人工合成地震波测试结果.提出产品设计阶段应做抗震静拉摸底测试,及时掌握设备的抗震情况.对通信设备的抗震设计方面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西藏大学地震网利用意大利SARA公司生产的三项短波数字地震仪(SR97/S3),对2006年4月20日在西藏班戈县发生的里氏5.6级地震的观测结果和实地灾情调研的详细结果。并介绍了西藏班戈地带近年来发生的大地震的概况。实地考察发现,班戈县10个乡镇中的8个乡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牧民住房被倒塌,部分新建房屋出现了裂痕;造成少量牲畜死亡,没有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2008年5月12日至8月7日包括国家地震台网、 地方区域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网在内的1023个地震台站及IRIS台站的数字地震波形记录资料, 读取P波初动极性, 并采用改进的格点尝试法对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进行求解, 给出121个4.0级以上质量可靠的震源机制解。根据求解结果发现: 汶川Ms 8.0级主震P波初动解为纯逆冲型; 汶川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绝大部分是逆冲型或走滑型地震, 并具有分段分布特征; 其P轴方位有两个优势分布方向: 北西西?南东东向和北东东?南西西向。  相似文献   

14.
Seismic cluster nodes can be monitored by monitoring system,but thresholds for link failure alarm in monitoring systems are not determined presently,especially in different types of cluster links.Communication link types are discussed in seismic profession.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links,the main performance metric,network latency,was proposed,which influenced states of communication links and gave the monitoring results deviation formula for judging the cluster monitoring system at different delay thresholds settings based on multiple-link delay error ratio analysis algorithm we offered.From the final experimental data of the monitoring system,fault alarm thresholds settings were posed under five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links,which had the instruction significance to the cluster monitoring in seismic profession.  相似文献   

15.
地震信号时频域表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频域地震资料信息是地震解释的重要依据,本文根据希尔伯特变换、傅立叶分析和小波分析理论提出一种将时域地震信号变换到时频域中去的方法,给出了地震波能量信息与频率关系的直观表示。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观测其穿过地球外核和地幔的SKS波分裂特征,确定了快波S波的振动方向和快慢波时间延迟。这种经过地幔传播的SKS震相的横波分裂主要来源于上地幔的各向异性。可以用应变引起的上地幔中矿物质的结晶优势排列来解释。结果表明,对于所分析的10个观测台站均发现了明显的横波分裂现象。时间延迟在0.4~1.8 s。在东部地区,快波振动方向与中国东北西太平洋俯冲带的板块相对运动方向基本一致,说明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地幔流对各向异性有重要意义。在西部地区,快波振动方向和时间延迟都具有较大差异,说明其总体形变的起因是复杂的,各向异性受到地幔流和历史构造运动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7.
巨厚的黄土疏松干燥,沉积松散、弹性较差、潜水面较深,地震波能量吸收衰减严重。地震激发条件差,浅表层干扰严重,地震施工条件困难等原因造成了该类型地区信噪比低静校正困难,为改善野外采集资料品质,首先, 对黄土源地区的表层和地下地震地质条件以及干扰波特征进行了分析; 然后, 在改善激发条件方面进行了激发方式、激发岩性等实验,选取最优的激发方式获得高品质,高信噪比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18.
路堑爆破开挖地震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分析爆破地震效应的主要控制因素地震速度与地震频率基础上,根据现场测定数据,拟合出地震速度、药量大小与爆源距离之间关系式。分析了振动频率对构筑物的影响和爆破地震与天然地震的区别,提出了爆破安全距离的确定并验证了爆破安全距离计算方法以及地震速度作为破坏判据可行性和正确性。试验测定结果与研究表明,必须重视爆破地震规律及其对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影响的研究,才能充分发挥爆破技术的经济效益和最大限度地降低爆破振动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Modern seismic sensors are capable of recording high precision vibration data continuously for several months. Seismic raw data consists of information regarding earthquake's origin time, location, wave velocity, etc.Currently, these high volume data are gathered manually from each station for analysis. This process restricts us from obtaining high-resolution images in real-time. A new in-network distributed method is required that can obtain a high-resolution seismic tomography in real time.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distributed multigrid solution to reconstruct seismic image over large dense networks. The algorithm performs in-network computation on large seismic samples and avoids expensive data collection and centralized computation. Our evaluation using synthetic data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accelerates the convergence and reduces the number of messages exchanged. The distributed scheme balances the computation load and is also tolerant to severe packet loss.  相似文献   

20.
网络管理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网络管理的功能,原理和系统结构,在此基础上对ISO和Internet的管理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