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脑前额叶扣带回皮层是一个与感觉功能密切相关的脑区,它能够对丘脑触觉反应进行调制.实验在10只戊巴比妥钠(1%)麻醉的SD雄性大鼠上进行,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逆行标记的方法,对扣带皮层前部调制丘脑腹侧基底核(ventrobasal,VB)感觉信息的途径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VB核可以接受扣带皮层后部的投射,而且扣带皮层前部有纤维投射到扣带皮层后部.由此提示了前扣带皮层对丘脑腹侧基底核神经元触觉信息调制的可能神经环路是:扣带皮层前部-扣带皮层后部-丘脑腹侧基底核.  相似文献   

2.
麻雀端脑听区的纤维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麻雀上,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顺、逆行追踪方法研究端脑听区(L)的纤维联系,结果发现:端脑听区(L)的纤维投射到端脑上纹状体腹侧尾核(HVC),并且接受丘脑卵园核(OV)的纤维投射,这就提示:端脑听区(L)除接受听觉的传导路中第四级中继站——丘脑卵园核(OV)的纤维投射外,还发现纤维投射到发声控制的高位中枢——端脑上纹状体腹侧尾核(HVC).也就是说端脑听区(L)既是听觉的高位中枢,也与发声学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脊髓背角接受痒觉以及痛觉的初级传人.在脊髓背角存在多种神经元并形成杂神经元环路,外周的痒觉信息也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中整合换元并传递到高级中枢.脊髓背角神经元在痒觉信号的传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脊髓背角神经元的细胞构筑以及痒觉信号传递在脊髓水平的神经回路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36只鸽上,记录和分析了丘脑背外后核对桡神经传入冲动发生反应的103个神经元的单位放电.神经元的诱发反应可分为六种类型.其中一部分单位还对刺激坐骨神经发生反应.不同前、后肢的同时传入可以在同一神经元上会聚并具有相互作用.丘脑背外后核的多种形式会聚可能是家鸽丘脑对四肢躯体感觉传入信息进行整合和加工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X区内棘神经元(spiny neurons,SN)接受HVC和LMAN谷氨酸能投射,并发出GABA能抑制性信息至无棘快发放神经元(the aspiny,fast-firing neurons,AF),SN与AF这两类神经元形成了X区内部的突触联系.最终由AF神经元发出信息传递至丘脑DLM.采用膜片钳电生理技术,将成年雄性斑胸草雀分为对照组和去势组,记录分析X区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去势提高SN神经元兴奋性,降低AF神经元兴奋性.  相似文献   

6.
对雄性Wistar大鼠,结合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技术,观察了不同浓度(10%,25%,50%,100%)野木瓜注射液对电刺激大鼠坐骨神经诱发的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野木瓜注射液对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神经元的诱发放电频率具有浓度依赖的抑制作用(P<0.05).野木瓜注射液在脊髓水平上干预痛觉信息的传导和加工,可能是其产生镇痛作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清醒麻痹的猫上进行中缝背核对躯体反射放电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电刺激猫中缝背核(DR)对躯体反射放电活动具有明显地抑制作用;对躯体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丘脑束旁核(PF)诱发单位放电活动亦具有明显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HRP顺、逆行追踪方法,研究黄喉鵐、黄雀延髓巨细胞核(NM)及层状核(NL)的听觉传入联系。将HRP微电泳入NM,在同侧听神经、上橄榄核和双侧丘脑内侧螺旋核等处见到逆行标记细胞及纤维。将HRP微电泳入NL,密集的标记细胞分布于双侧NM等处。结果表明,听神经传入巨细胞核,经换元后投射至双侧层状核,巨细胞核还接受上橄榄核和丘脑内侧螺旋核的传入投射。因此,在低位脑干内形成巨细胞核→层状核→上橄榄核→巨细胞核的听觉反馈环路。  相似文献   

9.
Q&A     
《科学世界》2012,(12):92-93
Q:为什么运动员和一般人的神经信息传输时间不同?(读者:杨涛)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的功能。兴奋的传递过程,包括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纤维的直径、髓鞘的厚度、结间段的长度和温度的高低是决定神经冲动(电信号)在有髓神经纤维上传导快慢的几个主要参数。直径粗、髓鞘厚、结间段长的纤维传导速度快。直径粗  相似文献   

10.
用细胞外记录单位放电的方法观察了刺激大鼠扣带皮层前部(ACC)对初级体感皮层(Sm.Ⅰ)接受触压觉传入神经元诱发放电的影响,神经元的鉴别方法是外周神经碰撞试验和自然触压觉刺激验证,在所鉴别的45个神经元中,14个神经元的诱发放电受到了易化性影响,9个神经元的诱发放电受到了抑制性影响,扣带皮层前部影响的潜伏期为6~25ms,作用时程为50~150ms,上述结果提示,扣带皮层前部在皮层触压觉信息的整合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综述丘脑背内侧核(MD)分区、神经元类型和轴突类型等细胞构筑特点,MD的内侧区(MDm)、中心区(MDc)、外侧区(MDl)和腹侧区(ventral,MDpl)等分区的纤维联系,MD内乙酰胆碱、L-谷氨酸、γ-氨基丁酸、多巴胺、神经降压素和生长抑素等神经递质和受体类型,以及MD在摄食行为、胃肠机能情绪、认知和学习等主要生理机能中的作用等内容。结果表明:MD作为丘脑较高级中继核,形成皮质-丘脑-皮质回路,是重要的内脏与躯体活动的整合部位,在脑的高级神经活动中有着重要地位;认为对MD的细胞构筑和纤维联系已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对MD在认知和工作记忆中的作用的认识基本统一,但应激状态下MD内活动神经元类型、神经元活动规律以及应激调控通路等问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并非所有人都能拥有良好的睡眠,睡眠障碍让很多人深受其害。浙江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李晓明实验室的最新研究发现:激活投射到丘脑网状核的胆碱能神经元纤维,能有效激活丘脑网状核,从而促进睡眠。这为人类理解睡眠机制、治疗失眠提供了新的思路。这项发现挑战了传统观点,人们之前一直认为激活胆碱能系统只与觉醒有关。  相似文献   

13.
运用HRP逆行标记技术,对蛤蚧(Gekko gecko)离顶盖通路中丘脑圆核(Rt)到端脑前背侧室嵴(ADVR)投射的具体模式和局部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蛤蚧丘脑Rt前、中部的腹外侧区传出纤维,沿外侧前脑束(lfb)前行至前联合(ca),少数纤维交叉至对侧,多数仍同侧前行,末梢到达ADVF嘴外侧区核心部,投射模式为双侧投射。  相似文献   

14.
痒觉是一种诱发抓挠行为的不愉快的感受。近年来,我们对痒觉信息在脊髓水平处理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然而,痒觉信息如何从脊髓传递到大脑并不清楚。我们发现,在痒觉诱发抓挠行为的过程中,脊髓中投射到臂旁核的神经元被激活,光遗传学抑制这条环路的活性可以减少痒觉诱发的抓挠行为。脊髓中痒觉特异的胃泌素释放肽受体阳性神经元与投射到臂旁核的脊髓投射神经元形成兴奋性突触连接。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臂旁核在痒觉诱发的抓挠行为过程中的活性变化和功能。我们发现,臂旁核神经元的兴奋性与痒觉诱发的抓挠过程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整体抑制臂旁核神经元的活性或者选择性阻断兴奋性神经元的突触传递可以显著降低急性痒引起的抓挠行为,并减缓慢性痒的形成。我们的工作揭示了痒觉从脊髓传递到大脑的一条重要环路,并且证实臂旁核是参与痒觉信息处理的重要脑区。该研究为深入解析痒觉信息加工的脑内环路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探讨大鼠前庭脊核经脑桥核接替后向小脑旁绒球投射的间接通路,为揭示眼平稳跟踪运动的调控机制提供形态学基础.应用顺、逆行追踪结合偏离垂直轴旋转刺激激发脑内相关神经元Fos表达的方法,观察前庭脊核向脑桥核投射的顺行标记纤维与脑桥核内向小脑旁绒球投射的神经元是否有重叠.在脑桥外侧核发现前庭脊核投射来的纤维及终末与Fos/荧光金双重标记细胞有重叠.大鼠脑内存在前庭脊核经脑桥外侧核中继后投射至小脑旁绒球的间接通路.该通路有传递直线变速运动信号的作用,可能是眼平稳跟踪运动的调控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用HRP逆行示踪法证实了大鼠扣带回前部--丘脑腹侧基底核投射通路。当HRP注入丘脑腹侧基底核时,在同侧扣带回前部观察到标记的细胞,标记细胞密度背侧区比腹侧区高。上述结果表明扣带回前部神经元直接投射到同侧丘脑腹侧基底核,且背侧区的投射密度较大。  相似文献   

17.
非鸣禽中脑内缘区向丘脑听区投射的脑啡肽神经通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顺行神经示踪物PHAL(Phaseolus vulgaris leucoagglutinin)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非鸣禽环鸽(Streptopelia risoria)中脑内缘区(ICM)和丘脑卵圆核壳(Ov shell)的神经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中脑内缘区PHAL注射区存在脑啡肽(met-enkephalin,met-ENK)阳性免疫反应细胞,这些细胞和在ICM注射点中的PHAL标记细胞显示了相拟的细胞形态,中脑ICM中的神经元的传出投射在丘脑Ov核周围形成的壳式结构,与met-ENK免疫反应纤维终末在Ov周围形成的壳式结构,在形态上极为相拟,这些结果提示,环鸽中脑ICM中的met-ENK神经元可能组成了向Ov壳投射的传出神经通路,并参与了Ov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触觉不仅包含对物理特征的感知,还包括对情感性信息的识别,其信息的整合是人类认识环境的基础。本文阐述了编码不同特征触觉信息的皮肤感受器是触觉信息感知的结构基础;讨论了触觉信息在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加工机制。其中脊髓背角是触觉信息在皮层下水平加工的初级枢纽,躯体感觉皮层是加工触觉信息的主要脑区,且针对不同特征的触觉信息加工,存在相对独立的脑网络连接。本文还探讨了触觉与跨模态感觉的交互作用,揭示了多模态感觉信息整合的神经机制及其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一、利用家兔为实验对象。探讨腹部迷走神经在传导内脏痛中的作用及其原理。二、实验结果证明腹部迷走神经可能参与内脏痛的传导。内脏痛反应的强弱取决于迷走神经传入冲动的数量和当时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而迷走神经传入冲动的数量是取决于刺激强度。三、实验结果证明,不但在迷走神经的传出纤维中具有交感神经纤维。而在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中也含有交感神经纤维此纤维可能是迷走神经中传导内脏痛的成分。四、刺激膈下迷走神经中枢端引起的植物性反应和运动反应(内脏痛反应),是由于迷走神经中的交感神经纤维进入脑干网状结构,兴奋了该结构中的肾上腺素能纤维和5—HT神经元等有关核团,分泌NE和5—HT等体液因素的结果。是内脏器官受到强烈刺激的应激反应。五、动物处于低血压时,动物对刺激膈下迷走神经中枢端引起的痛疼反应比较敏感,其原因可能由于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系统失去对网状结构激动系统的抑制作用以及同时伴有乏O_2和CO_2增加,通过对网状结构的反射性和直接刺激作用,激活网状结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大鼠丘脑中央下核神经元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丘脑中央下核(Sm)神经元对伤害性机械刺激,手针和电针刺激的反应特性。方法:在麻醉大鼠,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观察Sm神经元对上述刺激的反应。结果:大多数对手针刺激反应的神经元一般地也对伤害性皮肤或肌肉机械刺激发生反应,这些神经元也对电针刺激穴位发生反应,其反应随刺激强度、串长或重复次数的增加而加强,揭示针刺与伤害性机械刺激具有相同的属性。结论:Sm可能在针感形成及针刺兴奋细胞纤维产生的镇痛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