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基于2007—2014年环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水量、水质监测资料以及湖区水质监测资料,以CODMn、NH3-N、TP、TN为主要污染指标,阐述入太湖各湖区污染负荷量的时空分配,评估环太湖主要河流入湖污染负荷量对湖区水质时空变化的影响。通过环太湖入湖河流水量分析,考虑污染负荷量的历史长序列变化规律,定量了环太湖入湖河流水量、水质等相关因素对太湖水体污染负荷量贡献率,分析环太湖河流入湖污染负荷量对太湖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年来对太湖入湖河流的治理成效,说明对入湖河流污染物的控制是缓解和治理太湖污染负荷输入的重要途径,为制定和实施环太湖河流入湖污染负荷限排总量意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洞庭湖水体污染来源及其对洞庭湖水环境的影响,在对2020年水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现状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以2014年为基准年,对洞庭湖入湖河流及周边等污染来源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2020年洞庭湖水体主要污染因子为TN、TP,入湖河流总体水质为优,湖体和出湖口断面总体水质为轻度污染,全湖属中度富营养水平.与2014、2017年相比较,入湖河流、湖体总体水质为优和轻度污染的状况没有变化,西、南洞庭湖区域中营养水平亦未变化.(2)2014年输入洞庭湖TN、TP、COD污染负荷总量分别为56.45×104 t、26.97×103 t、280.01×104 t,以入湖河流污染物通量为主,占入湖总负荷的88.4%、78.7%、86.5%,其中TN通量以沅江、湘江、松滋为主,分别占入湖总通量的73.3%、74.4%、81.2%.(3)入湖河流污染物通量是洞庭湖污染物输入的主要来源,对洞庭湖水质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大气降水、航道航运污染对洞庭湖水环境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3.
对安徽太平湖湖区和5条主要入湖河流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u,Pb,Zn,Cd,Cr,Hg和As的含量水平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并对沉积物中重金属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湖区重金属Cu,Pb,Zn,Cd和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25,0.96,14.61,0.034,0.005mg/kg,Cr和As低于检出限.各重金属在湖区的空间分布较为一致,整体上呈现自西向东重金属含量先变高再变低的趋势,5条入湖河流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黄山市土壤背景值.潜在生态风险(Hakanson)评价结果表明,所有点位的单因子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值Eri均低于40,生态综合风险指数(RI)全部低于150,研究区整体处于轻微生态风险水平.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在表层沉积物中基本不构成污染.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得出重金属浓度均低于ERL值,对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无影响.底质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富集尚未对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太平湖湖区和5条主要入湖河流生态环境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4.
博斯腾湖入湖水质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斯腾湖水质恶化和湿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影响博斯腾湖流域的地区发展。研究通过系统聚类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博斯腾湖2005-2007年入湖水质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2005-2007年综合污染指数有所下降,水环境质量略有改善;近三年影响博斯腾湖水质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和氯化物,对水体污染的贡献最大,应继续加大农田排水和入湖河流的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威海市河流的污染情况和水环境质量,了解威海市河流的水质特征和变化趋势,本文采用了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2017—2020年威海市泰祥桥断面、浪暖口断面、南桥断面和二水厂断面四个国控断面的水质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1)每个断面的水质浓度逐年降低,河流中的水体情况有所改善,水质状况逐渐变好。(2)单因子评价法评价结果最差,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结果整体偏优,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与威海市生态环境局官网公布的水质数据更相符。(3)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为二水厂断面水质最好,其次是泰祥桥断面和浪暖口断面,南桥断面水质较差。(4)威海市河流水质整体呈较好趋势,相关部门实施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小河流众多,流域面积覆盖了全国85%的城镇及广大农村地区,是区域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和污染负荷排放的接纳者.开展中小河流水质综合评价对于客观、准确地评价水环境质量状况,制订水污染防治整体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河南省2条典型中小河流为研究对象,在识别河流水污染状况的基础上,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水质标识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4种方法对水质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探讨了不同方法在中小河流水质评价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2条中小河流主要污染指标为NH3-N、挥发酚及TP;水质标识指数法的评价结果与可靠性分析中的水质评价结果一致性最高,该方法得到的水质类别结果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南四湖和入湖河口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2020年5月采集了1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中金属元素镉(Cd)、铬(Cr)、铜(Cu)、铅(Pb)、锌(Zn)、汞(Hg)、镍(Ni)、钴(Co)和钒(V)的分布特征.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富集因子法、可能效应浓度商数法对重金属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南四湖和入湖河口沉积物中有机质和Ca含量较高,Fe、Al和碳酸盐含量较低,pH呈碱性,以粉粒为主;Cd、Cr、Cu、Pb和Zn的含量远高于全球沉积物地球化学背景值,说明南四湖和入湖河口受到了这几种重金属的污染;Cd和Ni(变异系数> 50%)空间分布不均匀,可能存在人为污染;本研究大部分重金属在南四湖和入湖河口沉积物中为中等富集和无富集,可能会对当地的生物产生轻度的毒理效应.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研究洞庭湖水质总磷(TP)浓度变化规律对其水环境管理意义重大.基于2017年—2021年东洞庭湖及入湖、出湖共12个水质断面数据,研究了东洞庭湖总磷浓度时空分布特征与污染成因.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2021年东洞庭湖总磷质量浓度ρ(TP)年均值在0.058~0.088 mg/L,湘江、环湖河流及南洞庭湖入湖ρ(TP)年均值在0.051~0.125 mg/L;出湖ρ(TP)年均值在0.062~0.079 mg/L,均超过湖库Ⅲ类水质标准.其中,东洞庭湖以轻度、偏中度污染为主,洞庭湖出口以轻度污染为主.各入湖水质中,湘江以轻度、偏中度污染为主,环湖河流以中度污染为主,南洞庭湖为轻度污染.东洞庭湖及入湖水质ρ(TP)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上,环湖河流明显大于湘江,东洞庭湖明显大于洞庭湖出口和南洞庭湖入水;时间变化上,东洞庭湖、洞庭湖出口、汨罗江、新墙河与华容河枯水季节(年初和年末)ρ(TP)明显偏高,达到0.082~0.117 mg/L,但藕池河东支ρ(TP)高峰期却出现在丰水季节,达到0.094~0.115 mg/L;湘江及南洞庭湖入湖ρ(TP)...  相似文献   

9.
南四湖富营养化评价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08年8月在南四湖4个湖区的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以叶绿素a、总磷、总氮、透明度和高锰酸盐指数为监测项目,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南四湖进行富营养化评价。结果显示:南四湖已进入了营养化状态,其中南阳湖已达到中营养化程度。从天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在丰水期南阳湖产生营养化的原因,为富营养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磁湖底泥重金属生态风险和主要来源,采用内梅罗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并结合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对磁湖底泥51个采样点、8种重金属开展研究.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含量除Cr外均超过湖北省土壤背景值,其中Cd超标5.4倍、污染最为严重;磁湖南、北半湖内梅罗污染指数有明显差异,北半湖污染较轻、南半湖污染较重;磁湖综合生态风险指数(RI)为372,说明底泥重金属生态风险达到强污染程度;北半湖重金属之间相关性较小,南半湖多种重金属之间都具有显著相关性,说明南半湖底泥中重金属来源较为集中且有类似的迁移规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形成可视化空间展示(Arcgis),推断磁湖底泥重金属污染因历史原因主要来自于北半湖农田种植、建筑及工业垃圾堆放、居民生活及汽车维修污水入湖等;南半湖的污染源于南半湖西岸和东南角工业废水排放特点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典型喀斯特粮食产区稻田土壤和稻谷重金属(Cd、Pb)的污染现状及膳食摄入风险,本研究选取黔中腹地贵州省息烽县作为研究区,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对该区53组稻田土壤样品的重金属(Cd、Pb)含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利用危险商(HQ)法对研究区稻谷进行膳食摄入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息烽县稻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表现为Pb>Cd, Pb和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3.74 mg·kg-1和0.42 mg·kg-1,均低于国家农业土壤限制值;单因子污染指数(Pi)的平均值均小于1,说明多数样品点位处于无污染水平;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息烽县稻田土壤中存在中度重金属综合污染现象;地累积指数法结果显示,息烽县90%以上土壤属于无污染级别,稻田土壤中无显著的重金属累积迹象。稻田土壤和稻谷中Cd、Pb变异系数均处于强变异,稻田土壤中Cd、Pb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膳食评价结果显示,稻谷中Cd、Pb的平均危险商值表现为Pb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广西龙江河水体为研究对象,对龙江河地表水体中As、Cd、Zn、Pb、Cu等重金属污染物含量进行分析测定,以阐明龙江河水体重金属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和风险水平。【方法】运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龙江河水质等级和水体中重金属引起的健康风险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各采样点的重金属含量均符合Ⅱ类水质标准,龙江河13个采样点水质均属重金属未污染状态,水质清洁。龙江河重金属As和Zn的健康风险值大于Cd、Pb、Cu的健康风险值,但均低于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5.0×10~(-5) a~(-1)。【结论】龙江河水体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与健康风险值所反映的水质状况规律一致,均表现为中下游较上游的结果要稍高一些。As是龙江河水环境产生健康风险的主要污染物质,应该作为龙江河水环境风险管理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3.
为调查广州市新塘镇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状况,以镇内地表水及东江北干流新塘段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样点的20个样中6种重金属进行分析。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地质累积指数法对地表水水体、底泥进行污染程度评价,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估底泥中重金属对周围环境的潜在生态危害。结果表明:新塘镇地表水水体中Cu、Zn、Cd、Hg、Cr均达到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三类水质标准,有轻微Pb污染;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依次为ZnHg、CdPb,其中Zn对环境造成偏重污染,无Cu、Cr污染;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法显示底泥中Hg、Cd对环境存在极强生态危害,Zn、Pb、Cr、Cu不构成生态危害。分析底泥中重金属浓度间相关性,表明Hg与Cd、Zn与Cu、Zn与Cd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昆明市盘龙江底泥重金属污染研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盘龙江底泥5种重金属锌(Zn)、铜(Cu)、镉(Cd)、铅(Pb)、铬(Cr)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利用Haka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盘龙江底泥5种重金属对水域污染程度,对水域和周围环境造成的潜在风险影响.结果表明重金属对盘龙江底泥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其中锌(Zn)、铜(Cu)、镉(Cd)的污染较为严重.盘龙江各河段受到重金属污染的程度有所不同,以油管桥、圆通桥、南太桥、双龙桥为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段.盘龙江底泥重金属总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在大部分河段为低度污染或中度污染,但镉(Cd)对盘龙江水域和周围环境具有较大的生态风险性.  相似文献   

15.
淮河沉积物总磷和重金属沿程变化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淮河沉积物中污染物的分布规律、来源及污染程度,于2014年7月沿淮河中下游设置16个采样断面,现场采样并检测沉积物中总磷(TP)质量比和重金属(As、Cu、Pb、Cd、Zn)的质量比,分析沉积物中污染物的沿程分布及来源并对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淮河中下游沿程各城市下游断面沉积物中污染物平均含量比上游断面高;污染物来源分析表明,所有污染物均受到点源污染的影响,其中TP和Cu受到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的共同影响;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对沉积物磷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淮河干流沉积物环境质量受磷的污染相对较轻;对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分析表明,无论是单个重金属的生态危害程度还是综合生态危害程度都为轻微。  相似文献   

16.
茅洲河流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茅洲河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程度,在茅洲干流和支流中共采集34个底泥样品,测试分析As,Cd,Cr,Cu,Ni,Pb,Zn等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并对其污染来源及生态风险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茅洲河流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Pb,Cd,Cr,Cu,Zn,Ni含量较高,均值均超过中国湖泊底泥中重金属平均含量值,其中Cr,Cu,Zn和Ni超过国家海洋沉积物Ⅲ类标准值.7种重金属元素的地积累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Cu,Ni~Zn~Cd~Cr,Pb,As,污染负荷指数从大小到依次为Cu,Ni~Zn,Cd~Cr,Pb,As,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Cd~Cu,Ni,Cr~Zn,As~Pb,这说明沉积物主要受到Cu,Zn,Ni,Cd和Cr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检索,分析深圳近海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WQI污染指数法、物种敏感性分布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别对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得到以下结果.1)深圳近海海域中,西部水体中重金属Hg,Cu,Pb和Cd的含量高于东部,可能与西部开发力度大、接纳污染多和深圳湾水体交...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淮河干流水体和沉积物中总磷(TP)、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沿程分布规律和时空变化特征,于2014—2017年采集淮河干流(正阳关—洪泽湖)19个断面的水样和沉积物样品,分析各采样时段干流各断面水样和沉积物中TP、沉积物中重金属砷(As)、铜(Cu)、铅(Pb)、锌(Zn)、镉(Cd)等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探讨河道流量、温度等因素对水体及沉积物中TP、重金属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沉积物中TP和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汛前大于汛后;水体中各形态磷浓度汛中沿程分布较汛前、汛后更均匀;流量、温度是影响TP和重金属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以南京市南河为研究对象,采集4个断面的沉积物柱状样(0~120 cm)分析其总氮(TN)、总磷(TP)、有机质(OM)及重金属(Cr、Ni、Cu、As、Cd、Hg、Pb和Zn)的含量,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揭示黑臭河道底泥中营养元素和重金属的垂向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南河沉积物中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含量呈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其中北部河段TN、TP和OM的含量明显高于南部;深度方向上,TN和TP均随深度先增加后减少,且在40~80 cm深度处含量最高。南河的南部和北部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均较高,其中南部的Ni、Cd和Pb及北部的Cu、Hg和Zn的含量均为中部的2倍以上;深度方向上,除Hg和Zn外,各重金属含量在60 cm以内呈现随深度逐渐增加的趋势。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各断面Hg和Cd均达到极强生态危害,其次是Ni和Zn,而As的危害程度相对较小。相关性分析显示,沉积物中Cu与TP、TN和OM呈极显著相关,Ni和Cr呈极显著正相关且都与Zn呈显著正相关,Cd、Pb、As和Zn之间两两呈显著正相关。总体上,南河底泥重金属及营养元素污染较严重,且存在复合污染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广西钦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和污染情况,于2021年12月在钦州湾海域采集20个表层沉积物,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重金属(Cu、Pb、Zn、Cd、Cr、Hg、As)含量,并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等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平均含量均未超出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限值。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Cd为中等生态危害,其余重金属为轻微生态危害。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Cu、Pb、Zn、Cr、Hg和As污染程度为无污染,Cd介于无污染与中污染之间,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Cd>As>Pb>Cu>Cr>Zn>H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