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双重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日益恶化、地质灾害频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而汶川大地震直接促成中国"防灾减灾日"的设立。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迫切需要改变地质灾害防治"重灾后整治、轻灾前预防"的传统安全性思维。本文分析了地质灾害防治从传统安全性思维到风险思维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议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的相关研究,注重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质灾害风险思维的培育,特别强调以"防灾减灾日"为契机,不断提高公众的风险思维和防灾减灾意识,构建地质灾害风险文化,最终促成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定西市某镇地处陇西黄土高原,丘陵连绵,沟壑纵横,地质灾害发育,给该镇的未来城镇化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基于1:10000地形图和0.5m精度遥感图,通过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以甘肃省《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技术导则》为指导,开展该城镇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工作,对城镇未来规划、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煜  李彩侠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2):9719-9727
山地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区地质灾害类型和数量也日益增多,对旅游区人员、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等造成很大危害。为降低由地质灾害引发的山地旅游区公共安全风险问题,本文通过资料收集、实际调研和理论分析的方法构建了山地旅游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和的防灾减灾体系。结果表明,四川乐山山地旅游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危岩、滑坡、泥石流和山洪,危害方式呈现灾害链形式;分别阐述了灾害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包含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和管控,最终建立了适应山地旅游区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框架;从地面调查、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和应急救援等方面构建了防灾减灾体系。此成果丰富了山地旅游区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提高了旅游区防灾减灾能力,促进了旅游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防灾减灾,利用科技减灾,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作贡献。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要强调科技减灾,落实科技减灾产业化思想,大力推进并注入减灾中的科技含量。文章指出,应崇尚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及战略观念,靠科学评估、靠灾害风险分析、靠适度的生态环境政策,以确保西部开发规划、设计、建设各环节,充分考虑防灾减灾关系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实施。  相似文献   

5.
 科技减灾是科技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据调研、案例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科技减灾的现实情况;利用管理机制设计理论,提出了中国科技减灾基础建设、支撑资源、制度保障的发展路径。数据调研显示,中国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迅猛,对科技减灾的科研力度逐年增大。专业应急产品、医疗卫生产品、户外防护产品是最常见的科技减灾产品类别。除了将科技产品大量投放到防灾减灾实践中外,科学测度突发事件风险与应急管理能力是科技减灾有别于传统减灾的重要内容。风险认知、预警系统、能力评价、减缓技术的建设和完善是中国科技减灾的基础。环境资源、能源资源、经济资源、权力资源、智力资源是科技减灾的支撑资源。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科技支撑平台、提升科研机构整体水平,能够保障中国科技减灾在科技强国事业中发挥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信息共享与减灾合作机制、防灾减灾能力与基础、灾害机理与防灾减灾技术研发、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合作对策建议:构建包容、共享、高效、科学的“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合作机制;推进“一带一路”防灾减灾行动计划,提高沿线国家防灾减灾能力;构建“一带一路”重大工程灾害风险防控机制与模式,巩固“一带一路”建设成效;建设“一带一路”防灾减灾科技创新平台,提升沿线国家减灾科技能力;设立“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人才计划,持续提供“一带一路”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7.
兰州市地质灾害种类多,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兰州市地质灾害现状提出几类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新形势下,进一步厘清科技创新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科技需求以及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路径,对于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技创新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规律认识科技进步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基础,科技创新加速了人类  相似文献   

9.
群测群防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之一.为研究三峡库区群测群防体系的成果效益,以三峡库区兴山县为例,在掌握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和发育分区的基础上,介绍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现状、组织机构、运行情况等.结论表明,兴山县群测群防体系效果显著,划分了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圈定了重大隐患点,提出了防灾建议和处理措施,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工作标准和信息化管理不健全,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等.不断改进和完善其群测群防体系,进而推广至三峡库区,为防灾减灾工作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高建华 《甘肃科技》2010,26(17):23-25,20
输气管道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在地质灾害现状评估的基础上着重对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以及建设工程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划分地质灾害危险区,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建议,做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估结论,为该工程建设提供防灾、减灾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民生安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威胁之一。基于防灾减灾的文献回顾和现有防灾减灾机制的梳理,解析了“一带一路”沿线跨境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机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发现:(1)跨境防灾减灾研究逐渐得到学术界重视,国际研究相对成熟,更注重地理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的作用,强调建立评估体系对跨区域灾害进行评判,以完善防灾减灾预警机制;国内研究总体处于起步状态,主要集中在对跨境防灾减灾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关对策及跨境防灾减灾合作机制研究。(2)现行的跨境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机制主要集中在联合国主导的国际减灾合作机制、防灾减灾的高层互动与外交对话机制、国家间防灾减灾制度框架与管理体系对接、防灾减灾技术与预警的共享机制等4个方面。(3)中国与沿线国家仍需从加强政治互信,建设综合防灾减灾平台,建立合作协商机制,防灾科技走出去等方面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12.
文中选取灾害点密度、坡度分布、地貌类型及高程、岩土体类型、水系分布、断裂发育程度、降雨量分布、人类工程活动强度8个评价指标因子参与汉阴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根据各评价指标因子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程度,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运用MAPGIS为每个评价指标因子图层赋属性。基于MAPGIS空间分析功能完成了汉阴县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工作;区划结果分为高、中、低3种危险性区,结合汉阴县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成果和发展规划,为汉阴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及群测群防提供一些理论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地因其结构特征与功能特性成为城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城市绿地在灾时可承担的防灾功能,梳理总结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动态,对于提高城市绿地的灾时避难功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城市绿地为研究对象进行灾时功能分析,对我国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研究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理论方法及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明确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研究方法体系。分析认为,我国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理论研究成果展现出灾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规划方法体系日渐完善、方法技术不断成熟的趋势,实践方面则展现出体系建设和设施建设适用性不断提高的方向。为此,依托城市绿地系统特点,基于新的绿地分类标准,从体系层面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入手,调整各类型城市绿地在灾时承担的功能,构建从选址布局、规划、设计到建设管理的系统化研究方法体系。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明确各类城市绿地在灾害发生时其空间布局、平面形态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防灾避险功能转换可行性,构建新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4.
发展以最大程度消除灾害风险为前提的山地灾害风险防控扶贫模式,对全面实现西南山区精准扶贫战略目标意义重大。本文在分析山地灾害对精准扶贫的影响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山地灾害风险防控与扶贫保障体系的主要措施,包括统筹山地灾害风险管理与扶贫开发规划、科学开展山地灾害风险评估、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山地灾害综合治理、构建山地灾害风险防控监测预警机制、全面推动贫困人口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15.
地震与岩溶塌陷是影响唐山市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两大地质灾害。以弹性力学理论为研究基础,运用有限单元法,对唐山市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计算与分析。根据计算结果,进行潜在强震危险区预测分析。同时结合岩溶塌陷等地质资料,通过与唐山市城市规划的对比分析,对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问题做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几点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白龙湖风景区防灾系统的整体规划,揭示出中国风景名胜区防灾系统规划的基本特征。方法通过灾害调查,并对灾害隐患点进行重点调查。结果白龙湖风景名胜区系统规划在满足防洪、消防、防震、紧急救护等要求的基础上,还应包括地质、气象、生物灾害、火灾和盗灾的监测与防护,分景区阶段性总体规划的编制、各项相关管理条例的出台,以及实施与监督的加强等等。结论风景名胜区防灾系统规划,首先必须对灾害类型有明确的认知和科学的调查,其次还要有强化管理以及跟踪监测等手段,这样才能保证防灾体系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加强应急管理、系统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10年来,中国减灾能力、现代化综合救援能力和重大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持续增强,新时代应急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防灾减灾研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灾害大数据平台在灾害防控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针对目前中国自然灾害频发、高发的现状与趋势,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存在本底数据、机理认识、风险预测的挑战。未来应重点加强自然灾害基础研究、监测预警体系构建、韧性社会建设、科普教育、自然灾害保险等方面的工作,更好地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营造宜居地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主要自然灾害特点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以大量的事实和翔实的数据说明,全球自然灾害的风险与日俱增,并造成日益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何防灾减灾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践表明,预报和预警灾害的发生非常重要.指出,上海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特大型城市,其可能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台风风暴潮、暴雨内涝、赤潮、高温、雷击和地震等.上海自然灾害的特点是发生频繁,灾情严重和成因复杂.针对上海市降险减灾的严峻形势,提出应从防范重点自然灾害,开展灾害风险评估与技术研究,健全综合救灾体系,建立可操作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避难所建设,减轻防灾降险后遗症,组建防灾救灾志愿者队伍,开展减灾科普宣传和培养灾害管理人才等方面积极着手,以提高上海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