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代学术思潮和技术手段背景下,艺术民族志书写要整体把握研究对象的文化体系,确立尊重研究对象的学术态度,从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出发,综合运用书面书写和声像技术等多种工具,实现透过艺术行为体验与“深描”文化持有者的艺术经验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人类最初的造物活动是最本质的文化现象,是”本元文化”;从艺术文化学的角度来说,造物文化也就是造物艺术文化。造物艺术是艺术文化的一种非凡形态,是视觉艺术语言。作为人类造物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工业产品设计同样是一种艺术文化。工业产品设计的本质,就是用艺术的造型语言体现造物文化,是艺术质的造物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3.
胡娟 《科技信息》2009,(13):99-99
在商品经济时代,艺术品不仅是精神文化产品,在很多时候也是一种商品,艺术生产同样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艺术的商业性主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是艺术学与经济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从艺术生产角度看,真正的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区别在于: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着审美变形活动发生。通俗艺术只与人的生理感觉发生联系,它是作为人的各种本能欲望的表现媒介而存在的。审美变形超越了直接的感官冲动,从中可体验到一种对于生命本身的爱与欣赏。从艺术消费的角度看,真正的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区别在于,后者本质上更近似于一种生活消费品。真正的艺术的消费对象是审美幻象本身,对于审美幻象消费得越多,人的审美本质力量也就获得更高程度的满足,是丰富与提高人性的重要精神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宗教美术作为人类宗教文化的一种审美形式,是一种群体的精神行为。宗教推动了人类美术文化的发展,美术又推动了宗教文化的兴盛。不仅宗教利用艺术,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也借助于宗教,宗教不但为艺术提供了题材、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而且宗教思想对艺术思维、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宗教建筑、雕塑、绘画所展现的辉煌成就,给整个世界的艺术带来了夺目的光彩,宗教艺术因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笔者通过自我内心的情感活动和实践体验,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充分运用软装饰体系不同的性格特色和文化内涵来表达对纯真自然生活的美好追求,以满足人们心灵深处对人文精神、个性化文化的要求.室内空间环境通过设计艺术的大众化、生活化和物化,将艺术的方式、要素引入日常生活中,达到"生活在文化艺术中"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笔者通过自我内心的情感活动和实践体验,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充分运用软装饰体系不同的性格特色和文化内涵来表达对纯真自然生活的美好追求,以满足人们心灵深处对人文精神、个性化文化的要求。室内空间环境通过设计艺术的大众化、生活化和物化,将艺术的方式、要索引入日常生活中,达到“生活在文化艺术中”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段善君 《科技信息》2009,(11):75-75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种以人的思想行为为对象的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正确地巧妙地运用激励的方法,提高激励效果,就必须掌握激励艺术.掌握激励艺术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论篮球艺术魅力及体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篮球艺术是运动员将智慧、才华、体能和技巧融为一体的艺术,它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美;篮球魅力体现在比赛的胜负难测,赛场上运动员的整体精神与气质美,球星的个性魅力等方面;球星与球迷的悲喜体验、球迷的归属感等,都包含着人类最丰富、最深刻的体验.篮球体验中这种磅貂礴、恢弘的精神气势,不断强化着人类的进取精神,推动着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多元智能人才观把高职生看作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针对高职生存在诸多心理问题尤其是自卑心理较重这一现状,要利用高职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从艺术干预和让高职生体验成功、促进其成才的角度积极组织高职院校的艺术活动。  相似文献   

11.
徐静  傅畅 《科技信息》2007,(27):213-213,236
起源于二十世纪中期的新媒体艺术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严格意义上的新媒体艺术的产生比这要晚得多,不过它的发展却相当迅速。世界及我国的新媒体艺术起源于受杜象影响甚巨的六十年代观念艺术,由早期未来主义宣言和达达式行为、以及稍后出现的偶发艺术(happening)脱胎转变而成的七十年代表演艺术,五、六十年代的前卫艺术实验中结合机械技术的动力艺术(kineticart)和最早的电子艺术作品。沟通与合作成为在这些范畴进行创作的艺术家的关注焦点,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材,企图发掘创造新思维、新的人类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在我国,十几年前很少有人了解新媒体艺术,但在今天,新媒体艺术已被许许多多的人所熟知,她带给我们不仅是艺术形态上的全新体验,更多的是关于生活、艺术、文化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杜升长 《科技信息》2009,(23):I0274-I0274
近几年随着新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使学校艺术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音乐课是学生进行自主的音乐时间活动.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并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种体验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学效果往往更多的取决于教师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理解水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要构建起让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教学,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从而启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亲身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音乐。怎么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我认为:  相似文献   

13.
环境虽不能创造人的行为,却能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或限制人的行为活动。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让人们在充满艺术美与人情味的生存环境中活动,是现代社会的需求。环境艺术正进入社会生活,创造出"人——建筑——环境"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气氛。它是各门类艺术相互融合的艺术综合体。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艺术。文章结合近年来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从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艺术特点分析入手,展望了城市环境艺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与同行分享。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行为”和“装置”艺术,作为后现代主义美术现象,是前卫艺术家们试图在社会性的精神废墟上重建理念、精神、价值、方法的艺术表现方式,由于前卫、先锋的概念错悟或语境误导,使前卫艺术活动产生了一些虚妄、无序的混乱现象,如何在审视中国当代前卫艺术的现状的同时,发现和维护其应有的艺术价值,使之成为当代社会动力结构中的活力因素和积极力量,应该是当前艺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审美意象和意境是有联系的 ,但又有区别。本文探讨了意象与意境的本质及内涵。意境指的是一种艺术的精神境界 ,只有借助于意象 ,使审美超越审美 ,进入一种精神、文化、心理的体验空间 ,意境才会出现。艺术语言的美往往是借助“意象”这个中介来传达的 ,但并非每一个意象都能构成意境 ,一旦艺术语言达到意境这一审美层次 ,那就是特殊的神韵和空灵之美的完美结合 ,就给人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融摄了儒家、道家、哲学、医学、艺术学等文化内涵,而艺术与中国武术的融合造就了其独特的外在表现形象以及内在的精神内涵。中国武术从"技击术"到"技击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中国武术中独特的艺术审美内涵。研究表明:中国武术是艺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情感精神的共同体验;中国武术具有艺术的肢体形象表现性;中国武术是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技击艺术。  相似文献   

17.
舞蹈赏析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是人们对舞蹈作品及舞者形象的直观感受、体验与理解过程,对陶冶大众情操、弘扬中国文化、推动舞蹈再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各具特色,必须在遵循各自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舞蹈赏析活动。  相似文献   

18.
审美者与游戏人——关于艺术精神的一种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艺术与游戏的讨论虽然已是老生常谈,但在某种意义上,这个现象本身也表明了这个话题仍蕴含有待进一步开发的理论价值.解释学家伽达默尔提出"作为节日的艺术"的命题,便是这方面的一个重要尝试.审美者与游戏人在当代文化中被日益强化的亲密接触,似乎促进了彼此的融合.这种将诗性文化与游戏活动相提并论的做法固然能为后者涂脂抹粉,但深入地来看,事实上完全阉割了艺术的精神.尽管这种现象已成为后现代文化景观中的一种时尚,但它对艺术文化的破坏也有目共睹.对此,批评的缺席是一种失职.  相似文献   

19.
在技术时代,随着科学思维的进入艺术领域,当代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向,它们合力解构着传统的艺术观念,以及与之相应的艺术的精神与表现形态。一种趋向是,当代艺术活动已经由一种精神上的审美活动嬗变为哲学上的解析活动,即对精神气韵的传递、人格理念的寄托,转而为对“观念”的追求,哲理性成分日趋增强;另一种趋向是,以电视艺术为代表,艺术领域内出现的消费主义倾向,它所张扬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以及它那以现代科技为依托的生产方式、经营网络,同样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艺术理念。  相似文献   

20.
人的文化感知深刻地规定着人对自身的体验和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任何一种视觉艺术表现离开特定的文化情境,都不可能被充分地理解和阐释。同样是对自然的描绘,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代表着不同民族、不同人群在各自文化系统中培养出来的不同的视觉表现体系以及艺术背后人的情感态度和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