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文鼎《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是系统介绍欧洲力学知识的第一部中文著作,为19世纪中期中国学者了解西方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梅文鼎也曾研究该书,并发表了相关著述。以新发现含梅文鼎注文的《奇器图说》抄本为主要资料,探讨梅氏对欧洲力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他关注的力学问题的内容以及他注解的特点和方式。此外,还比较梅文鼎与荷兰力学家斯蒂文证明力学问题的方法及方式,以展现中、西学者力学研究和表述方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梅文鼎是清初最重要的历算学家,一生著述丰富。在梅文鼎生前,其历算著作在友人蔡璿、李光地、李鼎徵等人的资助下,先后经过五次刊刻。本文以清华大学图书馆所藏康熙本《勿庵历算书目》为主要依据,结合诗文集等文献记载,以及新近发现的梅文鼎历算著作的康熙刻本,对这五次刻书活动的时间、刊刻书目及相关刊刻背景和所刻版本的流传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考证,订正了之前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以期有助于学人进一步认识梅文鼎的历算交流活动以及梅氏历算学在康熙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梅文鼎是清初最重要的历算学家,一生著述丰富。在梅文鼎生前,其历算著作在友人蔡璿、李光地、李鼎徵等人的资助下,先后经过五次刊刻。本文以清华大学图书馆所藏康熙本《勿庵历算书目》为主要依据,结合诗文集等文献记载,以及新近发现的梅文鼎历算著作的康熙刻本,对这五次刻书活动的时间、刊刻书目及相关刊刻背景和所刻版本的流传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考证,订正了之前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以期有助于学人进一步认识梅文鼎的历算交流活动以及梅氏历算学在康熙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深入分析梅文鼎对方程解法问题的研究。方法历史分析和文献考证。结果梅文鼎在《筹算》中统一了传统数学中二项方程和一般方程的解法,所给方法与伟达一般方程数值解法相同,但属于独立发现;他在《少广拾遗》中对《同文算指》中高次方程数值解法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梅文鼎对方程解法问题的研究达到了明清以来士人追求的会通中西数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11月2~4日,纪念梅文鼎诞辰3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在安徽宣城召开(图1)。本届会议由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数学史专业委员会)主办,安徽宣城市人民政府和安徽师范大学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和安徽省科学技术史学会协办。会议主题为:有关梅文鼎的学术研究;围绕梅文鼎历史文化研究,推动宣城文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史杂志》2021,(2):320-320
梅文鼎是清初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上承明末传入的西方数学,下启乾嘉时期的历算研究,历算之学被誉为"国朝第一",其著述等身,汇通中西,影响了有清一代数学的发展。由韩琦整理的《梅文鼎全集》是梅文鼎作品的全面整理和影印,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获2018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2020年由黄山书社出版,最近荣获2020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全书共分八册。  相似文献   

7.
楚辞地名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次一,引言二,略论楚辞疆域源流三,屈原年历四,屈原放居汉北考 1,释汉北涔阳 2,释沧浪之水 3,释三闾大夫五,楚辞洞庭在江北说六,楚辞湘澧沅诸水均在江北说 1,释澧 2,释沅 3,释湘七,宋玉赋巫山高唐在南阳说 1,释高唐 2,释巫山八,再论湘澧沅诸水 九,杂释 1;释九江 2,释鄂渚 3:释泪罗十,屈原卒在怀王入秦以前说 一,引言 先秦诸书不言屈原,自太史公史记始为之传。而宋司马氏通鑑削弃不录。近人乃颇疑屈原并无其人,此殊无说以证。而史公论屈原事,则实颇有误者。余读楚辞,意屈原被谗放居,乃在汉北.非至翻尔也。(l)其死或当在怀王入秦肌非在里要之…  相似文献   

8.
(一)康有为传略 (二)康氏之长与讲学 附朱次琦 (三)康氏之新考虑 附廖平 (四)康氏之大同书 附谭嗣同及其仁学 (五)康氏思想之两极端 (六)康氏关於尊孔读经之见解 一康有为传略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生清咸丰八年戊午,卒民国十六年丁卯,(一八五八—一九二七)年七十。祖赞修,官连州教谕,治程朱学。有为亲受教,有志为圣人,开口辄曰圣人圣人焉,里党戏号之曰圣人为。年十九,游同县朱次琦门。六年而次琦卒。光绪十四年戊子,有为年三十一,初至京师,上书请变法,格不达。乙未,中日和译成,有为集各省公车上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  相似文献   

9.
贾谊,西汉名儒,年三十三而终。但其生于何时?卒于何时?则有不同说法。任继愈先生谓谊生年为汉高祖七年(公元前二○○年),卒年为文帝十二年(公元前一六八年,见《中国哲学史》第二册)。而孙叔平先生则以高祖六年(公元前二○一年)为谊生年,文帝十一年(公元前一六九年,见《中国哲学史稿》上册)为其卒年。  相似文献   

10.
将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割圆八线互求法》与梅文鼎《平三角举要》进行比对,指出前者是在学习后者的基础上成书的,而另一本藏于日本的中算书《八线互求法》完全抄自《割圆八线互求法》,书上写有"徐光启校阅"字样,纯属托名之举。  相似文献   

11.
李云 《海峡科学》2004,(4):50-51
王士祯是清初文坛领袖,官至刑部尚书,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他大蒲松龄六岁,而早四年卒。他仕途顺达、文名卓著,与蒲松龄一生不可同日而语。但两人却有过一段亲密的交往。王士祯是新城人(今桓台县),新城到淄川不过八九十公里,蒲松龄长期作馆的毕际友家与王家有姻亲关  相似文献   

12.
面东西日晷是清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天文计时仪器.梅文鼎在<数理精蕴>中详细介绍了其作图方法,近一百年之后,清代天文学家齐彦槐实际制作了一具面东西活晷.该文根据张作楠著<揣(篇)小录>(1820年)中所介绍的齐彦槐的面东西活晷,详细论述了它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并进一步探讨了它的来源--西方天文学的影响,认为清代出现的面东西日晷是在汇通中西基础上创造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探寻梅文鼎(1633—1721)《环中黍尺》中的球面余弦定理及符号判定法。《环中黍尺》中所载"加减约法"针对当时余弦值为正而产生的符号改变问题所设,结论正确,但誊写有误。梅文鼎给出数种余弦定理的正确证明法,并指出每种算法在符号判定、数值查询、计算简便等方面的特点。他综合诸法优势得出"加减捷法",由此阐明《测量全义》卷九中算式的数学原理,而该法符号判定及特殊条件下算法变化均正确,戴震"矢较法"实不出梅氏范围。至此,明末传入的球面余弦定理得到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算学书目汇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言:四年前,窃不自量,欲整理本国天算之学;先从调查书目入手, 因录成天文算学书目汇编一种,自便检查而已。中分五门:(一)丛书, (二)算学书,(三)天文历法书,(四)杂著,(五)人名索引。今从李乐知君 之命,抽取第二门,先行付印;其他各门中之专关算学者,已择要归并。 此固不足以言编述,惟欲抛砖引玉,借此为发扬国算之一助耳。 本编所录书名,以明清二代有传本者为限;至明代以前,史籍中仅存 其目之书,及近时通行之洋装本,则概置不录。 书目编次之*初欲级若水斋古今于学书录之例,依洛窦之性质,分 别门类i不意中途困苑在出;不得B饮书名首字笔国为序i…  相似文献   

15.
程龙《癸酉皇华集》是李氏朝鲜官方刊印的"皇华集"系列的最后一种,是在非常时期的特殊产物,对我们了解其时明、后金、朝鲜之间的关系,孔、李"登莱之乱"后的东江局势都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对程龙的事迹、出使经过、结集始末都作了详细考察,并对《癸酉皇华集》的价值给予认定。  相似文献   

16.
生当盛唐末期而被时人称作:“笔家流”的任华,两《唐书》无传,其生年、卒年及享年均无考。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留传下来的作品,计《全唐诗》录诗三首,《全唐文》载文二十四篇。细绎这些诗文可知,任华郡望乐安,本贯绵竹涪城。曾慕李白之名而至长安,爱怀素之书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刘勰卒年问题一直疑不能定,暂有结论亦不能圆通服人。史料表明:刘勰在普通七年三、四月离开东宫,大抵因临川王萧宏请托,代其上定林寺整理经藏,中大通四年正月“功毕”后出家,中大通五年初卒。  相似文献   

18.
前清中算家对理分中末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末,<几何原本>中的黄金分割传入中国,其法理皆明,徐光启称之为理分中末线.论述了前清中算家对<几何原本>中理分中末线的研究: 李子金另辟蹊径,从西方传入的切割线定理出发找到了一种解释;梅文鼎以"几何即勾股"的信念彻底解决了理分中末线的相关问题;杨作枚以中国古代数学传统的面积割补解释了理分中末线的作法,居然与<几何原本>中的解释殊途同归.三位中算家从不同角度对理分中末线进行研究,均是以股为勾2倍的勾股形作为解释基础,同时赋予黄金分割清晰多样的几何图解.虽然他们对理分中末线的应用程度有高下之分,但从解释黄金分割来说,可谓是异曲同工,均对传入中国的西方数学知识做出了创新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熊明遇、方以智、揭暄、梅文鼎间的知识流传,指出四人的宇宙学说实则承袭西学。四人普遍关注西学中的“一时两动”之问,该问题由阳玛诺引入并引发长久争论。自方以智与揭暄后,“一时两动”之问则被表述为“左右旋”之争。由此,明清“左右旋”之争借“一时两动”之势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但实际内容已与传统的“左右旋”学说无关,被替换为运动合成与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二)乱事之起因及其真性质 (三)乱事之发展 (四)李顺之结局 (五)大蜀之末路 (六)张咏悼蜀诗苏辙蜀论及唐士耻拟平李顺露布 一引言 北宋初年四川有王小波(波或作传,或作皤)李顺之乱,其事与南宋初年鼎沣间钟相杨么之乱遥相对偶,皆可助阶级斗争说张目者。之二乱事,宋史及宋会要皆有记载,惟其特质,即‘均贫富’之理论与举动,二书皆绝不泄露;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其书讫于北宋)于前一乱事亦然。谓非有阶级意识为祟焉,不可得也。幸私史所记,尚足补其缺。以此二事例之,有裨于阶级斗争说之史实,为正史所隐,而不幸野史无传,遂以湮没者,当复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