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社会视为一个“系统”与将社会视为一种实体的“物”这两种概念,虽对人类学的社会研究做出了相当的贡献,但也成为理论推展的主要障碍,成为人类学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类学家多是在“系统”这个概念上来寻求突破,80年代之后则开始设法摆脱“社会是一个物”这个概念,以获致理论的进展。大体说来,前者的努力并不成功,因为他们始终不能摆脱“社会”这个由Durkheim所创造出来的实体;而后者则重新检讨了“社会(society)”以及与之相对的“个人(individual)”这两个概念,从而为人类学的社会理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建设》2014,(6):36-39
要问现在是什么社会,很多人都会回答:“信息社会”。要是再追问一句.什么是信息社会?估计很多人都有各种答案,却抓不住头绪的感觉,最后只好打趣一句“有事问百度”。“有事问百度”正是信息社会的一个上佳注脚。在编者“百度”了一下之后,得到这样一个释义: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核心,班主任的素养关系到一个班集体的发展状况,班主任对学生的关注程度更是对学生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大多数班主任对“学优生”是宠爱有加,倍加呵护;而对“学困生”则是漠不关心,甚至是经常对他们批评、指责,这对他们是极其不公平的,同时,对班集体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个班集体都会有优生和差生。转化差生是班务工作的重要部分,要把它做得卓有成效,必须做到“六要六不要”。  相似文献   

5.
蒋建林 《奇闻怪事》2005,(10):19-19
刚在黑板上写好“I love China.”,一个声音响起来:“China,瓷器。”我一看,是班上的“机灵鬼”丁浩。“我们在社会书上学过。”见我看着他,丁浩补充着。“是吗?大家把社会书拿出来看一看吧。”学生们纷纷拿出社会书,找着,看着,我则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China和一个china。过了一会儿,我说:“请同学们看看黑板上的两个词,哪个是瓷器的意思呢?”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韦伯把“资本主义精神”看做一支推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资本主义精神”又是:自“宗教改革”。这种把宗教教义等精神因素也视为社会发展动力的观点不仅是研究视角的变换,更开创了宗教经济伦理这一新学科。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并不是一个精神决定论者,他始终保持了对社会发展动力这样一个复杂问题要进,综合分析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7.
“小康”一个具有历史属性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它具有不同的内涵。在我国古代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它反映的是一种衣食无忧、安康和乐的小农生活理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里,它与工业化进程中对物质生活满足的追求是分不开的;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小康”则体现了知识经济社会对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进步的要求,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班级是学校赖以生存的“细胞”,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基层组织。班主任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是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联系各科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是班集体的真正“灵魂”。  相似文献   

9.
张静云 《科技信息》2008,(14):291-291
人的成长离不开受教育,而系统的教育必须在学校进行,班集体是学生受教育的场所。孩子入学后就生活在班集体中,在这里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生活知识,学习怎样做人,应该说孩子是从班集体中走向社会的。班主任作为“一班之长”,与学生朝夕相处,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班主任的角度来讨论如何实施有效的教育,包括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和教师语言的艺术。以期对班级管理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党支部建设在班集体上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探讨了班级党支部对班集体建设的作用,提出了加强“党建带班建”班集体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06年6月15日,教育部、团中央对两年来在“争先创优”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和班集体进行了表彰,我校化学系博士生班被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2.
封丹 《科技智囊》2009,(6):8-10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与迅猛发展,为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养老”?这已不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民生的国家大事。翻开现代社会的词典,“养老”在全球各国面对的问题基本是相同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经济保障问题;二是生活照料问题;三是精神慰藉问题;四是医疗护理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培养集体荣誉感 增强班集体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忠 《佛山大学学报》1995,13(A01):59-62
班集体的凝聚力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工作有关键性的影响。我校学生对集体主义和凝聚力的认识状态2不理想。要以”班级为核心,宿舍为重点“作为学生工作方针和指导思想,从”班干部队伍建设“、”集体观念的培养”、“有效地沟通”三个方面能力增强梯聚力,使之成为巨大的教育力量。  相似文献   

14.
《广东科技》2009,18(23):87-87
“数字城市”(digital city)是一个概念,它是“数字地球”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或发展战略,但不能看作是一个项目或一个系统。“数字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是城市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农村对于统治者、知识分子们甚或“城里人”来说都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对他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好像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而中国的农村之所以这么的特别,费孝通早在40年前便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把中国农村集中概括为“乡土社会”。一个社会之所以跟“土”紧紧地联系在了一块,那么这个社会上的人都是和“土地”粘在一起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是费老的阐述,不仅在40年前适用,在如今的中国农村也是可以说得通的。  相似文献   

16.
我愿意加入“1+1”志愿者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已所能,帮助他人,奉献爱心,服务社会。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更多的人一起“共享健康,分享未来”,为建设一个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和谐发展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三生“爱心1+1”志愿者誓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以来,从市民社会论、社会转型论到社会断裂论,一个立于比较充分的实证研究并能完整阐释中国社会基本结构特征的中国认识还没有形成。如果从政治史、社会史来分析,无论是“不断革命”的传统社会主义时代的阶级斗争,还是“改革开放”以后新时期发生的假冒伪劣活动的社会化,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着一种冷战性的社会关系。社会冷战论可以作为分析中国社会的新范式,并为新的改革提供方向性的知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在西方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理论形态和现实内容,置身于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中的理论先哲们对“市民社会”作了不同的阐释。“市民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矛盾的概念,它是随着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动而不断变化和丰富的,有什么样的市民社会现实,也就有什么样的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9.
金国勇 《奇闻怪事》2005,(12):6-6,5
翻开近几年的社会政治中考试卷,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大量试题都是以重大时政与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载体,突出了对学生理解、运用、综合乃至创新能力的考查,尤其是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社会政治开卷考试“以问题为中一心”,突出“能力立意”的命题轨迹更加凸现。如何加强对重大时政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和教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广大师生共同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20.
李寅生 《河池师专学报》1996,16(1):16-29,41
在中国的封建士大夫文人中,陶渊明是被后世极为推崇的一,分其原因则是多种多样,各取所需的,陶渊明晚年所提出的“桃花源”社会理想,对后世的影响更是极为深远,每当社会出现动荡之时,“桃花源”理想社会便成为一些士大夫文人安身立命的依据。这种影响直至今日仍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本文从陶渊明的身世及“桃花源”世界产生的思想入手,就“桃花源”思想的生命力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