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蒋济永先生在他的对《背影》的解读中出现了以主观替代客观的误读,提出《背影》中的“父亲”的形象实际上是“母亲”的论断,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
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在《背影》里,朱自清终于弹出了他真情实感的“泪”,其泪中情,泪中影,耐人品味,引人深思……。 在《背影》里,出现“泪”的地方一共有四处:第一次是正在北大求学的朱自清,从北京南下回家为祖母奔丧,与其父朱鸿钧相会于徐州,“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而流出感伤之泪;第二次是为祖母办完丧事,父子于浦口惜别,父亲为儿子买桔,蹒跚地过  相似文献   

3.
苏晓霞 《科技资讯》2014,(29):218-218
父爱如山,是深沉的,是厚重的,自古以来为人称颂。该文以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背影》为材料进行分析,借车站送别时父亲为"我"买橘子的情节,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紧扣"背影"这条线索,着重对文中父亲的描写展开论述。虽然面对天灾人祸,在厄运面前有过痛苦挣扎与命运作斗争以及人情冷暖的反抗,但更多的是显露出父子之间的凄凉而又辛酸的爱。该文围绕父爱这个主题展开论述,透析了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所蕴含着的人文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4.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自发表以来不断被人们关注、研究。不论从时代白话散文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父子亲情这一人类永恒母题的内容上看,《背影》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5.
上学的时候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怎么也理解不了文中所说“父亲”的背影会让人刻骨铭心。在父亲去世这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我的父亲的身影却时常浮现在脑海里,而且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厚重。  相似文献   

6.
<背影>中"无言的父爱"是浓烈、深沉、厚重的爱,表现在父亲为"我"所作的小事里,行动中,深藏在做紫毛大衣和买橘子的艰难中.是成人难于察觉,学生难于理解的爱,意在引导学生从父亲的背影、"我"的落泪及情感变化、父子服饰的对比入手,去感受父爱的真切,去理解感恩的真挚,从而让他们走进作者,把自己感情融化于文本.  相似文献   

7.
龙隐 《世界博览》2010,(21):64-65
“你为钱发愁吗?这个世界上谁不为钱发愁呢?”电影《父子》中,一位因事业、家庭都陷入危机的父亲想自杀,7岁的儿子察觉后这样说道。虽然只是一句童语,却道破了天机,这个世界上从最穷的人到最富的人,都在为钱而担扰。  相似文献   

8.
封建社会后妃与父母相见,“王庭正君臣之礼,私觌全父子之亲”是基本原则。《红楼梦》中元妃省亲“行参”贾政,无论从小说情节,还是援历代后妃省亲成例,都是对父亲行家礼。但几乎所有的涉及省亲的《红楼梦》影视作品,都没有让元春拜父,反而让贾政一再对元春跪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相关礼仪的和历史常识的陌生。  相似文献   

9.
作文如作人,这话一点也不假,谁也不喜欢虚情假义的人,谁也不爱读言不由衷的文章。许多人由于阅历不够,写起文章来大话连篇,空话绵绵,让人望而生厌。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背影》,大家都很熟悉。车站里父亲送儿子的事,许多人都经历过,千余字的文章,许多人都写过,可朱先生硬是在这短短的篇幅里把这常见的小事写得催人泪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个“真”字,父亲对儿子是真心关怀,儿子对父亲是真情流露。作者不妄语,不矫揉造作,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样是父亲送儿子,有位同学这样写道:“父亲握住我的手,眼含热泪地说:‘儿子,为了早日把…  相似文献   

10.
运用修辞论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著名散文《背影》的“重复”现象作细致分析,可以发现《背影》的深层蕴含:它揭示了朱自清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的矛盾和焦虑,而这种矛盾和焦虑是20世纪上半叶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境遇,《背影》正是这种矛盾和焦虑的一种审美置换。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全部创作中的梦魇情结,其原点为《致父亲》中揭示的“强权下的恐惧感、窒息感…‘颠倒是非的负罪感”和“不正常的自卑感”。在《致父亲》中作者真切、深刻地揭示出了父权专制的特点和危害。  相似文献   

12.
畸笏叟在“脂批”中注明自己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他用“辛酸之泪哭成此书”。畸笏叟就是曹頫。曹雪芹去世后,是他的父亲曹頫写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与曹頫同时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明确指出,曹寅之子作了《红楼梦》。  相似文献   

13.
班氏一家父子兄妹历时三、四十载撰成的《汉书》,对我国传统史学的巨大贡献,古今皆有肯定。现代史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汉书》,成就远远超过前人。略嫌不足的是对它的十《志》部分,除《食货志》外,甚少专文探究。特别是其中的《五行志》,评论《汉书》者大多以之作为作者“五德相生”、“天人感应”唯心史观的集中表现,而予以否定。这是值得研究的。确实,《汉书》作者把儒家经典与谶纬神学紧密结合,制造了一种准宗教式的油彩,这层油彩特别使《五行志》神秘化了。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面。在这神秘化  相似文献   

14.
要写好散文,就必须选择好散文的表视角度。这是因为它是散文创作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亦是最值得我们研究、探索的问题,决非雕虫小技。在我们的散文艺术瑰宝中,诸多的散文佳作,之所以能自成高格,成为千古吟咏的珍品,就在于它们的作者善于选择表现角度。朱自清的《背影》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是作者选择了一个最佳的表视角度──“背影”这个特殊的一面,并把它转化为艺术美的一篇佳作。在散文创作过程中,什么样的表视角度才算得上是最好的表视角度呢?1.表视角度要新颖、独特一般写人物,方法是灵活多样,然而大多都是从正面…  相似文献   

15.
卡夫卡全部创作中的梦魇情结,其原点为《致父亲》中揭示的“强权下的恐惧感、窒息感…‘颠倒是非的负罪感”和“不正常的自卑感”。在《致父亲》中作者真切、深刻地揭示出了父权专制的特点和危害。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的散文《春》、《背影》、《绿》、《荷塘月色》、恢尼斯》等5篇文章,文质兼美,具有很丰富的美育因素,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第一,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很美。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朱自清的散文,就是语言的艺术品。它是培养中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学习祖国的语言,并且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最好教材之一。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动词使用准确、形象、生动、传神。在《绿》中“踞”、“浮”、“拥”三个动词运用得十分准确、讲究。“踞”是“蹲”的意思,用“踞…  相似文献   

17.
?? 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 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 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启发: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起洗碗,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 突然,厨房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 儿子望着父亲说:“一定是妈妈打破的。” “你怎么知道?” “她没有骂人。” (启发:我们习惯以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烽火家书     
雷伊父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普通法国人。父亲维克多17岁时参加巴黎公社,后来加入过朱阿夫兵团(法国轻步兵)和法国殖民军,做过《正义》杂志的编辑,并参与创办《黑猫》报。1914年8月2日,战争爆发那天,已经62岁的维克多在多尔多涅省米西当自家花园里给惟一的儿子罗贝尔写信:“我的儿子,我亲爱的儿子,今早我给你写信之时,警报大概已经敲响了。如果你去服兵役,我也去,我们一起走,一起回来,就这么说定了。我们在战场上相依为命。全心拥抱你,爸爸维克多·雷伊。”当时,27岁的罗贝尔在巴黎的克吕尼博物馆当秘书,…  相似文献   

19.
<正>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一个犹太人对他的儿子说:“现在我们惟一的财富就是我们的智慧,当别人说一加一等于二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大于二。”纳粹在奥斯维辛毒死536724人,这父子二人却活了下来,真不知是出于侥幸,还是因为他们的大于二原理。1946年,他们来到美国,在休斯敦做铜器生意。一天,父亲问儿子一磅铜的价格是多少?儿子答35美分。父亲说:“对,整个得克萨斯州都知道  相似文献   

20.
散文的品位     
对于创作主体而言,散文即“情文”,是一种抒情写意的东西,或者更形象一点地说,是作者渲泄感情的窗口.写人也好,如《雪浪花》、《山村小姑娘》、《背影》、《我的老师》……都不是单纯地写人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而是通过写人来表达“我”的情感体验,或敬慕、或钦佩、或思念……;写事也好,如《挥手之间》、《儿行千里》、《最难忘却的一件事》、《也不是一味地叙述故事,构筑情节,而是通过故事或片断或一鳞半爪来写,此事对“我”的震动、影响、感染,或鼓舞或悲恸或无奈……写景状物更不必说,无“情”之景,无“意”之物,从来都不能称作散文,只能是说明文的一种.因此,作家冯骥才说“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流水也说:“散文,是独白,心灵的独白,散文是漫步,思想在人生与文化的广场上散步”,“感觉”、“情境”、“滋味”、“心灵独白”集中体现了一点作者对内情的抒写,因此,从文体特征上理解,对于作者而言,散文是情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