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平对个体道德养成的激励--公平理论的道德践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主体一向以无私性为人们所称许,然而,在个人正当利益日益受到尊重的今天,主体的道德奉献客观上应该得到公平的回报,各主体之间道德回报与道德奉献的相对平衡将使道德主体产生公平感,并形成激励力量,激励其进一步的道德践行。为激励个体的道德养成,又不失道德的本性,社会应建立公平的道德回报机制,并通过树立榜样引导个体选择社会比较的适当参照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道德主体的历史嬗变的考察,说明道德主体的历史变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并进一步说明市场经济中的专业技术分工,对个人物质利益的重视以及公平竞争原则等把个人从各种原始的共同中解放出来,从而为真正道德主体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儒家道德主体性意识除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之外,还涵括了道德心理的成长过程以及道德主体性"知、情、意"的圆融统一。本文从分析儒家道德主体性意识的内涵入手,在指出儒家道德本能或善端的设定是学生道德教育可能的前提和动力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充分借鉴并活化传统儒家道德主体性意识资源,尊重道德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学生道德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从一定角度上说,道德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离开经济关系的道德判断是没有意义的。在民营企业,两个道德主体(企业主和雇佣者)在经济地位和管理地位上具有非对等性,导致了道德主体之间的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失衡,使弱势道德主体(雇佣者)的道德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实行“道德代理人”制度是构建民营企业道德主体地位平等的前提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道德主体的历史嬗变的考察,说明道德主体的历史变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并进一步说明市场经济中的专业技术分工、对个人物质利益的重视以及公平竞争原则等把个人从各种原始的共同体中解放出来,从而为真正道德主体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鄢祎 《科技信息》2007,(35):200
道德自律是解决网络行为主体行为规范问题和构建和谐网络伦理的关键,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遵循他律转化为自律的基本规律,主要是网络主题自愿认同网络规范,以自觉的道德意识对网络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诸如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虚假陈述、欺诈客户等败德行为,从伦理学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我国股市主体进行道德塑造,其对策主要有:树立上市公司的道德形象,培养中介机构的职业道德,提升管理者的道德水准,倡导投资者进行社会责任投资。  相似文献   

8.
徐晓荃 《太原科技》2002,(5):15-15,17
灌输教育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以柯尔堡为代表的西方德育理论,反对道德灌输,尊重道德的主体性和道德主体的自由意志,主张学生从实践中获得道德上的成熟,认为实践过程就是创造需要的过程,道德需要源于道德实践,并构建出新的参与式道德实践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中外伦理道德中道德人格理想的比较,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设置一种以完整的、经过道德个体的主体自觉选择和自由创造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德生活实践中逐步生成的一种个体道德价值理想类型的道德人格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培养社会需要的品德高尚、智能充分、身心健康的建设者,是中等职业学校知识技能教育与道德教育合目标的体现。现实中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和重要性认识的越深刻,主动程度就越强,品质形成的质量就越高。本文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道德现状以及道德发展的一般进程,提出道德品质的升华,关键在于学生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1.
公共管理是一种以道德为基础的,为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目的的实现依靠公共管理主体的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对公共管理的目标的认识和态度。公共管理主体的道德性决定了公共管理伦理内涵的实现和实现程度。围绕公共管理的最高价值目标——公共利益的实现,讨论了公共管理的伦理内涵,指出公共管理主体的道德性对于公共管理伦理内涵实现的基础作用,探讨了公共管理主体为实现公共管理的伦理内涵,尤其是为其最高价值目标的实现应具备的道德性要求。  相似文献   

12.
道德作为调节人们行为的非法律规范,它的发展应适应人的需要;在价值主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构建合乎人发展需要的“适然”道德应当是以“底线道德”为标准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的道德。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道德的他律与自律是道德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他律是道德发展的低级阶段,自律是道德发展的高级阶段。道德他律与自律具有相互转化性。这种转化的规律表现在道德他律上升为道德自律的规律、以认知发展为基础的规律、量变发展到质变的规律和以新易旧、曲折前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英语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传授知识、强化素质、发展能力、为宗旨,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英语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语法、词汇教学,听力、口语教学及阅读、写作教学诸方面,努力探讨并积极实施有效的英语教学策略,渗透、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的手段,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标,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素质型的道德教育旨在培养以人的自律精神为基础的道德;又以考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依据,设置了在课堂教学环境中配合学生道德心理发展水平实施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集体主义原则因其以社会或集体为唯一本位而愈益显示局限性。用局部更新或用社会公德超越  集体主义都不可行。只有用主体主义为核心来构建社会道德体系 ,使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  展 ,才是克服当前社会诸多道德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而道德冲突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必经环节和内部动力。当前学生道德教育中漠视道德冲突主要表现在:知性道德教育目标导致道德冲突的僭忘;灌输性道德教育方式导致道德冲突的滞留;单一性道德教育途径致使道德冲突解决的断裂。本着"以人(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观,道德教育目标应由知性化到生活化;道德教育方式从灌输走向交往对话;道德教育途径由单一性走向整体性,以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里,人民群众也应是道德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这种主体地位和主体力量可以从创建承担主体、创建评价主体和创建接受主体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认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肯定人民群众在创建道德文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在创建道德文明活动中的主体力量,就需要厘清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与其代表者之间、"官风"建设与"民风"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伦理观念"和道德经验与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之间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整体道德水平却不断下滑。十八大报告倡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应该以此为契机,通过对以《论语》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高高职学生的道德水平,构建高职学生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20.
论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的心理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的过程既是一个教化过程,更是学生主体主动,自觉选择道德价值并付诸道德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要符合“三个面向”的原则,又要发挥教师育人的主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