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在被多数教师判为"不可造就之才"以后,另一位教师从他的"笨拙"之中找到了他的办事认真谨慎的性格特征并予以赞赏,让瓦拉赫学化学,终于使他成了"前程远大的高才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就是"瓦拉赫效应".  相似文献   

2.
姜岩  魏忠杰  钱铮 《今日科技》2002,(12):20-21
化学奖所有生物都含有包括DNA和蛋白质在内的生物大分子,“看清”它们的真面目曾经是科学家的梦想。如今这一梦想已成为现实。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的就是这一领域的两项成果。这两项成果一项是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与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质谱分析法是化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它通过测定分子质量…  相似文献   

3.
“卢瑟福将不仅因为他个人的贡献 ,而且还因为他作为教师这个字眼最高意义上的一个教师 ,而被铭记在科学史上。在他的周围 ,不仅聚集了向他学习研究的原理和方法的人们 ,而且还形成了一个向他学习作为科学家主要需要的毅力和创造性的一个最大的和最成功的研究者集体。”[1]———费米这是世界著名科学家费米对卢瑟福科教一生的真实写照。厄内斯特 卢瑟福(ErnestRutherford,1871~1937) ,世界著名科学家 ,1908年因物质放射性理论研究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被科学界称为物理学之父。然而 ,更让科学界敬佩的…  相似文献   

4.
《前沿科学》2013,(4):84-85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美国三位科学家MartinKarplus.MichaelLevitt和AriehWarshel获奖。获奖理由是“为复杂化学系统创立了多尺度模型”。  相似文献   

5.
“师”与“德”的话题延续了几千年,因为有“师”历史才能延续,又因为师有“德”起到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千百年来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特殊作用而教师的道德修养又是教师不辱使命的内在因素,如今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教师的高素质和先进的理念更需要“德”对他的助推,师是“德”的载体,“德”是师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绝不会改变我今后的生活” 10月1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籍华裔科学家李远哲博士,由于在“交叉分子束”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荣获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消息传来,他所任教的伯克利加州大学一片欢腾。海曼校长当众宣布,要为这位该校创建以来的第1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举行庆祝会。当日午,李远哲从新墨西哥州的一个学术讨论会上飞返旧金山。他刚下飞机便被记者围得  相似文献   

7.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卡罗琳·露丝·贝尔托西、摩顿·梅尔达尔和卡尔·巴里·夏普莱斯,以表彰他们“为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这是夏普莱斯继因在不对称催化领域的成就而获得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后,再次获得该奖。概述了夏普莱斯的科研历程及其在点击化学领域的研究成就,分析了点击化学简单高效的特点。同时,夏普莱斯的研究方向从手性催化氧化反应到点击化学的转变,体现了突破自我和永不止步的科研精神,也为如何培养创新型科学家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8.
巴班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和方法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认为教学过程即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他把“教师和学生消费时间的合理性”做为教学最优化的重要标准。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和方法,对我们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费静亚 《奇闻怪事》2006,(10):40-40
“他呀,上课东张西望,下了课不好好做作业,真是讨厌!”“他,思维慢,一道题教了六、七遍也不会,谁教他谁倒霉!”“他,不去惹事就好了”……假如让我们谈谈对班中“差生”的印象,我想90%到95%的教师都会这样说。也许,这位“差生”还有优点,那也只是跟在“不过”后面的“尾词”,如“不过,他劳动还是蛮积极的”等。以前,我也曾如此评价“差生”,可黄让我彻底改变了……  相似文献   

10.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Martin KarpIus,Michael Levitt和Arieh Warshel,以表彰他们对“发展复杂化学体系的多尺度模型”的贡献。3位获奖者的研究建立在理论与计算化学的发展基础之上,而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理论化学研究对理论化学工作者而言具有特殊意义,据此本文做了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11.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工作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不断出现的“意外”和“尴尬”。如果面对偶发事件,教师不能沉着应对;面对学生追问,教师没有机智应答;面对实验失败,教师没能有效总结;面对环境失常,教师不能及时调控。这不仅说明教师缺乏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缺少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我的人生中,首先是教师身份,其次是教学科研并重”,初见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资深教授杨炳儒时,他如此开场。尽管他是国内知识发现领域的先行者之一。尽管他曾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基于内在认知机理的知识发现理论体系——KDTICM,这些,都不能改变“教师”身份在他心中的分量。如果说,为国为民乃侠之大者;那么,为学为教则是他的“儒之大者”。走近杨炳儒,似乎就是在走进儒学师范之境。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在成就背后隐藏的曲折和艰辛的历程却不一定为世人所知。201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Daniel Shechtman)。可在作出该项重大发现之初,谢赫特曼曾花费好几个月的时间,试图说服他的同事接受其想法,但同事不仅不相信这一有悖常理的新发现,还要求他离开他所在的研究小组。无奈之下,谢赫特曼只好返回以色列,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将“准晶体”的有关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真理是经得起检验的,这位被斥“胡言乱语”、搞“伪科学”的科学家最终得到了令人欣慰的公正待遇。  相似文献   

14.
热词     
《广东科技》2011,20(23):7-7
准晶体 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舍特曼(Daniel Shechtman)因发现准晶体而获得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准晶体具有的奇特结构,推翻了晶体学已建立的概念。许多年以来,凝聚态物理学家们仅仅关心晶态的固体物质。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他们逐渐把注意力转向“非晶”材料,如液体或非晶体,这些材料中的原子仅在短程有序,被称为缺少“空间周期性”。  相似文献   

15.
热词     
《广东科技》2011,20(23)
准晶体 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舍特曼(Daniel Shechtman)因发现准晶体而获得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准晶体具有的奇特结构,推翻了晶体学已建立的概念。许多年以来,凝聚态物理学家们仅仅关心晶态的固体物质。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他们逐渐把注意力转向“非晶”材料,如液体或非晶体,这些材料中的原子仅在短程有序,被称为缺少“空间周期性”。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书育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再没有像教师一样能给予他的学生一生的影响,而他生产的“产品”是绝对不允许有“瑕疵”的,否则将成为潘多拉盒子释放的“害虫”。伤害的不仅是个人的灵魂,而且是社会的有机体及其未来发展,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传道,更是在铸魂,“立德”乃师之魂。  相似文献   

17.
强强的爷爷是退休教师,他教强强写作文有个特点,总是让强强“先走一步”,“摔摔跤”、“迷迷路”,最后学到真本事。  相似文献   

18.
邬学侠  乙常青 《奇闻怪事》2007,(9):17-17,19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青年国王,他爱上了自己精心雕刻的一尊象牙少女像,每天含情脉脉地注视若她,日复一日,少女竟活了过来。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这个神话变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他把随便指定却宣称“具有优秀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交给教师。这批学生由于得到教师的厚爱而产生自尊自强自爱心理,努力学习。  相似文献   

19.
李若夕 《创新科技》2011,(10):40-41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5日宣布,现年70岁的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因发现准晶体独享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经历过被否定、嘲笑和驱逐,谢赫特曼终于等来了被承认的一天,他的发现,促使科学家们开始重新思考对物质结构的认知。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的素质”。作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首先要求其思想品质和知识能力应有高度的修养。徐特立先生从事教育工作七十余年,尤重师范教育和培养教师,不仅形成了一套关于教师标准的理论,还身体力行,堪称一代师表,也为广大教师树立了光辉榜样。徐特立先生提出:“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徐老对教师的素养问题作出了精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