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SQ—250型全方位深松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方位深松是土壤耕作方式上的一次变革,用以打玻犁底层,使耕作层土壤板碎,恢复土壤结构,消除各类土壤障碍,改善农作物生长条件,形成适宜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土体构造,使农作物产量每公顷平均增产1210kg,平均增产率为30%。全方位深松(40~50cm)的深松比阻较铧式犁耕翻比阻减小35%。本文介绍了“1SQ-250型全方位深松机”的技术规格.主要性能特点,工艺过程及松碎土机理,生产试验结果和经济性分析等。  相似文献   

2.
深松覆盖对土壤性状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深松覆盖、一次深翻、免耕覆盖、传统耕作对土壤性状和洛阳9769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覆盖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有效打破耕作犁底层,增加土壤通透性,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明显高于传统耕作,特别是对上层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和深层土壤的有效磷及速效钾的影响更为明显,并能显著提高灌浆中后期叶面积指数,有效延缓植株衰老,促进植株和籽粒干物质积累。与传统耕作相比,成熟期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提高7.35%,千粒重提高4.37%,产量提高 9.26%。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三三”耕作制的实施,为适应早作农业技术的要求,我市大部分乡镇都引进了齐市生产的IS-735型深松机,该机型的优点是耕深一致,深而不翻,能打破犁底层,而不破坏土壤耕作层,可复式作业,作业成本低。对机具的正确使用和调整是保证机具作业质量工作稳定性的前提,但是由于一些驾驶员对这种新型农具了解较少,安装调试不合理,在使用中易出现拖堆折铲柄裤等故障。为此,根据该深松机在本乡的使用情况,谈一谈如何正确安装调试与使用。一、全面深松起垄作业状态的安装。1.将机架垫起,使机架下表面距地面高度约60厘米。2.将…  相似文献   

4.
提高高油大豆产量,除因地制宜选择优质高产、熟期适宜、抗病抗逆性强的高油大豆品种;播前精选种子;合理轮作、精细整地;适时播种及播前施足底肥等措施外,播后的田间管理也是确保高油大豆丰产的重要环节。1 间苗非精量播种的地块,在对生真叶展开至第一片复叶展开前进行人工手间苗,按计划密度一次定苗。2 深松与中耕除草深松与中耕除草不仅能消灭杂草,更重要的是防旱保墒、疏松土壤、提高地温、促进土壤养分的分解和大豆生长发育。一般在大豆出苗至封垄前要进行三铲三趟。  相似文献   

5.
从当地深松整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做好农机深松整地推广工作建议。深松整地技术,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农田蓄水保墒的有效措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可以破坏因传统耕作过程机具压实形成的坚硬犁底层。进行深松时,由于只松土而不翻土,形成上松下实、虚实相间的土体结构。该形式的土体结构不仅能够促进土壤中生物、微生物生长,而且有利于土壤肥力自我恢复,减少长期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沙化、水体污染等环境危害,因此,深松技术可以大幅提高作物产量,尤其是深根系作物产量,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技术。  相似文献   

6.
陈德权 《科技资讯》2006,(9):117-118
近几年八五二农场针对本地区限制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温度及水分”这两大问题,大面积推广、应用具有保墒、增温的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模式,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经实践行间覆膜大豆平均亩产达200公斤以上,经未覆膜大豆增产25%左右,本文就是大豆垄上行间覆膜栽培增产机理做如下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王群  张朝忠 《科技资讯》2006,(17):155-155
生产实践证明,在旱作农业区,大豆垄上行间覆膜技术表现出了良好的增产性能,其平均增产率可达28%左右。通过田间试验分析、土壤保水、供水能力的增强是该技术增产的决定性因素;土壤温度的提高在促进早生、快发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构建中、后期高产长相上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静电处理小麦棉花种子可提高各作物出苗率,叶片数、叶面积、鲜重、干重,在苗期作用尤为显著。小麦增产幅度7%,棉花0.94-4.6%。  相似文献   

9.
该项成果主要用于旱作农业区的耕作,可一次性地完成灭茬、深松、起垄等项作业,使土壤达到待播状态。80马力动力区段拖拉机(80~90马力)和120马力动力区段拖拉机(100~120马力)的性能指标分别为:工作耕幅:2100/2800mm;灭茬深度:均为80~100mm;深松深度:250~300/250~350mm;起垄高度:均为140~160mm;适应垄距:均为600~700mm;生产率:0.7/1.1公顷/h;  相似文献   

10.
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机械化栽培,是将土地经过机械整地,耙平耙细,平播为1m的大垄,在每条大垄上机械种植双行玉米.应用该技术能够充分发挥边际效应,提高光能及水肥利用率,增加地温,保水保墒,免除中耕,显著提高产量.在玉米制种田中应用该技术,玉米籽种色泽光亮,籽粒饱满,产量比常规增产20%以上,降水好.解决了北方寒地中晚熟品种在制种过程中籽粒不饱满、色泽差、降水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绿叶宝”是一种新型植物营养液,为了解它对蔬菜产量的影响,我们选芹菜、西红柿和结球生菜分别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喷施绿叶宝后,芹菜能增产17-33.4%,西红柿能增产23.9%,结球生菜能增产35.7%。并且蔬菜的抗病能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2.
示范试验表明,用100PPM浓度的:“926”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小麦拔节期、抽穗期各叶面喷洒一次,增加有效分要蘖1.8个,增穗粒数1.2-2粒,增千粒重0.7-2.2g,增产7.9-32.39%,一般稳定在14%在若。  相似文献   

13.
大豆玉米超高产栽培法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双行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技术。种植方式由原来传统的65公分或70公分垄作玉米,两垄变一垄,垄距为130公分,垄上种双行,大行距90公分,小行距40公分。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较一般种植技术亩产平均增加160—500公斤,同时降低玉米含水量4-5个百分点,提高了玉米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大豆玉米超高产栽培法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双行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技术。种植方式由原来传统的65cm或70cm垄作玉米,两垄变一垄,垄距为130cm,垄上种双行,大行距90cm,小行距40cm。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较一般种植技术亩产平均增加160—500kg,同时降低玉米含水量4—5个百分点,提高了玉米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大豆玉米超高产栽培法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双行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技术。种植方式由原来传统的65cm或70cm垄作玉米,两垄变一垄,垄距为130cm,垄上种双行,大行距90cm,小行距40cm。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较一般种植技术亩产平均增加160—500kg,同时降低玉米含水量4~5个百分点,提高了玉米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大豆玉米超高产栽培法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双行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技术。种植方式由原来传统的65公分或70公分垄作玉米,两垄变一垄,垄距为130公分,垄上种双行,大行距90公分,小行距40公分。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较一般种植技术亩产平均增加160—500公斤,同时降低玉米含水量4—5个百分点,提高了玉米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应用稀土元素提高天然草原初级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天然草原上的稀土元素喷施浓度、时间、次数和不同化合物的比较研究表明:适宜的喷施浓度为10×10 ̄(-4)~15×10 ̄(-4),可增产8.67%~15.45%;适宜的喷施时间为6月下旬,可增产20.20%;以喷3或4次的生物量较高,增产25.75%~35.14%;不同化合物的比较试验初步证明,是稀土元素起增产作用,而不是硝酸根中的氮;532hm ̄2的中间试验,3年平均增产11.87%,幅度为8.99%~15.63%.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黑粳7号(黑交912)是黑河农科所育成的水稻新品种。1994年经黑龙江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命名推广。该品种早熟高产优质抗冷害能力强。目前在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迅速推广,是该区米质最好的主栽品种。一、增产效果1989-1990年在所内进行二年产量鉴定,平均公顷产量6913.3公斤,比对照品种黑粳5号平均增产15.8%,1990年异地产量鉴定,平均公顷产量700.20公斤,平均增产16.1%。1991—1992年第四积温带区域实验共9个点次,平均公顷产量6376.0公斤,平均增产7.9%;1993年平均公顷产量7100.1公斤,平均增产17.00%。德都县农业开…  相似文献   

19.
“926”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苹果上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表明,“926”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苹果上适宜喷洒浓度为100ppm用该浓度的“926”分别在苹果盛花期、幼果期、膨大期各喷一次,比对照一般提高全红、双红果15-25%,增单果重31.32%,增产16-30%。  相似文献   

20.
绿兴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水稻可增产8.2-24.7%,对中低产田、三类苗田、晚育晚插地块有促进其分蘖及增加穗粒敉。有抗低温促早熟作用;投入产出比为1:10左右,经济效益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