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色彩不仅是绘画中的重要叙事因素,也是中国乡土小说叙事不可或缺的叙事手段。单纯的绘画要素色彩在文字叙事的背后深藏着乡土作家矛盾且深沉的理性思考,或幻化,或扭曲,或深刻,或延展,甚至有不断杂糅交错,产生临时的斑斓色彩视觉冲击,使得读者形成短暂的思维跳跃,思考色彩的纹理脉络交融后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3.
张亚 《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11,(1):67-69
隐喻和转喻在经历了从传统修辞学研究内容向现代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转变后,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家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是一种认知机制,是人类社会对世界事物进行整合概念化的过程。以隐喻和转喻不同的认知依据为基础,分析各自的特点,同时揭示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模式的本质特征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创作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的小城镇叙事小说创作基础上拓展与延伸。其拓展与延伸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描写内容的更新,包括新增叙事内容和拓展原有叙事内容。二是风格的拓展:丰富、延展了超逸风格,张扬、开拓了幽默风格。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传统修辞学对于隐喻与转喻的解释和认知语言学对于两者的全新定义,笔者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向英语专业的学生讲授隐喻与转喻的使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语言专业学生对于语言的敏感度,而且拓展了他们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6.
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两种修辞格,而且是人类重要的两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研究者经常从语义,语用和认知途径来研究隐喻,但是,和隐喻相比,转喻是语言和认知中最根本的东西.因此,本文因此本为拟从认知方向对隐喻和转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从转喻到隐喻的渐变——习语的形成与理解的认知理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荫 《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43-46
隐喻和转喻作为两种不同的认知机制,不仅有明显的差异,同时相互影响,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以Deignan提出的“从转喻到隐喻的五个渐变”的观点为基础,以汉英习语为例,分析习语形成和理解的认知理据。揭示了转喻和隐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渐变性的过程,也为习语的认知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9.
评述了当代诗人森子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写作。森子的诗歌在经历了从抒情的主体性向修辞性的转变这后,又从反讽式的修辞转向叙事,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叙述,使它所指述的现实发生转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用周恩来总理的外交研究转喻思维。通过定性分析可以看出,总理在外交中使用了言语行为转喻;由货币种类总额代替货币资金总额;直接陈述载体和目标。由此得出,转喻使用范围之广以及其实用价值,而另一方面外交也丰富了转喻这一修辞手段,从而促进转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非人类小说文本因主体性的缺失一直处于匿名状态,因而在新时期写作过程中不断地被不同的修辞方式所挪用。先后被叙述为:阶级矛盾、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对立、生态环保问题等。直到人类中心哲学解冻后,才写出真正属于“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爱与冲突。从对新时期写作不同阶段的文本个案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角度对转喻和隐喻进行论述,对二者就语用理解方面提出了些看法和理解,从而进一步使语用学理论运用到实际活动中。 相似文献
13.
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是用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其它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的认知过程。转喻可分为两大类:整体与部分、整体的部分之间互换。 相似文献
14.
评述了当代诗人森子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写作。森子的诗歌在经历了 从抒情的主体性向修辞性的转变之后,又从反讽式的修辞转向叙事,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叙述 ,使它所指述的现实发生转义。 相似文献
15.
对桂西北作家红日的小说创作进行分析评论,指出鲜明的社会时代特征、浓重的地域民族文化内涵和机灵智慧的叙事策略,三者有机结合,构成红日小说个人化叙事的显著特点,日趋呈现出其独特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6.
借助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研究了一个社会语言学关注的语言现象——汉语的认知称谓词。其中的结构隐喻以相似性为经验基础,对人认知的概念化过程遵循了存在之链中从低到高的顺序。空间隐喻则遵循了意象图式隐喻的内在逻辑,以经验共现为基础。此外,相当数量的包含转喻思维的认知称谓词证明了概念转喻对抽象思维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涉及理想认知模型整体与部分和部分与部分的转喻关系,事物之间的相邻性是转喻的基础。借人指人的汉语认知称谓词证明人名可以代表角色,这是Fauconnie否认人名代表角色的可能性的一个反证。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小说女性形象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振桂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1997,(2)
探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自身价值、个性解放的内涵,不应囿于一种固定模式和采用偏颇观点,应从多方面、客观地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8.
李香玲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9(6):87-90
在详细阐述转喻和隐喻两种辞格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常规关系的相邻/相似性两原则对转喻和隐喻进行对比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19.
党静萍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7(1):72-78
小说最深刻的艺术魅力在于它能超越具象,传递丰富的审美内涵及深刻的哲理思考,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小说诗意化创造。小说诗意化创造,并不在于对诗歌意境的移植,而在于能否把这种移植融化在小说独具的写人叙事特长之中。小说诗意化创造主要表现为虚实相生、化情节为情趣、淡化人物、进行意象追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