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达州诗人龙克诗歌创作的“疼痛”现象和倡导的“疼痛诗学”,指出龙克以“疼痛”为词根或关键词,不仅由此出发去理解、拷问诗歌,雄心勃勃地建构他的“疼痛诗学”;而且,疼痛也像一道血迹斑斑、永难愈合的伤口。无休止地到处撕咬着他的诗歌。阐述了在经历、穷尽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花样繁多的革命性语言方式和文本样态之后,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的标举“疼痛”既是龙克个人新的写作生长点的突破口,也是当下中国诗歌新的写作生长,最。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伴随着身体和心理的成长,在交往中会经历很多烦恼,比如怎样与异性同学交往,对异性有了好感或者异性向自己表示好感怎么办,为什么找不到知心朋友等等问题。这需要班主任老师善于观察、分析、引导,走进他们的“心灵”,不怕遭遇“尴尬”,不把学生的“困惑”当作“异端”去嘲笑去讽刺,而要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  相似文献   

3.
身体书写是陈希我划开生活表象、解剖人性的利器。《我疼》这部小说集,每一篇都涉及关于身体的书写。从身体的感官疼痛入手,分析其独特的修辞式性描写和自杀叙述,在陈希我看来身体和灵魂不是分离或依附的关系,肉体之痛就是精神之殇,身体被赋予与灵魂同等重要的意义,疼痛就是感知存在的方式。阐明了身体书写对陈希我小说中“精神叙事”的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后新时期艺术总体上呈现出精神衰微和对生理因素突出的表征。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中国传统和谐化在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失衡引起民众对世界的确证放弃了精神确证而依赖于物质确证;另一方面,物质确证的单一性又使“主体”意识泯灭,“个体”严重错位,个体的身体性得以从未有过的张扬,身体成为所有欲望符码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5.
吴建强 《科技信息》2011,(11):191-191
作为教师,不但要给孩子的心灵和身体“施肥”、“浇水”,还要用自己“高大”的身躯,关爱孩子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小说文化品格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哲学底蕴上是以“儒家思想”为内核,“厚德载物,刚健自行”;以“庄禅精神”为风骨,“清净淡泊,闲适自然”;2、在艺术风格上向传统诗学精神皈依;和谐、淳真、平淡;3、在文化认同上是对平民精神的理解和阐发。  相似文献   

7.
李明 《科技资讯》2014,(28):6-6
体验式设计是在科学信息技术时代产生的新的设计表现形式,它不是简单的各个设计元素的复合体,而是由抽象到具象的建造过程,来满足每个阶层人们的身体上的需求和精神情感上的寄托,从而提高体验设计的“认同感”。这种形式的发展同样对展示设计起了很大的变化,关注者对展示空间由之前的视觉,听觉等感受的基本形式演变成由混合原始基本形式和具象事物对心灵产生的各种情感活动的状态。设计主要是以体验式地震展馆为研究对象,并结合体验式设计进行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在吴思敬那里一方面表现为一种诗学人格精神,另一方面也作为观念原则和逻辑原则贯穿在其全方位的诗学探索中,并由此构成其诗学基本理论的建构和诗歌批评的中心观念、逻辑脉络和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9.
曾慧 《科技信息》2009,(13):175-176
本文旨在研究遭弃于中国正统文学圈子的寒山诗复活于美国的原因。中国诗学传统从内容到语言均强调含蓄和雅致,而寒山诗白话日常,敌未能获得传统的认同;但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寒山诗由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等的译介给适逢“垮掉派运动”的美国人,契合了当时美国人对绝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加之美国诗学传统里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一脉相承,因而在美国复活并流行起来。  相似文献   

10.
朦胧诗是20世纪70年代末崛起的一股诗歌潮流,它迥别于现代新诗而呈现出全新的美学追求:诗歌风格的“个性美”,诗歌精神的“人性美”,诗歌价值的“理性美”等发起了对经典政治诗学的挑战,重扬了以人的情思为核心的诗关理想规范。它是人道主义人性的复归,对过去痛苦时光的反叛,对人性失落的反拨,以“我”为中心,表达了新一代青年人的心灵感受。它是新时期文学觉醒的先声,建立起了新的美学原则,对整个新时期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的“民族精神”即民族伦理精神。“民族精神”作为一个国家的灵魂,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黑格尔认为其彰显着民族的特色和本质,决定民族独特的历史演进历程,形成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稀缺共同价值诉求的现代社会,探讨黑格尔“民族精神”的合理内核,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八一精神的本体是南昌起义,南昌起义的灵魂是八一精神。本文认为,目前八一精神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死胡同",要深化对八一精神的研究,就要以党史文化为视阈。以党史文化为视阈,就要求我们:一是要更新思想观念;二是要改变研究方式;三是要保护利用遗址;四是要坚持资政育人。概括起来说就是要与时俱进,实现人们当代审美和思想品格的完美结合,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赢得全社会的广泛共鸣。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图书馆管理机制改革的瓶颈及原因,指出企业管理经验是图书馆管理机制改革的源泉,"企业家精神"是图书馆管理机制改革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杨慧 《科技信息》2011,(9):I0230-I0230,I0302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中,盖茨比的梦想对他来说却是一生不悔的追求,是对美国梦的理想化与物质化的继承,一种奋斗精神的延续,他的生命的逝去则是一种灵魂与梦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精神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蓉 《科技信息》2010,(29):195-195,221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图书馆的灵魂和精髓,本文回顾了图书馆精神的发展历程,探讨了现代图书馆精神所应具有的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16.
《彩虹几度》是川端康成战后的一部中间小说,该作以四季之虹作为象征物,谱写了同父异母三姐妹战后各自不同的命运,并以东方的“虚无”精神使战后痛苦的灵魂获得了拯救,深刻体现了川端康成在战后力图通过传统之美恢复民族自信力的祈愿。  相似文献   

17.
社区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在整个社区文化中,社区精神文化最具核心意义,是社区文化的灵魂,同时以居民生活环境、社区容貌、文化阵地、社区标识等为内容的物质形态文化,与精神文化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用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灵魂,用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陶冶居民情操,营造和睦、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共建、共创、共享、共荣”的价值观念和“同地而居,共创繁荣,共建文明”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终身学习文化的形成是一座城市乃至国家的"灵魂",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股凝聚力、一股向心力、一股影响力。她对广大社会成员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都将长效地潜移默化地产生巨大的影响。文章从终身学习文化的含义、终身学习文化建设的背景、终身学习文化的构建三个方面阐述终身学习文化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9.
茅盾在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中刻画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新女性”形象,文学史上称她们为“时代女性”。丁玲的早期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莎菲性格”,她后来的多篇小说人物都是“莎菲型”形象的拓展和延伸。比较分析茅盾的“时代女性”和丁玲的“莎菲型”女性形象,可知: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时代女性”是革命的理想主义者,而莎菲女士是启蒙的个人主义者;在生活的逆境面前,“时代女性”在绝望中求生,莎菲女士却在颓废中耗尽生命;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时代女性”狂热地追逐爱情只为填补内心的空虚,而莎菲女士执着地将灵肉一致的爱情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文化的生命力源远流长,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文化成的历史。就一座城市而言,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特色因文化而灵动、城市精神因文化而彰显、城市风气因文化而形成、城市形象因文化而展现、城市实力因文化而倍增。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应充分发挥"推进器"、"调色板"、"磁力场"的功能,依托山水洲城的自然特色和底蕴厚重的人文景致,以山水文化塑造城市的"形",以历史文化凝聚城市的"气",以名人文化锻造城市的"神",以创意文化增进城市的"智"。通过文化的创造力来点燃城市之火,塑造现代都市人脚踏实地的善良秉性和仰望星空的浪漫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