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典型岩溶内涝成因与防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岩溶内涝广泛分布于峰丛洼地、峰林(峰丛)谷地、岩溶平原、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接触过渡区这几种典型的岩溶地貌中.岩溶内涝的形成除与降雨有直接关系外,还与各种地貌系统的结构特点、岩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岩溶内涝的治理应针对不同岩溶地貌的水文地质条件、居民点和耕地的分布情况、治理工程的投资效益比等特点,选用适合的治理措施.常规的水利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结合运用对于岩溶内涝和岩溶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古岩溶作用标志识别和成因分析,综合利用残余地层厚度法、地貌法和印模法等技术手段,对轮古地区奥陶系古岩溶地貌进行恢复,划分3 个岩溶地貌单元和8 类微地貌单元,并细分古岩溶地貌分区,对分区岩溶地貌及储层发育特征进行剖析。研究认为,不同岩溶带普遍发育裂缝和孔洞,但在不同地貌分区内储集类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其中表层岩溶带的岩溶高地和斜坡主d:\PDF\.pdf要发育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型储层;垂直岩溶带裂缝、孔洞均发育;而径流岩溶带中的孔洞和洞穴较发育。  相似文献   

3.
广西平果堆积铝土矿岩溶地貌演化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广西平果堆积铝土矿岩溶地貌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平果堆积铝土矿风化程度的发展对应于矿区岩溶地貌的演化:地貌分带是矿区岩溶演化的基本规律之一;随着地貌演化过程中岩溶类型的顺序发展,地貌分带形态的变化趋向于不规则;矿区岩溶类型分带对应不同的水系结构,分带地貌演化反映水系发展过程,从水系演化关系指示矿区岩溶在地壳抬升过程中多旋回活动的特征;通过对比那豆与太平一教美矿区,发现堆积矿的分布形态随地貌演化趋向于分散和不均匀,堆积矿成分的变化趋势符合风化过程的一般规律;堆积矿的氧化铝含量经历了从上升到下降的变化过程,与地下岩溶演化程度密切相关;根据岩溶地貌初步恢复了矿区地下小流域水系分布形态,发现岩溶水系发育程度是形成地貌差异和堆积矿变化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应我院地理系、省地理学会邀请,岩溶学家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地理系主任威廉姆斯(Paul Williams)教授,由南京大学包浩生副教授陪同,从11月17日至11月24日来我院举行岩溶地貌、岩溶水文、岩溶洞穴以及国际岩溶研究的现状与进展等方面的学术报告。并对贵阳、安顺、黄果树瀑布等地的岩溶地貌及洞穴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地理系副  相似文献   

5.
探讨高陡背斜区张裂隙发育规律与岩溶地貌的空间分异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张裂隙发育规律预测岩溶空间分异性,也可以通过岩溶空间分异性预测构造张裂隙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岩层面主曲率为切入点,通过四川盆地东部明月峡背斜区现场调查、遥感解译、数理统计分析及数学建模等手段,采用岩层面的主曲率对背斜区张裂隙在不同构造部位的发育程度进行预测,分析张裂隙与岩溶地貌空间分异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岩层面主曲率大小、张裂隙发育概率及岩溶地貌空间分异呈现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岩层面主曲率大的区域,地表岩溶发育较强。川东背斜区岩溶空间分异的主控因素是构造运动产生的张裂隙,岩体张裂隙发育程度决定了早期岩溶地貌的发育特征,现代岩溶地貌空间分异是岩溶正反馈机制促进原始张裂隙差异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福建永安大湖盆地岩溶地貌双向演化过程及工程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大湖岩溶盆地的岩溶特征及地貌演化过程,通过详细的地质测绘、收集到的各类岩溶钻探资料的统计与分析以及地下水样品的水质分析,对区内的岩溶地貌特征、岩溶发育特征、岩溶地下水水质特征进行了系统论述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内岩溶塌陷的调查结果,对研究区岩溶发育的强弱程度进行了分区,并初步提出岩溶塌陷防治方向。研究表明,现今大湖盆地是在海拔340~360 m的高程基础上,经历上覆地层风化剥蚀、下部灰岩溶蚀塌陷的双向地貌演化过程,逐步形成了溶蚀残丘—溶蚀洼地、岩溶管道—暗河式的岩溶发育形态,二者叠置作用共同塑造了区内的地形地貌,并向岩溶准平原方向发展;区域地壳抬升与水文动力条件是大湖盆地岩溶地貌形成演化的两大主控因素;灰岩裸露区和覆盖区为岩溶强烈区,特别是洼地处及断裂带100 m范围内,极易发生岩溶塌陷灾害,埋藏型灰岩区岩溶发育为中等—弱发育区,其对区内场地稳定性影响较弱。在研究区内开展城市建设、工程活动时,应将岩溶洼地、断裂构造发育处等岩溶发育强烈的地区列为岩溶塌陷防治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7.
<正> 一、岩溶地貌在我国1:100万地貌图中的地位我国是世界岩溶分布最广、发育最好、类型最多的一个国家。发育岩溶的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遍及21个省(区)125万余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3%。除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岩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外,近年还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发现了古热带岩溶地貌—蚀余峰林地形,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因此,国外学者把我国热带岩溶称为“中国式喀斯特”,桂林—阳朔称为世界岩溶的“圣地”,岩溶发育的许多理论问题,有赖于在中国解决等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凯里-黄平铝土矿区中王家寨矿区、苦李井矿区、铁厂沟矿区和渔洞矿区的铝土矿空间分布规律及与古岩溶地貌关系的研究,得出研究区铝土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矿体的空间形态、规模、品位及厚度等均受到古岩溶作用控制。古岩溶地貌为溶斗区域的铝土矿体厚度变化大,延展较小;但其矿石质量较好,品位较高;而古岩溶地貌为岩溶洼地区域的铝土矿体厚度变化较小,呈似层状产出;但矿体厚度小,矿石质量相对低一些;同时铝土矿体厚度、品位与含铝岩系厚度呈明显正相关,这也与古岩溶地貌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岩溶区地貌演化的外力作用主要为侵蚀和溶蚀两种营力,在以往的研究中,强调了溶蚀的一面,以溶蚀速度代替岩溶地貌的演化速度,同时侵蚀速度和溶蚀速度常常混淆。本文拟从理论和计算方法上澄清这两者的关系,并以这两者之比,作为确定岩溶地貌的景观指数。最后以贵州岩溶高原为例,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全球对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加,柳杨堡地区构造特征一直备受争议,通过地震解释有着十几公里似断裂并未证实,古岩溶地貌形成成为了确凿的证据,通过地震解释方法1*1地震解释、相干体技术、顺层相干体以及时间切片等技术,研究区内存在大量背斜结构构造为岩溶古地貌控制下的盐底辟及太原组-下石盒子组披覆叠加型构造。研究区内向斜主要是岩溶作用控制下的重力负载等叠加型。柳杨堡气田石炭-二叠系内断层发育主要由盐底辟及岩溶塌陷所诱发。揭示出部分地区地震相位错断,岩溶作用导致的古地貌起伏差异所引起的。加里东末期开始发育大规律的岩溶作用,形成了早期初步岩溶古地貌,这期岩溶地貌对太原组沉积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加里东末期岩溶地貌在石炭纪岩溶作用进一步作用下地貌差异逐步扩大,进一步加大了古岩溶对太原组的沉积控制。二叠纪早期,岩溶作用逐步减弱。建议下一步重点加强源内气藏评价开发的力度,选取贴近烃源岩层的砂体,进行水平井钻井评价,有利于钻取砂体内的天然气,通过深度压裂手段把烃源岩层内煤层气钻取出来。  相似文献   

11.
广西都安岩溶地貌及其发育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都安地区可溶性岩石广泛分布,岩溶地貌十分发育,向被认为是桂西岩溶山地的代表性地点,并是我国重点岩溶研究地区之一,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因此,总结该区的岩溶地貌发育规律和历史,便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愿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岩溶发育及分布的未知性与地形地貌的不规则性造成岩溶隧道围岩条件十分复杂,岩溶隧道的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一直是隧道工程界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结合隧道工程的特点,阐述岩溶发育区基岩类型,总结溶沟、落水洞、岩溶洼地、盲谷等典型岩溶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对隧道工程安全性的影响,概括隧道工程中常见的岩溶区地下水系统,形成岩溶隧道勘察设计原则,指出初步设计勘察阶段、详勘阶段与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设计要点和注意事项,并依托贵州省内多座典型岩溶隧道,结合设计、咨询及施工配合中发现的问题,从勘察设计角度进行总结,以期为岩溶地区的隧道设计与施工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处岩溶景观类型繁多、规模宏大、特色鲜明、组合协调的具有综合开发价值的岩溶科学迷宫和天然博物馆.作者以旅游地学理论为基础,贯穿可持续发展思想,从公园地质背景和地貌特征的分析入手,重点论述了公园岩溶地貌资源特色及景观价值,对该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作了一系列探讨,以供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岩溶地貌在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岩溶地区的崩塌、塌陷、滑坡、泥石流及洪涝等主要地质灾害与地貌特征的关系内在联系及机理分析研究,为岩溶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摘要分析了西南岩溶石山区石漠化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着重从板块运动、岩性、气候、水文、土壤及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揭示不同的岩溶地貌发育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的地貌景观类型.  相似文献   

16.
黄石市位于鄂东南,北临长江,南依黄荆山,是湖北第二大市。黄石地区的岩溶地貌在鄂东南颇具代表性。研究这里的岩溶不仅有助于鄂东南岩溶研究的开展,对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也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一、黄石岩溶地貌的发育条件 从大地构造单元来讲,黄石位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和新华夏构造线鄂城——大磨山隆起带东边的相交部位。大地构造划分属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的西延部分—  相似文献   

17.
小七孔风景区位于黔南岩溶区荔波县境内,区内岩溶地貌发育、峰丛洼地、峰丛槽谷非常典型,岩溶森林奇特.在此介绍该区的基础地质、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论述丁该岩溶森林在恶劣环境下,仍具有较强的原生性、小生境多样性以及对岩溶环境适应和生态系统稳定的演化特点,最后指出这种独特的岩溶森林系统具有先天脆弱性,应注意保护.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我们多年在湖北进行野外调查研究所积累的实际资料,就湖北岩溶地貌中的形态、发育特征和规律,发育历史等问题提出了初步看法.特别是强调论述了湖北岩溶地貌发育的五个独具风格的特征。最后还着重指出了湖北岩溶地貌发育的鄂西、山原、三峡三个主要时期,对了解湖北岩溶地貌发育的来龙去脉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正>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部,处于云南高原向广西、湖南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岩溶地区占全省面积的73%左右,洞穴广布于这些岩溶区,特别是石灰岩岩溶区内。洞穴的研究在现代来说不仅可以对岩溶地貌、水文演化的研究起促进作用,同时,也涉及到许多学利的某些分枝的发展,例如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和古人类及古生物学等。贵州的洞穴研究可以说开始于三百多年前徐霞客的研究,而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普遍、深入的研究。现拟对贵州洞穴的研究历史,本文分为四部份,加以叙述。  相似文献   

20.
岩溶洞穴是岩溶地貌的组成部分,它与洞外的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洞穴沉积物常能保存较好的地貌形成的历史印迹,通过对贵州岩溶洞穴沉积特点的分析,就贵州地貌发育演化阶段及分期问题进行了论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