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萧红带着浓烈的女性悲剧意识和对生命凝重的思考,在《呼兰河传》中塑造了受压迫、受损害的女性形象——团圆媳妇。这个脆弱的生命在强大的传统家庭婆媳矛盾冲突中,在愚昧、冷漠乡民的人性恶的"呵护"与审视下,绝望而凄惨地离开了这个到处充满阴霾的世界。婆婆的长者权威与意志以及"看客"们的本性恶是团圆媳妇生命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萧红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是她最为人注意的作品之一,这种关注,不仅仅是赞赏,也有误解。本论文拟从独特细致的呼兰风情、对童年的温馨回忆、深沉悲悯的女性意识、对底层小人物的关怀几个方面来探讨这部作品,并努力挖掘萧红写作这部作品时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的人和事就如陈年相片一样,早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黯淡而模糊。如果不是因为萧红,也许很多人都无法想象那时中国东北有一座名叫呼兰河的小城,也就更无从想象这城内的芸芸众生了。萧红以她独特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丰富的画面。年轻的萧红,在她31年的短暂生命历程中,经历了各种坎坷与磨难,生活使她倍尝艰辛,但也培育了她写作的才能。亲情的缺失,爱情的不幸,辗转的颠沛流离,以及耳闻目睹的诸多苦难,磨砺了她的感觉,使她的笔触一反女性的纤细柔弱,变得冷峻而沉郁,直指现实的人生,剖析其方方面面。萧红在不到…  相似文献   

5.
《呼兰河传》随追忆情感的深浅,叙述视角不断迁移:全知视角——儿童视角——儿童视角 全知视角——儿童视角——全知视角 儿童视角——追忆者视角,形成画面或歌谣的凝固;文本展开中叙述视角相互渗透:追忆者视角渗入全知视角、儿童视角,儿童视角渗入全知视角,使文本散文化、歌谣化。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诗学的理论,对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进行了研究。作者从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语言三方面探索了萧红《呼兰河传》的陌生化手法。认为,正是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体现了萧红创作的现代意识和自觉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7.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它以萧红的童年生活为背景,描写了呼兰河的被压迫者的悲惨生活.小说直接用场景结构小说,完全抛弃了客观描写,把抒情因素融入叙事文体,集中全力描写乡土人生画面,充满了田园韵味的抒情情调.  相似文献   

8.
萧红的小说用一种散文化的笔调写出了生命的流年碎影、寂寞情怀和人生的甜酸苦辣、生死歌哭。在《呼兰河传》里,作者以独特的自传式叙事方法、诗化风格、散文化结构及超常规语言形成别具一格的“萧红体”文体风格,从而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9.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坛独树一帜,她以新鲜,明丽的创作风格给文坛带来了异样气息,她的《呼兰河传》通过描写呼兰河畔小城人们的生活,体现出对中国社会深深的文化思考,与鲁迅有一脉相承之功,同时她以攻文似的场面描画生活的写作方式,更体现出艺术思维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重新审视现代文学史上颇有争议的小说《呼兰河传》,该小说所展示的20世纪的呼兰河城是民俗社会的一个缩影。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以单个人物特写为“点”,将整个呼兰河城形象和魂魄摄取,凸现于读者面前,深层揭示了呼兰河城人物的“生活相”及其共同的文化心理。作者以巧妙独特的艺术技巧,反思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以达到批判愚昧和改造民族灵魂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1.
小说《哈瓦那》中有着众多的地理名词,如井冈山、美国、上海、南美洲等,但这些地理名词被人物进行了修辞化的认知,如地理名词的形象化、地理名词的方式化、地理名词的情感化,从而使小说中的地理名词产生各种修辞义。只有正确解读这些地理名词的修辞义,才能准确地理解小说的含义以及小说的批评指向———现代人因高度理性化而造成的自我伤害。  相似文献   

12.
萧红的《呼兰河传》运用儿童视角去观照自己已逝的童年的家园,用细腻的笔触和纯真的语言表现童真童趣,透过儿童的心灵世界,借助鲜明的儿童思维赋予万物生命,让诗性的记忆和历史的细节栩栩如生地重现在我们眼前,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呼兰河原初形态的美。然而正是由于运用独特的儿童视角,在表现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的同时,才更加反衬出萧红内心深藏的悲凉与寂寞,充溢着一种成熟生命对人间冷暖的关爱,从而走向一种超越成人视角的精神高度。  相似文献   

13.
萧红是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女作家,得到了鲁迅、茅盾等许多文学大家的赞许,虽然创作生涯仅有九年,然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她从自身生命体验出发反映了那个特定年代的社会生活,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萧红唯一的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系统地传达了她的理想追求。在詹姆斯自我理论的观照下,萧红的《呼兰河传》通过国民性的书写,实现了自我的建构。这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既是萧红寻求社会认同的过程,更是她追求完美人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借助多种汉语字词典,考察颜色词"黑"多项修辞义,并从修辞学角度对各个修辞义的生成情况作出描写和分析,揭示颜色词修辞义的形成与民族文化、社会交际、人类的联想、认知及修辞手法运用等有密切的关系,以期对颜色词研究者和词典编纂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考察颜色词"黄"的多个修辞义,并从修辞学角度对各个修辞义的生成情况作出描写和分析,揭示颜色词修辞义的形成与修辞手法的频繁运用及生产实践、民族文化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白"多项修辞义主要从"日光"、"帛"、"曰"分别派生而来,它们的形成与民族文化、联想、认知及修辞手法等有密切联系。"白"在汉语里存在着两种极端对立的修辞义且用于消极义项的明显高于积极义项。  相似文献   

17.
小说<哈瓦那>中有着众多的地理名词,如井冈山、美国、上海、南美洲等,但这些地理名词被人物进行了修辞化的认知,如地理名词的形象化、地理名词的方式化、地理名词的情感化,从而使小说中的地理名词产生各种修辞义.只有正确解读这些地理名词的修辞义,才能准确地理解小说的含义以及小说的批评指向--现代人因高度理性化而造成的自我伤害.  相似文献   

18.
清代著名学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是成就卓异的训诂力作,也是后世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以往研究者多注重<毛诗传笺通释>因声求义的训诂特色,而其在修辞学方面的贡献,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事实上,马氏在训诂解经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修辞现象,归纳出若干修辞条例,并由修辞以通训诂,从而纠正了前人的诸多错误,对后世修辞学的创立亦有...  相似文献   

19.
杨柳 《科技信息》2012,(22):157-157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因其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因此,研究民俗翻译要在文化翻译研究的大背景下进行。本文从文化翻译观角度,结合文化翻译观的理论知识,以民俗翻译为例探讨民俗文化英译中的翻译策略,分析文化翻译理论在民俗英译中的适用性问题。通过对民俗翻译的研究和分析,了解文化翻译策略的优越性,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实现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语法修辞讲话》和《汉语修辞学》是修辞学史上继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后出现的两部里程碑式的著作,虽均为修辞类著作,但两书的理论体系和论述方法却大相径庭,修辞理念大不相同,体现出两种不同的修辞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