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由主义思想家以赛亚·伯林在《两种自由概念》一文中,对"消极自由/积极自由"概念进行了著名的区分。社群主义思想重镇查尔·泰勒对伯林这一概念区分,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泰勒看来,作为一种政治自由,消极自由不可能不包括"积极的操作"成分。  相似文献   

2.
伯林对历史领域的研究涵括了观念史和历史思想的研究,他的历史观主要围绕西方观念的发展变革而来,亦与他的多元主义思想和对决定论的拒斥相互一致;在构建历史观的过程中伯林把多元主义思想运用到历史中,认为文化的差别与人类是同时发生的。对于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责任日渐受之压制,伯林以对历史决定论的驳斥作为回应,以期将历史解释重新拉回到个体轨道之上。  相似文献   

3.
从美学范畴来看,中国的浪漫主义是古典的传统,庄子、屈原、李白,一脉相承。在文学史上“五四”时期浪漫主义可以说是对这种传统的继承,但是作为一种思潮则被认为是来自于西方。作为最早举起浪漫主义大旗的郭沫若,浪漫主义影响了他早期的所有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是我国五四诗坛的一位巨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所接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庞杂,本文从少时与英国文学的最初接触,浪漫主义美学观的形成,文艺批评思想的形成。对英国作品的翻译活动及在英国文学影响下的戏剧创作这五方面探讨和系统梳理郭沫若先生与英国文学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说明其接受过程中中西文化的碰撞及作家的主体选择性,并指出西方浪漫主义概念在中国的误用:中国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实是抒情主义。  相似文献   

5.
白璧德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方面。而在《卢梭与浪漫主义》一书中,白璧德也讨论了道家思想的问题,主要是在与西方浪漫主义传统的比较中展开进行的,一方面在自然主义、艺术创造上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在情感倾向、人与自然的和谐上存在差异。白璧德对道家思想的阐释是缺乏深度的,反映了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往往是执一种工具性的立场。  相似文献   

6.
卢梭的自由学说有着自己的独创。作为启蒙思想家,他主张消极的自由,即政治上的自由;而作为浪漫主义的人物,他又崇尚积极的自由。卢梭的自由学说涵盖了消极自由观与积极自由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一重视某一自由观的缺陷,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思想的理想色彩和含混性也为后人的争辩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7.
李佳憶 《长沙大学学报》2007,21(6):91-92,95
徐志摩是中国卓有影响的新月派诗人.他曾留学英美等西方国家,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尤其是英美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对他的影响最大.拉斐尔前派诗歌直接影响了徐志摩的创作思想和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8.
能否既彼此平等地享有自由、又互有差异地和谐共处?这是21世纪日益突显的问题。何种意义上的自由?在此意义上的自由何以可能?如何可能?围绕这三个问题,着重从方法论上来分析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比较而言,两种自由概念与其说是本体论层面上的种类之分,毋宁说是实现自由的途径之别,即理性主义进路和非理性主义进路。伯林在历史主义人性多元论的基础上将非理性从实然状态的肯定上升到应然层面的认可。  相似文献   

9.
自由主义是近几个世纪以来世界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而西方政治哲学三十余年的发展则主要是在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的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二分法的理论框架之中展开的。不管是社群主义的崛起,还是晚近的公民共和主义(尽管提出了第三种自由概念),都没有完全走出这种二元"自由观"的藩篱。积极自由固然重要,但免于受迫的自由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更应受到各种权力组织的重视,否则必然造成"羊"的受伤害。  相似文献   

10.
再谈鲁迅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者本是同根所生 ,在理解和践履自由主义基本信念上 ,较之任何自由主义者 ,鲁迅都绝无逊色。但是 ,鲁迅并非在中国简单鼓吹或演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 ,他考虑更多的是自由理念如何有效地触动中国的现实与文化 ,怎样真正在中国人的内心扎根。他不是抽象地谈论、横向地移植西方自由思想 ,而是具体研究如何唤醒中国人的自由意识 ,如何建立一种符合自由理念的自由的思想与创造方式。鲁迅主要依靠他的文学进行自由的思想与创造 ,他和自由主义的关系 ,是文学与意识形态之关系的一个有趣个案。鲁迅在不同时期 ,对自由主义理论以及自由主义者 ,都提出过自己的质疑或批判 ,这并不意味着他怀疑自由主义基本理念 ,而恰恰是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提醒人们注意自由主义本身或有的分裂或偏至。鲁迅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者还共享着注重个人气魄承担的中国传统的精神资源。正是通过自由主义 ,传统与现代在鲁迅和其他一些知识分子身上才真正得以沟通  相似文献   

11.
以追求自由、个性解放、情感至上等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在反对欧洲专制王权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发展过程中,西方浪漫主义不断地经受大革命的洗礼,分化为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消极浪漫主义者采取寄情山水、退隐田园、皈依宗教的避世态度;而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家继续高举反对奴役压迫的大旗,对专制主义进行无情的鞭挞,对全世界争取民主自由的革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德国浪漫主义作为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思想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它既是一种"反启蒙运动"的主要形式,又延续了启蒙的基本观念,力图解决启蒙运动的危机,实现启蒙的自由平等理想。澄清浪漫主义与启蒙思想之间的思想关联,有助于理解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康德力图调和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矛盾,但是康德对法规、理性、趣味、道德等古典主义艺术原则的强调实际上压倒了他对天才、想象、自由等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推崇,古典主义的艺术原则已构成了对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解构和否定。康德在不自觉中偏向了古典主义而非浪漫主义,这才是康德艺术观的本来面目。时代环境、传统教育以及他个人的性格气质造就了康德的这种古典主义的偏向。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标志着新诗开始整合与古典诗词的关系,走向了诗艺的自觉。闻一多从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转向通过意象来间接地抒情,使诗趋向凝炼.在浪漫主义诗风经过格律化运动再向现代派诗艺前进的过程中,闻一多广泛吸收了西方诗歌艺术的营养,超越了他自己大力推动的格律诗派,而且他是整个这一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5.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另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歌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的四十多年,即所谓“盛唐时期”。这是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这一时代特点结合他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使他的诗篇表现出了与杜甫诗歌中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迥然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16.
鲁迅早年,曾经和当时大多数先进的中国人一样,努力“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在文学上,他广泛地接触了近代西方国家的各种文学思潮。其中除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以外,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鲁迅,尤其是对前期鲁迅的影响(本文所指的鲁迅思想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试析梁启超新闻思想对中国自由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的翻版,是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在爱国热情的鼓舞下,在儒家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传播的,因此不免将之作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用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用集体主义和社会我掩盖了个人的我,在本土化自由主义观念中使西方的自由主义理念走了样。梁启超是从严复到胡适的中国自由主义观念演变阶段中的人物,同时又是近代史上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报人,分析他的新闻思想,可以探析中国自由主义传播观念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 在五四前后对于民主问题作了许多阐述, 表达了他对民主问题的看法, 形成了他特有的民主观。他认为民主首先表现为一种先进的政治制度。民主的基础是自由, 有了思想自由才能推动社会进步,才能不断发现真理。李大钊分析了专制形成的社会心理因素, 认为民主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政治制度, 而且是一种思想解放的精神。民主是不断发展的, 民主精神将永存  相似文献   

19.
深受西方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影响的徐志摩无疑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人生信抑只有三个大字,那就是“爱、自由和美”。为了追求理想、欢乐的人生,诗人不惜“散成沙,散成光,散成风……”。因而,在他的诗中多借用类似于“雪花”的意象-美丽而短暂,仿佛向读者暗示,他的追求从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不能实现,那些激情、浪漫无不带有浓重的宿命色彩。  相似文献   

20.
本文梳理了浪漫主义作为文学批评的术语,从二十世纪初引入中国以来,在中国古典文学和近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流布,分析了浪漫主义在中国文学批评中误用的表现和原因,指明政治原因造成了浪漫主义概念的扭曲,探讨了西方浪漫主义本来的含义及其包含的基本思想,结论是分析中国文学的时候,采用西方文学批评的术语,往往不能切合实际,不是中国学者"失语",而是外国批评观念的"失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