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以大别山区24个县(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2014年、2017年3个年份旅游经济指标数据,基于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网络密度、中心度、核心—边缘、凝聚子群等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特征,运用QAP分析法,探讨旅游经济空间特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大别山区旅游经济网络发育程度低,区域旅游经济联系不紧密,旅游经济网络化发展有待加强;2) 2011—2017年间大别山区核心区数量减少,存在明显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对边缘区带动作用强;3) 麻城市中心度高,旅游经济发展好,领导控制作用强,但易导致过度依赖,使大别山区旅游经济网络呈现脆弱性特征;4) 大别山区凝聚子群划分行政壁垒严重,同一子群联系紧密,不同子群联系薄弱,旅游经济一体化程度低;5) 区位交通条件和旅游发展能力对大别山区旅游经济发展影响显著,区域经济水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基于空间错位理论,探讨广东省21个地市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水平之间的错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大部分地市的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现象;根据错位情况,可将广东省21个地市分成正向错位型地市、基本无错位型地市、负向错位型地市三类;并从经济水平、交通条件、区位条件等方面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以广东省21个地市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以人均旅游收入作为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高低的指标,运用灰色预测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及空间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广东省2000-2012年及2017年旅游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广东省各地市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依赖性),且这种依赖性程度在不断加强,说明广东省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总体空间差异较小,并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2)广东省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相对稳定,空间差异变化不大,珠三角地区形成了较稳定的高值(HH)集聚区域,而粤东、粤西地区则形成了稳定的低值(LL)集聚区域;(3)广东省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局域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在时空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HH型聚集中心、LH型聚集中心和LL型聚集中心;(4)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条件.  相似文献   

4.
运用综合发展水平指数,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指数和同步发展指数等评价模型方法,基于广西14个地市的面板数据,分析2015—2019年广西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呈现出“有升有降,年际上下波动”的态势;空间演变表现为“整体水平不高,先升后降,变化幅度小”的特征;时间演变表现为“整体差异明显,落差巨大,断崖式分层”的特征;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旅游产业的相似.“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系统的时空演变过程中均为拮抗耦合状态,整体上表现为“步调大体一致,水平基本相同”的特征;“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年际变化较为稳定,空间演变表现为中度失调类型,时间演变显示南宁与桂林属于勉强协调,其余城市分别表现为各种程度的失调状态;“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演变特征表明两者基本同步发展,时间演变表明,南宁、柳州、钦州、贵港和玉林的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桂林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先于经济发展,其余各市的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5.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2010-2019年黄河流域9省域61个地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揭示地区差异及来源,将空间马尔科夫链与空间杜宾模型相结合,探讨地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态演化过程、俱乐部趋同特征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各地市高质量发展随着时间演变呈上升趋势,但上游和中游高质量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下游高于上中游、省会城市高于周边城市”的特征;造成地区差异的来源中,区域间差异的贡献最大且正在扩大.(2)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佐证了各地市高质量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邻域环境等级的提高对低水平俱乐部拉动不明显,对中低水平俱乐部具有促进作用.考虑空间因素后,黄河流域各地市高质量发展依然具有稳定的俱乐部趋同特征、马太效应、阶段性特征.(3)黄河流域各地市高质量发展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城镇化水平是重要驱动力,政府干预具有关键作用,创新是核心要素,会通过“示范效应”带来的空间溢出促进邻近城市高质量发展.基于实证结果,提出加强区域战略合作、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广东省21地市为研究对象,基于1999—2009年数据,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集中指数、重心法、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东省白1999年以来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广东省入境旅游发展的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仇变幅较小,且入境旅游发展差异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内部地市之间的差异;2)广东省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的空间极化效应明显,发展极不平衡,集中度高,在空间上形成了明显的“双核四区(广州、深圳双核,珠三角、东翼、西翼、山区四区)”格局;3)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定量地揭示了广东省入境旅游发展地市差异与旅游资源分布的地市差异关联度不大,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等是影响广东省各地市入境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借助空间自相关检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等方法,实证研究中国大陆31省域2012—2017年网络旅游信息流对国内旅游流影响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网络旅游信息流和国内旅游流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性,普通面板模型因未考虑空间效应而高估网络旅游信息流对国内旅游流的影响;网络旅游信息流对国内旅游流影响的直接和溢出效应显著为正,即网络旅游信息流不仅对本地旅游流有正向影响,还会通过空间效应促进邻近地区旅游流增长;在网络旅游信息流空间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规模、旅游资源、交通条件及信息化水平等因素对国内旅游流存在不同的空间影响.最后就利用网络旅游信息促进区域间旅游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经济网络视角,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环鄱阳湖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联系由孤立状态逐渐趋向于网络化,但整体网络仍较为松散; 仅以南昌为中心的核心区经济联系较为密切,城市群由低水平均衡发展阶段向强集聚阶段转变; 2)经济网络的凝聚子群由“3片区,5子群”向“4片区,8子群”组团现象转变,并由空间紊乱逐步趋向于空间集聚,边缘区域的“低谷效应”明显改善,但外围联系仍然较弱; 3)城市群经济发展出现“马太效应”,地级市在经济网络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南昌市—上饶市形成了区域双核结构,具有显著的空间极化作用.结合结论和发现的问题提出继续推进大南昌都市圈建设和推进城市群组团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Ucinet 6.0)探索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相互关系及结构形态,继而运用QAP相关分析(二次指派程序)与地理探测器揭示其驱动因素.结果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联系逐渐增强,旅游经济联系整体网络逐步完善;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逐渐弱化,区域内旅游经济联系两极化现象明显改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发展受旅游资源丰度、邮电业务总量、空间邻接关系、固定资产投资、专利授权数以及旅游收入占GDP比重等多种驱动因素的综合影响;各驱动因子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联系的影响在不同时间节点上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旅游共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是建设全域旅游、指导空间优化重构的有效方式.本文构建旅游地共生演化概念模型和黄山市旅游地共生网络,通过TOP网络空间分析法和复杂网络分析法,探索共生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及其复杂性特征,指导黄山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黄山市旅游地共生网络空间结构演化特征为“中枢统领,边缘附生”—“核心引领,边缘追随”—“多核领衔,次核交织”.在共生演化前期,物质层面的要素推动力作用尤为明显,随后,信息、政策和管理要素的推动力更具效应,共生系统较为稳定时,演化成长需要全方位要素的推动;(2)网络复杂性特征表明,在“近邻共生”的基础上,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交织共生”和“择优共生”特征逐渐显著,同时,共生网络表现出明显的分层集聚、空间极化和马太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11.
伴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省各市县旅游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在测度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2005年、2010年、2015年为时间截面,选取网络密度、中心度、核心—边缘等评价指标,通过Ucinet6软件,对海南省旅游经济网络的空间特征及角色定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海南省旅游经济网络联系总体呈现东密西疏的网络布局.2005年~2015年,海南省旅游经济由点到线,由线及面,呈现相互交织的网络形式,联系不断增强,尤其2010年后联系的密度增大较明显,国际旅游岛建设成效显著;海南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中呈现明显的核心区和边缘区,且核心区多居于东部地区,东西部旅游发展差异明显,但近年来差距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2.
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例,通过构建区域旅游系统与交通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模型分析20062013年广东省区域旅游系统与交通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3年,广东省区域旅游系统与交通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整体已从低度协调耦合迈入中度协调耦合阶段,但省内差距逐年增大;广东省区域旅游系统与交通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逐年优化,从空间的角度看,耦合协调度呈现珠江三角洲地区高、粤东西北地区低的中心外围格局.  相似文献   

13.
基于平衡计分卡法(BSC)原理,结合城市旅游发展实际,从顾客、财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方面,构建了城市旅游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BSC法与城市旅游发展质量评价的有机结合;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广东省21地市旅游发展质量的综合水平及单方面水平.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合理有效, BSC法适用于城市旅游发展质量评价;广东省21地市旅游发展质量整体水平较低,仅26%城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广东省21地市城市旅游发展质量类型可划分为高型、较高型、一般型、低型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通过收集整理2002—2014年的相关数据,运用旅游流质指数、游客密度指数及地理集中指数,对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的时空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流发育不均衡.上海、江苏、浙江的流质指数明显好于其他省市,属于优质旅游流;其他省市旅游流发育状况相对较差,属于低质旅游流.2)游客密度差异明显.上海的游客密度远远超过其他省市,处于第一梯队;江苏、浙江、重庆的游客密度指数一直在14之间,处于第二梯队;其他省份游客密度较小,处于第三梯队.3)区域间旅游经济差异逐步缩小,旅游经济的集中度由38.018逐步降到33.032,从2002—2014年地理集中指数仅降低了4.986,意味着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实现均衡化发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据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以期推进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旅游效率是衡量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识别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的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BM-DEA模型,对2007—2018年黄河流域98个地级市城市旅游效率进行测度,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的空间关联强度,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网络特征与演化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空间网络整体发展态势向好,但发展速度缓慢;空间网络中核心城市多位于中下游,上游城市基本处于“孤岛”状态.2) 空间网络集聚模式表现为“局部聚集,全局松散”形态,网络核心区扩散效应不稳定且范围有限,尚未形成稳定的空间网络结构.3) 地理空间邻近、旅游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及地区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空间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提出,应从国家和地方等多个层次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的协调发展,形成由中心城市—城市圈—城市群—区域城市网络的分层网络发展路径,并促进旅游发展要素的一体化建设与升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997—1999年我国10省市旅游业相关资料的特征指标比较分析,归纳出其综合发展特点及内部结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东、中、西部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性.最后,就广东省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广东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结构性及人口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对广东省不同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状况、人口文化素质及全省各年度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程度进行比较后认为:全省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偏离程度仍然居高,劳动力的产业间、区域间流动近年来遇到阻力,珠三角和山区及东西两翼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及人口素质变化已出现明显分异。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水平互为因果,因此这种分异加大了缩小区域经济不平衡的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